小学科技活动课程教学程序构建与实践
2023-10-06罗桑平措
罗桑平措
科学教育的发展对小学科技活动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它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科技活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系统性与开放性特点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要使学生进行有价值、可操作、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本文以小学科技活动课程模式为主线展开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来实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在创设科学情境中注重趣味,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开展竞赛式比赛促进良知等等,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小学科技课教学计划并实施,最后对其进行评价与修改以达到预期目标。
1 引言
科学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探索真理,不断完善自己。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科学活动课特点及学科知识与技能特征等方面内容,设计小学科学类竞赛程序,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并制订合理化建议措施来完善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不足之处,以“教师主导、探究式学习”为原则,提出相应的课堂评价方式和策略以及改进方案。本文以小学科学活动课为例,对科学技能类课程进行教学,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人文等领域现状及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相应对策;其次根据理论依据构建原则,以及程序化教育目标与任务提出合理建议,以供参考借鉴;最后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展开具体内容研究工作,以期丰富课堂实践环节实施效果。
2 科技活动课程教学程序的构建
2.1 做好课程准备,确定活动目标
科技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各方面水平和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它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前,要了解各个阶段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及自己学习目标达成度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到课程实施过程中来实现最终目的。科技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它不仅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
活动目标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未来学习生活有用且有意义的人才为目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则要求能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具有普遍性并且可以进行操作化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课程的准备工作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生特点,确定适合该学科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学会基本、合理地进行身体锻炼,并掌握运动健身方法与技巧,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课程的准备是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目标作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在科学探究学习中进行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学程序构建与实践训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其创新能力及思维品质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质量水平,实现学校教育目的。
2.2 讲解课程任务
科学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繁多,且不同学校、地区差异较大等原因,造成了科学课的实践环节较薄弱。通过对小学科技活动课教学程序研究发现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缺乏经验和能力;课程资源不足与重复使用现象严重(如重复设计、盲目模仿),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效途径是实施教育新理念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学程序化课程资源、教师指导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而小学科技活动课程教学则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通过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基本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所学到东西。小学科技课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趣味性与可实施特点,课程安排合理有序,符合教育规律及培养能力目标要求等,激发学生对创新意识和实践锻炼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水平。讲解课程任务首先教师要在讲授前先了解该门课的内容;其次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并理解实验现象和规律;接着再组织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本学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及课程标准要求,制订合理可行且能有效实施的方案进行实践活动设计与研究分析。
2.3 演示操作流程
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程序主要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进行,首先要对所讲知识内容和原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其次在课堂上组织各种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的小学科学竞赛;最后再将这些实践经验运用到实际中,让学生学习更多有关小学科技课方面相关理论知识点,以及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课程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教学目标。其内容具有一定抽象性和逻辑化特点,而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或教师没有及时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导致实践过程不理想等问题层出不穷。科学课中所涉及很多抽象概念和规律都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到,如运动原理知识等,而技能方面也可以用动作演示或其他方法获得学习效果。
科学课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因此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与讨论的主动性,首先从激发兴趣入手;其次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了解到动手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再次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探究性活动设计、实验研究活动等方式,提高科学课效率与效益,最后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科学课程实践环节中演示操作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地位,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同时也应该注重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独立思考、处理生活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方法。
3 科技活动课程的建设
3.1 建立科技活动课程体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价值以及较高层次认知水平。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要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构建一套符合时代特点与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活动课程体系,才有其存在意义并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建设事业健康有序进步。通过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它不仅仅要传授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知识及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以及综合運用所学过的专业技术。应该把教学程序化、结构化作为其根本出发点,构建小学科技课程体系首先应突出“教”字问题;其次是强调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并形成科学态度与方法技能;最后要突出以培养全面人才为核心目标,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发小学科学实验课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内容,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意识形成,从而使教育更加系统化、规范性以及可持续性。
3.2 加强科技活动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小学科技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对科技活动课程还不够重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技能训练与学习等环节,同时也缺少对实践型人才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教育工作内容。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技活动课程。首先要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兴趣;其次学校应该组织一些科学趣味性较强、参与度较高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理;最后还应定期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提高其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使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科技活动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科技课教学程序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活动课的有效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其进行合理调整、不断更新,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及创新精神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课外活动,活动课程开发及实施活动内容多样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积极性和创造力发展水平都高的目的。首先要培养教师对科学探究、科技探索和创新精神;其次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氛围;再次是加强校领导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并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及奖惩制度等措施来实现小学科学课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3.3 编写科技活动课程的纲要和教材
科学教育离不开实践,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必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具有一定探索性、创造性思维为主线。编写科技活动课程的纲要和教材,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以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相结合,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素质发展,此外还重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以及对科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方面内容与方法上进行系统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活动设计,同时要注意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提高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以及其他方面知识理解水平,关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材料和技术应用情况及未来趋势变化、趋势研究等内容。
4 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原则
4.1 坚持渗透性原则
科学教育的课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因此要把小学科技课与其他技能活动课程相结合。通过对资源、场地等条件的利用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来完成目标任务,同时也要注重各方面因素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去,从而实现综合培养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效果。科学教育内容具有一定层次上的创新型特点,坚持渗透性原则,以“课程”为主,结合社会实际,因材施教。小学科技活动课作为基础知识教学、学生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阶段开设科技活动课程有助于提高科学素养,注重学生参与和积极性原则,例如水循环系统研究以及地球表层土壤结构变化的研究等。在小学科技课中开设科技创新类、生物多样性项目等实践性较强、内容广泛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但由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不够,实验设备落后以及经费投入较少等因素,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普及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及技能水平提高方面的重视程度,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的。科技活动课程要注意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思想,进行教育活动设计及开展过程,应坚持渗透式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各阶段任务目标、内容及评价标准,使之既能满足学生需要又遵循课程实施效果原则。
4.2 坚持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同一门课程与其他科目的差异性,例如,科技活动知识是以实验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内容涉及多层次和多元化问题等特点,都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时间来关注每个阶段学生对内容及相关理论理解程度,而科学文化是指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以及价值观为核心思想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以“理论联系实践”为教学目标,在课程的设置上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目前小学科技活动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内容不够丰富;教师专业素质较低;教材与现实生活不符等现象出现;多媒体资源不足或利用率不高,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或者机械记忆,偏离主题等等,因此对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对小学科技类实验教学程序进行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以下几点问题:(1)科学知识学习与生活联系紧密;(2)科学探究过程中要保证安全系数高且具有一定难度但不影响其他同学正常操作等因素的考虑;(3)学生自主探索活动设计合理,并有计划地安排好各项任务。根据学科知识内容和目标要求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例如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合作交流精神,遵循实用原则、灵活性原则及趣味化设计,以达到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实践活动展开。
4.3 坚持层次性原则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其智力,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新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而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因此在科学课教学过程当中应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与自然的结合,同时也应当注意到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在科学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差异性等特点,教师也应根据学科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与组合,课后也应该加强实践环节锻炼。堅持层次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必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为核心,突出科学探索、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层次性原则,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循序渐进,注重学生主体性和积极主动参与,从学科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是主导者、课堂成为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场所,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利用实物展示形式对实验现象进行演示、分析等环节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
4.4 坚持创造性原则
小学科技活动课程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技能训练为主要手段,以社会生活及自然地理等相关内容作为载体而开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实践性学习活动形式。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科技之间关系探究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学程序化教学过程的构建,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其中并获得相应经验。科学课程的建設是一个长期性、艰巨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其任务就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需求,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热情。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要注意挖掘小学科技课教学资源并进行合理整合,以促进课程建设为目的而开展小学科技活动课程。课程资源要能够体现创新性原则,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及内容,在课堂上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与合作探究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并促进其全面发展。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只有坚持创造性原则,才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特征及创新能力,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贯彻创新式学习方式、激发兴趣与求知欲和实践探究等方法。
5 科技活动课程的管理
5.1 组织管理
小学科技活动课程的教学程序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评价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实践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学习过程及结果等环节,科学合理安排教育任务与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及媒体应用方式方法等步骤组成了完整而又有序的教学系统课堂。科学教育实践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与学”的基本理念,按照一定目标和原则设计、组织实施活动。该教学阶段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型情景创设模式,在课堂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过程及方法等环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演示实验让同学们动手做模型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以方便以后再次验证新概念,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帮助学生提出假设、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改进,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引进专业化人才参与到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去,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5.2 目标管理
小学科技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合理设置,教师要为每个阶段制订计划,并提供相应支持措施,以促进整个过程更加有序化,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及科学理论知识对课程目标、结构和功能做出适当调整,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将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因材施教”为核心,通过情景化、参与式等学习方式进行知识建构和技能训练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和自主创新实验体验项目,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培养目的。科技活动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与思考能力为目标,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成果等综合素质。
6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技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门科学,它旨在让每一个人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新知,并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内容、制订计划,构建完整而有效的教案,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理念和因材施教原则为基础,设计适合学生特点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验技能等综合素质,重视课程评价与教学反馈并及时改进。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成绩创造条件,而课堂则应该是一个开放、自由和活跃的环境。本文通过对小学科技活动课程的研究,希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及参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