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分析
2023-10-06华进龚漪
华进 龚漪
乡村振兴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乡村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本文基于对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义和现实困境分析,提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推进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是推动乡村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培养和引进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推进“三农”工作发展的关键。要想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就必须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1 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的意义
1.1 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必须重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农业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满足农村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人才紧缺。职业教育可以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契机,使他们在专业领域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能力,从而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2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大问题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类型,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一是职业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二是职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平台。通过实地参观、实践操作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和技巧,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知识体系。
2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职业教育层次化习惯阻碍了农业产业服务能力
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有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人才为主的“农”字号中等职业学校;一类是以培养“农”字号高等职业院校为主的“农”字号高等职业院校。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农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农业教育中的地位较低。与德国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发展水平不高、办学层次不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以高职教育为例,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由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过渡,但其在培养模式上仍然沿用专科教育的模式和课程体系,造成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专业设置上虽然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难以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2 产教融合不深阻碍了职业教育技术服务能力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正猛,但同时也存在着职业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产教融合不深,职业教育技术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乡村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不深。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示范引领等方式推动乡村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但由于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而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产业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和不均衡性,因此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因地制宜,在政府的引导下与学校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现有政策中虽然对“产教融合”有一定程度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产教融合政策落实不到位、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一方面,部分学校和企业只是以招生为目的、以人才输出为目的进行合作,其合作形式较为简单,大多是签订实习协议或校企合作协议,缺乏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一些学校与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合作、“1+1”“2+1”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但却没有深入到企业具体的生产第一线中去进行实际操作。
2.3 乡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乡村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从乡村人才培养的主体来看,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目标定位各不相同,教育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导致了乡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首先,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乡村人才要能够胜任“三农”工作,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这些要求也从侧面反映出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其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西学东渐”,发展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等因素造成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最后,乡村人才培养主体单一。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乡村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职业院校、涉农企业、政府部门等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导致人才培养供需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2.4 乡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要全面发展,需要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我国职业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主要面向农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部门、乡村社会也在发生变化。但职业教育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根據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达8.8亿人,占总人口的63.89%,城镇人口数量达8.4亿人,占总人口的39.89%。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职业教育定位不清,发展方向模糊。从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普职”不分、“两张皮”现象。
2.5 乡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不稳定
乡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解决乡村人才“留不住”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乡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不稳定,主要表现为:一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很多职业学校教师实践经验匮乏,缺乏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学生培养需求;二是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我国乡村职业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尤其是一些在学校担任管理和教学的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乡村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偏少、兼职教师偏多、“双师型”教师偏少;四是乡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我国乡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统筹,主要由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机制,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中的自主权较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缺乏专业指导和具体规划。
2.6 乡村职业教育资金支持不足
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在我国,虽然各地政府都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受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不平衡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2015~201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但增幅较小。与此同时,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了1356.92万人。但是乡村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远远小于城镇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规模。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乡村小学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03.15%和99.5%,其中初中毛入学率为100.0%;全国乡村普通高中毛入学率为79.4%,其中普通高中学校数量占比仅为22.5%。
由于職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导致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另外,由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乡村地区的职业院校办学经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这就导致一些地区的乡村职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出现“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另外,由于职业教育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如何通过政府政策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大职业教育的经济投入、促进乡村职业教育建设是当前我国乡村人才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推进策略
3.1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升格进程及内涵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数量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快高职升格进程,一方面要巩固现有高职院校升格成果,另一方面要通过“双高计划”建设(即“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和“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促进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德国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源地,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目前德国共有58所职业学校、732个职业培训机构,占整个国家培训机构总数的61%。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分为专科(也称高等专科教育)、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专科层次的职业学校主要开设的专业是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等;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研究生层次的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则有环境工程、医药卫生、国际商务等。
3.2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乡村振兴产业技术服务能力
以产教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如图1所示。
一是坚持“服务乡村、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的合作,共建共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农村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乡村振兴领域重点学科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通过项目申报和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三是加强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鼓励和支持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联合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依托龙头企业设立“产业学院”“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四是推动人才流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产教融合为主,但校企合作层次较浅,产教融合仍需加强。高校应引导广大师生到乡村一线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职业院校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将学生培养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同时要积极拓展职业教育领域和办学模式创新,推动人才流动,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
3.3 结合区域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融入乡土的技术服务
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企业对接,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加强乡村人才振兴的针对性。
第一,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及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在充分调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进一步明确各类型学校的功能定位、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办学。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专业发展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是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送教下乡,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通过“送教下乡”“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送教到农村,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让职业教育资源惠及乡村振兴。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对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目前已覆盖全省300多个乡镇和30多万农户。
第三,发挥职业院校优势,开展融入乡土的技术服务。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以农村基层实用人才培训、农民职业教育等为抓手,依托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利用职教集团、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开展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3.4 健全乡村职业教育体系
健全乡村职业教育体系是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应建立健全乡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立健全乡村职业教育管理體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应建立以县职教中心为主体,乡镇综合服务中心为支撑,村(社区)农民学校为基础的乡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其次,要建立健全以省级职教中心为核心,以地市职教中心为支撑,以县职教中心为基础的乡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同时,在各个县(市、区)要有相对独立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健全乡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能够使各个地方的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等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形成合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对接。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加强对其实际技能的培训。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素质差异性大这一现状,应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
3.5 提升师资水平,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具有“上接顶天、下接地气”的特点,教师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乡村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职业教育院校应制订教师招聘和晋升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职业教育院校应加大对乡村师资力量的投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最后,职业教育院校要强化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一是定期举办培训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奖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对乡村“双师型”师资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教学水平。四是鼓励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从事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水平,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环境。
3.6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要求国家要加强对农村的人才支持和政策倾斜,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来看,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将会有更大的需求。因此,要想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在制订相关政策时充分考虑乡村产业发展特点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出台专门针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如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健全“双元育人”机制等;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完善职业院校管理制度、落实支持政策、优化专业设置等。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要将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乡村人才振兴的相关工作;还要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让评价和监督体系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总之,要从制度、法律、政策等层面确保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有序开展。
4 结语
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我们可以看到,要想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就要培养一大批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合力;将职业教育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合理规划教育布局;构建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体化体系,将其纳入国家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中;优化调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进程,进而助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项目“社会服务视域下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服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跨领域教学实施与研究”,项目编号:2022ZJXH431069。
(作者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