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信息化种子,适应数字化带来的课堂变革
2023-10-06陈丽
陈丽
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时期,职教向内涵纵深发展。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这是一份纲领性文件。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基础支撑。高职院校教师能否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和任务,能否切实有效地落实国家标准中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笔者根据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实际教学情况,以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学生信息化能力相融合,依托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为载体,课堂教学以“任务预习—课前测试—问题解决—技能提升—多元评价”五步教学设计环节,探究信息技术课程课堂革命的方法及路径。
1 背景描述
1.1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通知中第七大点“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中的第二十一点提出“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其中提出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并且提出建立健全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遴选1000个左右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
1.2 区域经济
位于四川成都高新—郫都电子信息产业园的“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样板工程、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正服务于成都市的智慧城市、交通、医疗等多个领域。该中心2022年5月正式上线,包括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城市智脑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
作为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承载地,当前成都高新区已逐步形成了以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数字技术(成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在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产业的背景下,成都高新区正瞄准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打好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攻坚战:围绕“芯、屏、网、端”四大主导细分领域,形成新型显示、网络通信、智能终端等四大产业链,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一极。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位于成都市郫都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22年,学校建校70周年,学校建立了西南铁道职教集团,搭建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实现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促进西南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1.3 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适逢一个技术集中爆发交融的好时机。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颠覆性新兴技术与轨道交通加速深度融合。
轨道交通的未来已来,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颠覆性新兴产业与轨道交通加速深度融合,新一代轨道交通系统将进入新的阶段。
1.4 信息技术人才需求
在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兴起,并融入了传统行业。在数化万物、智能网联、云端起舞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于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对于信息技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课程标准中吸纳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明确了课程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这是一份提升高职信息技术教师信心、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进行课程改革、推动课程建设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文件。
信息技术具有时代性、变化性、更新迭代快,计算机教师专业压力比较大,亟须适应和不断地学习,了解最新的资讯和技术。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啟发性和创新性不足。教学设计通常以案例或任务引入,教师讲练结合,学生刻板地复制教师的操作步骤,课中缺乏主动的思考、课后缺乏自主的学习,造成了技能变成了强制性的记忆,而无法变为活学活用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比较单一,弱化了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设计,教学过程缺乏多样性、趣味性,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主动思考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还有待积极地改变。
基于上述原因,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与课堂现状等诸多因素作用下,课堂肯定需要变,那么,如何变?怎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适应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
3 实施过程
职业教育迎来了有利的发展时机,这是每一位职业教育人看到的希望和信心,国家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的大国工匠。这是职业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家长的期待。
在信息化时代和专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的背景下,鉴于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综合能力提升”为教学改革思路,以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为支撑,课堂以“任务预习—课前测试—问题解决—技能提升—多元评价”五步教学设计环节为路径,进而实现我校信息技术课程课堂革命初步实施的方案。
3.1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现润物无声地沁润学生的思想
(1)坚持基础服务专业,将育人理念传承下去
学校计算机学科中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深入的研究,一直秉承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理念,在课程中广泛涉及企业文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理念等,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职业目标感,并悉心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承给中青年教师。
(2)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是育人工作的基础
教师充分发挥敬业爱岗爱生的示范作用,不断学习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关注特色专业的发展动态、计算机的最新资讯、重要的新闻事件;积极探索智能化学习系统或平台,赋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设计和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的信息化素养。
(3)完善系统的思政体系,实现课程思政点的精准融入
了解专业群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专业群建构的思政面和思政线的完整的体系架构中挖掘课程对应的思政点,从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篇中的6个主题中分别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从全方位全过程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从课前学情分析、资源共享到教学环节设计再到评价方式;从课中学习任务的实施再到课外创新作业的设计;从实体课堂的思维碰撞再到智能化课堂的赋能,课程思政始终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育人作为根本的任务。
3.2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为支撑
(1)教师培训是汲取养分和重塑思想的重要渠道
课堂革命是课程改革的行动号角,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是这场“革命”的突破口。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特别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任课教师对专业培训和企业培训有迫切的需求。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
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的专业,教师毕业将近20年,学历再提升处于瓶颈期。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缺乏“双师”认证条件。“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与传统教师相比,“双师型”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另一方面,三年的疫情,线上培训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线下培训,可以与专家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提问,也可以进行实操。同时可以与兄弟学校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了解各类学校课程开设的情况、学校的情况等,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为后续的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等课题的申报汇聚了资源。
第三,走出去,教师会看到更广阔的空间。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局限,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而对于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国家标准中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特别是拓展篇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迫切性与基础课教师在职业院校中的瓶颈问题是一大矛盾。
(2)抓严抓实教研活动汇聚知识增量,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教学是科研的实践支撑,科研是教学的理论升华。只有以教学支撑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才能推动“课堂革命”走向深入。在职教提质培优的关键时期,对标“双高”建设,学校重视科研课题成果申报工作,也想通过教研主题活动提升教师团队创新能力。学校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抢抓机遇,严抓教研活动,以“党建引领、教育理论学习、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成果培育”等诸多方面严格落实教研主题活动。
3.3 学生信息化综合能力提升
课堂是教学实践实施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学生是教学质量检验的主要对象。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已经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着最重要的信息化基础知识,目前,专业课程逐步向智能化转型升级,“数智”课程开发,“智能供应链产业学院建设”“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建设”“新工科(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设”等等一系列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设、升级。同时,教师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提升,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1)对接国标,制订符合本校的课程标准
对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四川铁道职业学院课程标准模板,制定了符合学校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构建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通過课内外的任务,通过任务描述明确任务实施要求,并通过任务实现等具体的操作环节自主地进行课前、课中的实操练习,遇到难点和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借助微课教学资源、师生互助等方式。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深度的互动交流。真实发生的学习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要有深度的交互。
(3)课中测试和问题解决
学生以任务为驱动实现基础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课中有针对性的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班级的整体情况,归纳出不同的问题,比如:较多问题和个别问题,学生的难点分布情况等。个别问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和提示性的问题的解答,对于较多的问题进行问题的分析、演示、拓展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
(4)小组合作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教师需要设计一个综合的创新作业,根据教学主题进行创新作业的设计,比如:
小组分组时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打破以寝室为单位的局限,扩宽思维空间,与更多的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其次,小组中采用“男生+女生”组合,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实现男生和女生的优势互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完成创新作业,分配角色任务,分工协作,发挥团队的优势,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想法及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论证,教师把握课堂环节的承上启下,与其他同学一道进行点评,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学生在批评、质疑与总结中逐步完善知识和技能。
(5)全时全程监测,多元多维评价,促评价立体化
课程评价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关注课程的增值评价。由于生源的多样性,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差异较大,如果从单一的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来看,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单一的评价体系显然处于劣势。探索素质目标的评价方式和增值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多维度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鼓励。
2022年,學校通过平台的申报,获得了“1+X” WPS办公软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院校,申报站点后,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通过选拔可以参加“1+X”WPS办公软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获得相应的证书,“1+X”融入了企业的评价标准,校、企多方位的评价,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增强职业的适应度。
4 条件保障
4.1 师资队伍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团队目前已经有专任教师5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年龄结构上也正是事业的黄金时期,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处于成熟稳定时期,也有独有的思想和方法,团队协作的配合非常默契。
4.2 完备的教学资源
经过多年的教学,课程的教学资源非常完备,各类型的教材、教辅、课件、案例/任务、理论习题、微课、校级SPOC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所需。
4.3 严格落实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正在加强对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和督查,目的是通过教研活动能够出成果、见成效。教研室通过学期前的教研活动计划、开展期间的教研活动台账、教研室定期的工作汇报等多种形式,严格落实学校相关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4.4 师资培训的常态化
职业教育处于内涵建设时期,学校抢抓机遇,一列火车正乘着职业教育的春天换道超车。学校近年来,各级各类的培训种类繁多。三年疫情的阴霾终于过去,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更多的培训和学习,获得提升的机会和途径。
4.5 课时保障教学设计的落地落实
2021年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出台,我校各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已经基本实现周学时为4课时,基本能够满足一个学期56学时的标准设置。课程课时的保障,为教师在课堂改革、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对于真正实现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教学时间、研究对象等各种因素的保证。
5 推广情况
5.1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
教师培训已经形成常态化的方式,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师拥有了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国家级的培训项目,在国培中可以学习专业的知识、技能;认识很多优秀的专家、教授;了解国培基地的办学规模、优秀的办学模式;学习课程建设、成果培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多方位、多角度全面而系统的培训项目,收获和感触颇深。
校内的教研活动实现每一周一次组内教研,一学期至少一次的联合教研。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党建引领,使党建与业务真正融合,教学与育人相结合;通过团队备课,积极探索知识增量,增加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科研课题与成果培育相结合,将科研课题融入成果培育中,教师接领任务;通过创新作业设计分享,共享教师们创新的智慧和学生创新作业的成果,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创新性和个性化。
5.2 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始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教师讲授演示为主,学生复制实践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测试发现问题,教师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学设计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上给予学生主动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时间,教师的主体地位看似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教学效果的提升方面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教师在课后要完成测试题目的思考,学生完成测试后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思考解决难点的方法。一个阶段完成后,还要对创新作业进行细致的设计,组织实施、作品分享、多元评价,真正使创新作业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和个性化的发挥。
6 反思与改进
(1)课堂革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化体系结构。
(2)技术赋能课堂革命,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师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智能化教学改革。一是建构智能化学习需求检测识别系统;二是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推送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材料,此外,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对行业领域技能大师实操场景进行实况录制或现成直播;三是课后学习效果智能评价系统。
(3)完善课程改革的有效评价方式,要制订基于学生行为并能够评价出学生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劳动观念、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领域行为增量的标准。
(作者单位:四川铁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