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程融合背景下培养“深阅读”素养,优化“定篇”课堂教学
2023-10-06徐敏
徐敏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性质、特点、功能不同,其承担着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语文教材中的定篇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人类文化的经典作品,通过这类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传承人类特有的文化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按照曾祥芹教授的观点,阅读能力的纵向层级结构由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五个由浅入深的能力组成。笔者通过中职语文一线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认为,在学科课程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核心素养,优化“定篇”的课堂教学,应抓好几个“留”:一是执教老师要留足时间给自己先行深度阅读;二是留足课堂时间与激趣素材给学生去完成深阅读和发散思考;三是留足时间给执教老师反思与集体评课。
如今深化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其主要核心是创建新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融合大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要实现新的教学目的,就离不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革新以及各学科与语文课程的融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应扭转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科目本位缺乏整合的弊端,加强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均衡性、现实性、综合性以顺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现在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中职语文与多学科课程的融合是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趋势。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根据不同的教材类型,其承担着的作用是不同的。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对“定篇”有这样明确的界定:“‘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也是语文课程肩负的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确切所指。”王荣生教授认为,“定篇”是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定篇类型的课文,主要是文学经典作品,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熟知经典,是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根据王荣生对“定篇”的界定以及相关的文献,笔者选择中职语文教材中具有“定篇”性质的《荷花淀》作为深度阅读的对象。因为革命传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020年版中职语文新课标对中职语文关于革命传统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标课程内容专题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18个学时,占基础模块 144个学时中的12.5%。在新编的中职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学作品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等多种体裁的文章,有相关主题集中的单元学习任务群,《荷花淀》是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在思想内容上,引导学生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认识革命传统;知识技能上,着重了解纪实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所以笔者本次以“定篇”课文《荷花淀》进行深度阅读的实践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到此小说姊妹篇《芦花荡》以及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作品的阅读和《百合花》等革命文学作品的阅读。
本次深度阅读教学,指的是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从《荷花淀》文字表面进入到文本信息、作品思想、艺术价值等深层内容,实操的理论主要依据曾祥芹专家主编的《阅读学新论》关于“阅读能力的纵向层级结构由五个由浅入深的能力组成(第一是阅读感知力;第二是阅读理解力;第三是阅读鉴赏力;第四是阅读迁移力;第五是阅读创造力)”的相关观点,分梯度地逐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尽管一篇《荷花淀》的教学,未必能在“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笔者把学生通过深度阅读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与历史、信息技术基础、美术、音乐、形象设计等课程进行融合学习,增加未有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感悟作为尝试的方向。所以如果将中职教材中的定篇视为水滴,深度阅读教学视为坚持打在一个点上的不懈发力,笔者觉得水滴只要做到“坚持”并“打在一个点上”,磐石亦能被洞穿。
基于“阅读学”,下面笔者反思此次《荷花淀》深度阅读教学的整个设计到实施,主要是围绕“如何促成学生对教材中定篇的深度阅读”进行思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心得,一言以蔽之——“三留”。
1 执教老师要留足时间给自己先行深度阅读
“定篇”,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按照“定篇”的性质和功能,通过创设情境、增加材料,让学生清晰、明確、彻底地领会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笔者认为除了深入地了解、领悟这些经典名篇,更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经典名篇超越时代的思想感情和杰出的艺术张力,切身地理解它经历时间淘洗过后的宏伟魅力。一般来说,“定篇”往往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水平,所以,执教老师在备课时应花时间充分阅读参考研究资料,切身感受本文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工具,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资料,促进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为了探索让学生阅读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策略,思考如何促成学生对教材中定篇的深阅读,笔者先对课文《荷花淀》《芦花荡》以及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进行阅读并查阅整理与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这一环节可以让笔者先学生一步进入阅读情境并获得一定的阅读体验与思考。
第一个体验与思考便是,如果要深阅读,那么首先要解决阅读语料的全面收集整合。
《荷花淀》是孙犁的短篇小说名作,小说中的人物刻画细致且传神,景物描写富有诗意又唯美,以散文诗的笔调来描写革命,用宁静清新的自然、诗情画意的语言来融解战争,赋予了小说诗的美感。从学生的学情来看,中职一年级的学生有初中小说作品鉴赏的基础,他们能够通过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分析领略《荷花淀》之美,但超出学生认知的是作者用诗意的优美来表现战争,这虽然可以用作家的个人风格与审美倾向来解释,但更应引导学生从作品创作的目的和艺术技巧的角度来认识它的合理性,尤其是认识到“虚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知人论世,是品读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革命传统作品的创作年代和现代社会之间所形成的年代差异可谓是云泥之别,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的文本及其作者和创作背景十分陌生。如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把握并储存这些信息,对革命文学文本的阅读鉴赏学习十分重要。
《荷花淀》的篇幅不长,如果作者孙犁的个人生平、“荷花淀派”、写作时代背景等相关语境资料都没能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的话,那么单凭学生们有限的阅读兴趣,他们的阅读层次很大程度上就会滞留在有限的阅读感知与浅层次的阅读理解上,因为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必须是读者在全面宏观地对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后生发的,也就是说这样做才有可能促使学生较为全面且较为准确地把握孙犁的创作意图和《荷花淀》作品主题乃至社会价值。
怎么解读教材中关于对作品知人论世、小说故事梗概等语料问题?笔者查阅很多《荷花淀》同课异构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发现如果直接现买现卖、人云亦云地拿教参中或者网络上那些已被整理出来的用起来也许“很省事”的资料和故事梗概“忽悠”学生,那么学生嚼着这些别人早就嚼过的带有整理人主观色彩的资料和故事梗概,我们学生可能会因为二次乃至多次的信息筛选而失去了对《荷花淀》本身深度阅读的语料土壤,换句话说,孙犁的创作意图最大限度地还原与合理地深度拓宽掘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通过阅读原著亲力亲为查找整理来获得。
因此,在笔者的读书随想中,笔者写下“激发学生自主查阅整理资料”以备忘,提醒自己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把这一点作为实现深度阅读的重要考量。
但紧接着新的问题出现了,以学生目前语文学习资料收集的水平和学习态度,如果比较概略地布置资料的收集或者简单平常化地布置任务活动,学生会应付式地完成,或者不完成等着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分享。为了激发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荷花淀》这一作品学习的新鲜感和激情,能真正地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这篇课文的学习中,笔者借助历史、信息技术基础、美术、音乐、形象设计课程融合学习。
第二个体验与思考,有别于阅读感知与理解,笔者认为阅读鉴赏是深阅读的瓶颈,执教者应该怎样通过自己先行的阅读思考去设置问题以促成学生的深度阅读。
笔者的尝试是——在自己“浸泡式”的亲身阅读中,围绕领略作品清新自然优美、富有诗意的艺术风格是阅读鉴赏的重点,人物刻画细致传神,景物描写诗意唯美,都是可着重分析的对象,借助课程融合梳理出相互关联的彰显不同思考深度的问题。
笔者试着从标题切入,并分读前、读中、读后设置问题活动。
读前,标题设疑——“荷花淀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荷花淀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根据疑问与历史、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融合,整理《荷花淀》的地理位置、地域风貌、写作时代背景、孙犁诗体小说、荷花淀派等资料,初步建立学习资源库。此环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读中,浅阅读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群人呢?”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结束,共抗战14年。(与历史课程融合)
2022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这次《感动中国》节目组别出心裁,进行探寻历史,想为《荷花淀》里的女人们拍摄几组镜头,展现她们独特的女性美。让我们跟随拍摄镜头,走近她们吧。
活动一:同學们,节目组想在微博上为本次拍摄发一次宣传文案,吸引网友们的关注和流量。假设你现在作为宣传组的负责人,请你把这次拍摄的主要内容以文字形式发到微博或者微信或者其他网页平台吧。(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融合)
活动二:网友们对此很感兴趣,考古了来龙去脉,对此次拍摄内容进行情节上概括。
(一)品味环境的诗意美——研读:“月下编席”
任务:节目组需要拍摄一组白洋淀风光的镜头作为节目的开头,你会拍摄哪些元素?如果配音乐可配什么乐曲?(与音乐课程融合)
(二)探析人物的人性人情美——研读:“夫妻话别”和“探夫杀敌”
任务:为了拍摄几组女人们的镜头,需要角色表演,你们会如何演绎?(与形象设计课程融合)
读后,这样一群美好的妇女都没有外貌描写,连名字也都没有,为什么?
用《感动中国》式的语言为她们写群体颁奖词。或模仿《荷花淀》诗意的语言写群体颁奖词,并配画人物画像。(与美术课程融合)
第三个体会与思考,那就是如何促成深阅读中阅读迁移与阅读创造?笔者的观点是,必需有点动成线、线从成面的思考力,笔者在实际操作中把它们归纳为三个“迁移与创造”点。
(1)从作品景物描写诗意唯美到同类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品读——在自己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环境描写? 纸笔解释环境描写的作用。
(2)从作品人物刻画细致传神到人物与人情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有哪些?角色扮演,练笔书写心中最美人物。
(3)从作品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艺术风格到以散文诗的笔调来描写革命,以宁静清新自然和诗情画意的语言来融解战争,赋予了小说诗的美感,理解荷花淀派作品的艺术风格——拓展阅读《白洋淀纪事》,比较阅读《百合花》。
2 留足课堂时间与激趣素材给学生去完成深阅读和发散思考
第一方面是留住课堂时间的问题。
首先是阅读感知和理解方面。笔者所带的学生为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好的学生不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外预习的自觉性不够,所以笔者用大概一节课时间给学生,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地使用手机、电脑收集整理背景资料,并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相融合,例如此资源可用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网络信息发布章节内容的学习,两门课程考核评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课堂课文的赏读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还发现,检验学生在浅阅读中对文本的基本感知与理解,以生为本,翻转课堂,让学生当堂口头复述的方式是有效的,只要有一两个同学起来打破课堂的紧张氛围,慢慢就会点燃学生补述的热情。让学生分享讲解小组学习成果,以评比竞赛的形式学生参与的激情更高。
其次是从“鉴赏到迁移直至创造”的逐层加深的阅读过程中,每抛出一个问题,务必留足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笔者用的方式是让思考得差不多的同学停止旁注合上课本,虽然不是每个同学都会按要求去做,但那些已经有想法的同学自然会顺着执教者的要求去执行以引起你的注意。而笔者也发现,只有给足时间独立思考,进行适当的指引与激励,分组讨论才不会只是流于形式。
第二方面是留足激趣素材的问题。
因为生源的问题,学生的阅读面和社会新闻感知面比较窄,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荷花淀》进一步深度思考诸如“理解革命年代人民流离失所的时代背景;爱国主义情感的巩固、革命精神的发扬”等问题,难度是很大的,所以笔者认为还要在课堂预设一些引爆思考的其他材料。比如视频素材类的笔者为学生播放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小兵张嘎》中三个小伙伴一起划船在白洋淀中与敌人周旋的视频片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学作品类的笔者就提示学生重温了他们非常熟悉的初中教材中的《纪念白求恩》《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延安》等作品,还补充一些经典的课外作品《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等。一方面是由熟悉的作品开辟新的视角引发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是通过经典作品中的丰厚的人物形象和跌宕的情节来引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现实生活方面,笔者则是分享非典、新冠疫情暴发、台风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新闻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榜样等时代奋斗者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代的人会面临不同的灾难,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责任与担当,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从而去理解革命传统类作品所承担革命文化输出并传承的使命。
3 留足时间给执教老师反思与集体评课
语文学科是中职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该学科固有的课程性质。在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文本教学中,政治色彩浓厚、文化感染力弱、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讲道色彩过于深刻、“非语文”化的革命题材小说阅读教学等问题的存在,教学内容流于表面。执教老师只有在课堂实践中反思改进,在集体评课备课中发现关键点,这样才能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内容,帮助学生读懂读好作品。在课堂上,关注留意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通过适量考核学生的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改变之前那种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设计以学生为主的台阶式教案,逐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阅读。
曾祥芹等专家所提出来的“阅读能力的纵向层级结构由五个由浅入深的能力组成”,笔者认为不仅对学生,对一线老师也是如此,从老师的深度阅读到学生的深度阅读再到执教老师的教学反思以及评课老师的集体深度阅读用于深度评课,然后执教者完善教学设计再回课堂进行定篇课文的深度阅读教学。笔者认为,这才是完整的促成学生深度阅读的教学过程,姑且命名为“螺旋下掘”的深度阅读教学法。而促成这一教学过程得以实施的,笔者认为必须留足时间给执教的老师自行反思,再由科组长组织听课的老师融入各抒己见的集体评课过程。这一过程给笔者包括深度思考过怎样上好这样一篇课文的老师以非常有建设性的启发。
毕竟每位老师作为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思考的深度都会有独到之处,只要留足时间,大家都可以在集体评课的环节中提供有深度的思考智慧给执教老师,进而促成执教者包括有心人在新一轮的深阅读教学中提供更加完备的教学思路和更加合理的教学设计。
4 小结
一味以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对小说宏观泛化式的情感理解,一味过于强调文本的思想性,不但影响了革命文化的教学渗透,也导致中职生对此类文本缺乏阅读学习兴趣,阻碍了中职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发展。利用优化“定篇”课堂教学,认识到定篇的特殊功能,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的界限,进行課程合理融合,培养“深阅读”素养,落实课前学习活动任务,师生共建学习资源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发展。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学科融合视野下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为例”,立项编号:202113626。
(作者单位: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