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 个城市样本
2023-10-06刘明洋
刘明洋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
2020 年5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来,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结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促进地区协调发展[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 这是一种既不受美国在华政策上施压,又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消极因素影响的积极的战略抉择,是一种历史必然,也是一种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规律相一致的积极的战略抉择。 与此同时, “双循环” 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而是中国在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维持并不断完善的一种条件[4]。 这将会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政策和制度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中国将会创造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融入全球的经济治理之中。 在当前 “双循环” 战略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主要目标。 研究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不仅有助于理解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转型[5]。 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技创新能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手段,对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6]。 因此,从这两个角度研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问题,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其发展动力与潜力,以应对挑战和困难,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7]。 本文旨在探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 “双循环” 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因此,深入研究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研究假设
( 一)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双循环"背景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有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要求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增长,还需要关注经济运行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 科技创新可以引入新的生产工具、流程和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 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减少浪费,这有助于经济更高效地运行。 其次科技创新可以创造新的产业和市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此外技创新可以帮助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包括能源、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例如,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科技创新还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包括环保和社会包容性。 新技术可以帮助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以及改善社会公平性,从而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此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与交互,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再仅仅基于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活力。 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于各国未来的经济前景和增长潜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8-9](L Casanova、PK Cornelius、S Dutta,2018 ;Sefer ener a、Ercan Sardoan b,2011)。
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 这包括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加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以及实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10-12](HA Bekhet、NWA Latif,2018;王慧艳、李新运,2019 等;赵丽霞,2019 等)。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微观企业和地区的角度看,科技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推断在不同地区和情境中,科技创新都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1 。
H1: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 二) 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方向。 在" 双循环" 背景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而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效率。 近年来,多项研究旨在探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质量之间的关系。 I Gryshova、M Kyzym(2020)的跨国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可持续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之间的正面联系[13]。特别是在我国,研究者如范庆泉、储成军(2020),曹洁(2022)等人深入挖掘了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复杂的关联。 他们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初期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转变为正向促进。 这种转变不仅与技术创新、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关,还与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紧密相连[14-15]。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从传统产业向更具有附加值和创新型的产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潜力,高附加值和创新性产业通常能够实现更快的增长率,因为它们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产业结构升级通常伴随着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社会的生活水平和就业质量。 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推动经济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例如,转向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6](谢非、袁露航,2021 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2。
H2: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 三) 产业聚集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2015 年发布的《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将支持制造业集群化发展作为重要任务,通过产业聚集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样,在2016年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支持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措施,以加快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17]。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由于地理位置和距离的限制,企业更愿意在相近的地区聚集,从而形成产业聚集现象。这种聚集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关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影响[18]。 全球经济体验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生产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变为更为现代、创新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被视为核心因素。 与此同时,产业的空间分布与聚集程度也对这种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解维度。 贾洪文、张伍涛(2021)为我们揭示了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还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表明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双重角色,直接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间接推动[19]。进一步,何智励、汪发元(2021)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证明了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 这里,金融发展被视为一个关键的中介,它可以把科技创新的红利转化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20-23](程广斌、吴家庆,2022 等;冯飞、吴明阳,2023;任晓燕、杨水利,2020)。 然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直接结果。 地理位置、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要素的集聚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产业聚集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相似或互补的企业集中分布,形成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和创新协同的效应。 这种聚集带来的是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地,产业聚集也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效果。 在高度集聚的产业区域,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更为紧密,知识与技术的流动和扩散更为迅速,从而使得技术创新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而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产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度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趋向于在某些特定地区高度集聚,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也能够促进产业内的竞争和合作,从而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综上所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产业聚集能带来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而相关研究证实了产业聚集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影响,因此推断产业聚集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将共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3。
H3:产业聚集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一)数据说明
本文利用2007—2020 年中国108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构建计量回归模型,研究 “双循环” 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 通过这些数据,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指标、科技创新指标、产业结构指标、人口和就业指标等多个方面的变化趋势,为研究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的变量数据选自2007—2020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及11 个省市所公布的统计年鉴。
(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1.熵权法计算
借鉴方大春和马为彪(2019)提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使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以下是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的过程和步骤:步骤1: 数据归一化首先,将选取的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假设有N 个指标,数据集为X ={xij ∣i =1,2,…,N;j =1,2,…,n} ,其中xij 为第i 个指标的第j 个样本值,n 为样本数量。 归一化公式如下:(2.1) 其中,x'ij 为归一化后的第i 个指标的第j 个样本值。 步骤2: 计算熵值对于每个指标的归一化数据集,计算每个指标的熵值。 熵值可以衡量指标的信息量和离散程度。 计算熵值的公式如下:
其中,Ei 为第i 个指标的熵值。 步骤3: 计算权重根据指标的熵值,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 权重可以反映指标在整体中的重要性,权重越大表示该指标对于研究目标的影响越大。 计算权重的公式如下:
其中, wi 为第i 个指标的权重。
2.权重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熵权法的计算过程和步骤,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 所示。
表1 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一级指标中,创新发展权重为0.275,占据最高比重,表明在评价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创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协调发展为0.200,绿色发展为0.155,开放发展为0.179,共享发展为0.191。 这些指标在评价中也具有较高的重要性,但相对于创新发展来说权重稍低。 在创新发展中,科技投入的权重为0.133,科技成果转化的权重为0.072,创新主体发展的权重为0.070。 其中,科技投入的权重最高,说明在评价创新发展时,科技投入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在其他二级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也展示了它们在评价中的相对重要性。 这些权重反映了各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通过分析,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依据。
3.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根据以上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本文采用熵权TOPSIS 计算方法对中国长江经济带11 个省2007—2020 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计算,结果如下页表2 所示:
表2 长江经济带11 个省2007—2020 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根据表格数据,可以观察到在长江经济带的11 个省份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出纵向增长的趋势,即从2007 年至2020 年,大部分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了增长趋势。 然而,从横向比较来看,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各个年份中都相对较低。 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可能涉及多个因素:一是上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一些挑战,例如资源瓶颈、环境压力和人口密集等。这些因素可能对上海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上海在经济结构上的特点。 作为一个高度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地区,上海可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同时也受到了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的影响。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我们可以比较各个省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表现,并进一步分析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情况。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选择的被解释变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参考了方大春和马为彪(2019)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来测量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24]。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中指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人力资本等方面。 根据以上熵权法TOPSIS 计算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指数进行实证分析。
2.解释变量
选取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为解释变量。 用研发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值来测度科技创新水平。 参考干春晖等人(2011)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来测量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升级[25]。 (1)科技创新水平:本文中指长江经济带在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包括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指标。 (2)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中指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包括工业结构、服务业结构、农业结构等方面的指标,如制造业比重、服务业比重、农业现代化水平等。
3.调节变量
本文的调节变量为高科技产业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文中指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指标,本文使用空间集聚系数来衡量地区高科技产业集聚程度并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作为调节变量,通过调节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究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4.控制变量
研究中采用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区域市场化程度等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用人均GDP 来测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来测量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的外商投资总量是衡量其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参照樊纲提出的 “中国市场化” 指标[26],对市场竞争程度进行了度量。 文中所讨论的变量名称、表示方法和度量方法如下页表3 所示。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中指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指标,通过控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消除经济水平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2)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本文中指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工业产业增加值和工业化水平等指标,通过控制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消除工业化水平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3)对外开放程度:本文中指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包括外贸进出口额、外资引进等指标,通过控制对外开放程度,消除对外开放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4)区域市场化程度:本文中指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包括市场化水平、市场化机制等指标,通过控制区域市场化程度,消除市场化程度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表3 变量简介表
(二)模型构建
为了实证检验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是否对这种影响产生调节效应,本文构建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1(未引入交互项): HQDit=β0+β1TECit+β2INDit+β3Xit+μi+εit;模型2(引入交互项):HQDit=β0+β1TECit+β2INDit+β3TECit*CLUit+β4INDit*CLUit+β5Xit+μi+εit其中,i 代表省份,t 代表年份,HQD 代表被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TEC 代表解释变量科技创新水平,IND 代表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CLU 代表调节变量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X 是控制变量矩阵,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X1、地区工业发展水平X2、对外开放度X3 和市场化水平X4。β0是截距, β1、 β2、 β3、 β4、 β5是待估计参数,μi是省份固定效应,εit是随机干扰项。 在模型1 中,我们单独考察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在模型2 中,我们通过引入交互项TECit*CLUit和INDit*CLUit,来进一步考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度和峰度等进行了分析。 长江经济带2007—2020 年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以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HQD)均值为0.835,最小值为0.800,最大值为0.884,说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高质量的态势,但各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技创新水平(TEC)的均值为1.57%,最小值为0.80%,最大值为2.75%,说明科技创新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普遍程度较高,但各地区之间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成效存在明显差异。 产业结构升级(IND)的均值为1.30,最小值为0.85,最大值为1.80,显示出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升级态势明显,但各地之间产业升级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控制变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X1)、地区工业发展水平(X2)、对外开放度(X3)和创新环境(X4)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也反映了长江经济带各地之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性。
(二)影响机制分析
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在了解了科技创新(TEC)和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HQD)的基本统计特性之后,本文将通过经验模型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估计结果如下表5 所示:
表5 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科技创新(TEC)对经济高质量发展(HQD)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其他变量控制不变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水平每提高1 个单位,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将增加约0.287到0.312 个单位。 以上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为了使科技创新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配合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以及充分利用聚类效应。
2.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经过实证分析,由表6 所示可见,产业结构升级(IND)对经济高质量发展(HQD)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每提高1 个单位,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将提高约0.198 到0.218 个单位。 这个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这强调了在未来发展策略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利用地区间的聚类效应。
表6 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3.影响机制检验
根据以上结果,进一步分析科技创新(TEC)和产业结构升级(IND)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HQD)的综合影响机制。 假设TEC 和IND 对HQD 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模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HQDit=β0+β1TECit+β2INDit+β3TECit*INDit+β4CLUit+β5Xit+εit检验结果如下页表7 所示:
表7 影响机制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TEC*IND)对经济高质量发展(HQD)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意味着两者不仅分别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而且两者的联合作用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影响。 这一结论表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协同效应,强调了在未来的发展策略中需要平衡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 “双循环” 背景下,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同时,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影响效应在各省份间存在差异。 产业结构升级也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着稳定性,并且影响效果相较其他变量更为显著。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且调节效应均为正,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上游地区的影响最大,下游地区的影响最小,但都表现出正向影响。 综上,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长江经济带的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在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一方面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创新,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创新效率。 另一方面,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新优势。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 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注重人才流动和交流,促进人才的集聚和合作,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最后,加强政策协同,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 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实现政策的精准对接和有效执行。 需针对不同产业,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政策,包括鼓励绿色、智能、高端、服务型产业的发展,限制低端、污染、能耗高的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通过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产业协同政策,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第二,出台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科研经费补贴等,吸引高技术产业企业在长江经济带集聚。同时,建立产业园区和创新中心等载体,为高技术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支持。 在长江经济带内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联盟的带动下,企业之间可形成产业生态圈,互相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形成高技术产业的良性集聚。 长江经济带应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合作,形成创新共同体,推动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第三,推动 “双循环” 发展,加强内外市场联动,长江经济带内需潜力巨大,通过改善民生、提高消费品质量、完善服务质量等方式,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提高消费升级水平。 此外,扶持本土品牌,优化市场结构,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不断提高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品牌忠诚度,进一步增强内需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长江经济带在国内外的地位非常重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加强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海外投资,推动企业境外发展,加快形成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品牌。 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互利共赢的市场格局。
第四,逐步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政策的执行效果也需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加强行政审批服务,推行网上办事、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措施,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 通过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增强企业的信心,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还可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和公示,形成压力,促进企业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