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育人优势与实践理路

2023-10-06张钰滢

河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理论课红色

张钰滢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大众审美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审美文化力求消解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带来了自由选择与自主享受的同时,却导致大众审美出现盲目追求感官刺激与大众娱乐,善恶美丑不分,放纵自我,缺乏理性的审美价值观,导致个人与社会价值体系遭遇挑战。红色艺术作品是红色精神的物态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生动记录党的历史成就,是思政教育的优质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程,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在有关思政工作具体落实的过程当中,完成综合素质的构建,培养业务精湛、审美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而引领社会主义审美文化发展,为当今时代提供宝贵教育价值。

一、红色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

(一)艺术语言的有效性与再现性

艺术是最普遍而又最自由的交流形式,是不以概念为判断的感性经验的综合,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且这种感性突破了种族、地域的限制,是人类所共有的。[1]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的表现手段或表现方式。有效性是指艺术语言是更有效的交流工具,是促进人们思想情感相互融合、相互接洽的重要手段,它是比言语更为普遍的语言样式,存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之中。语言必须通过习的才能具有,但是艺术不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言语偶然性的影响。因此,艺术语言交流思想比用语言交流更易于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再现性是指真实地表现客观生活、历史事件,呈现出生活和历史的本真面貌,红色艺术作品运用再现性的艺术语言,如实刻画革命英雄人物,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坚定信心、不惜牺牲的精神面貌,描绘真实历史事件,给人身临其境、震撼心灵的体验,用丰富的历史画卷向人们展开了 当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并成为当代学生重要的精神食粮。

(二)艺术形象写实性与时代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而创造出的蕴藏情感、富有审美价值的生动形象。[2]写实性主要指红色艺术作品大部分是利用写实主义手法,生动再现时代风貌,立体塑造典型人物。红色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经典的艺术形象以及生动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深化信仰,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时代性是指不同历史阶段因素作品反映内容不同,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国共产党史中的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红色艺术作品都一一记录,因时而进的解读与创作方式使得红色艺术作品焕发出时代魅力,与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随着社会的发展,红色艺术作品仍然能因时而新,因时而进,发人深省,丰富了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占领了新一代人的精神高地。

(三)艺术意蕴的情感性与哲理性

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中的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能够从内至外地散发出一种生气、灵魂、情感、风骨和精神。[3]情感性体现在红色艺术作品对于唤起、激发、维持学生对党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红色艺术作品汲取了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刻画,使欣赏者的感情得到寄托 ,从而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和道德熏陶。此外人的情感记忆主要涉及主体对外部事物和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评价认知活动,其中,艺术文化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激发效能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唤起的情感内容最深刻。哲理性在于红色艺术作品表现或反映了重要的真理,凝聚着艺术家对党史的理解、认识与理想,也承载着集体文化记忆,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四)创作主题的召唤性与人民性

红色艺术作品创作主题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坚定信心、不惜牺牲、热爱祖国的精神面貌,是于红色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有关民族英雄以及无数革命先烈进行缅怀与敬畏的一个重要过程的展现。召唤性是指创作主题不是对创作意图用逻辑语言的清晰阐述,而是通过艺术形象间接暗示出来的,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明晰性”,留下广大的空白点,召唤欣赏者去补充与创造。人民性是指红色艺术作品秉持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要旨,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现实生活,表现真实的情感,用艺术的方式表现人民的疾苦、反映人民的心声、关注人民的命运、高扬民族集体的自强意识,具有坚实的民族基础与群众基础,深深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因此,人民性是红色艺术作品的主题、中心和鲜亮的底色。[4]

二、红色艺术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优势

(一)于教学对象而言,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所要接收的信息是巨大且多样的,并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且思想观念比较容易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抽象阅读和简单说教并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而以往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对于当代个性极强的学生不一定会起作用。针对教育对象的新特征,我们需要找到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变化且有效的方式。近十年来,视觉文化时代特征日益明显,不少大学生已习惯了图片化、故事化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唯有图像才可以释放大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身处移动社交媒体等碎片化、场景化的新媒介语境,媒介文化融合的速度日益加快,随着视觉文化发展的日益拓展,视觉性已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核心。二十一世纪,年轻人则更偏好于以图文或影音结合的方法接触信息,新生代红色艺术作品表达方式正与现代年轻人的心理偏好不谋而合,学生从作品表现的主题内容中看到党领导人民的辉煌革命进程,增强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进而激发出一个国家经久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创造出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美好生活与国家未来。

(二)于思政教师而言,是提升教育者专业素养的有力抓手

红色艺术作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核心地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立足党史潜心分析作品,切实提高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才可以将红色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和理论教育的重任担负起来。红色艺术作品融入思想政治课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坚守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认同;另一方面红色艺术作品成为了思想政治教学课的内容,形成倒逼机制推动老师们对作品展开深层次的研究,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学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性。教师只有坚定信念,高度认同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才能说得自信、透彻。思政教师的教学背景不同,对红色艺术作品教学的把握能力也不同。因此,必须采取专项培训的方式,加强对高校思政教师教学知识点的把握和对课堂认识的统筹规划,提高高校思政教师对红色艺术作品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红色艺术科学研究,以科研反哺思政课教学,正确地将红色艺术作品纳入思政课教学。

(三)于课程目标而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科学方法

视觉文化时代下,学生对图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高度的依赖性,红色艺术作品满足学生视觉感官和获取信息的需要,对增强对党的认识有特殊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审美再创造的整个过程,且能够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根据自身不同的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思维情感,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并给予评价。红色艺术作品留下的“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欣赏主体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等不同的心理功能进行补充和丰富。欣赏主体总要从而补充和丰富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时红色艺术作品鉴赏学习不同于以往说教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寓教于乐、以情促情的教育方式, 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和审美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四)于理论传播而言,是推动青年与党史同频共振的 关键步骤

在红色艺术作品鉴赏中,存在“同频共振”的规律性。[5]即当艺术家所传达的理论思想与学生的思想意识达到同一“频率”的时候,创作者与学生之间会在认识、思维、情感等不同方面产生共振或共鸣。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培养青年学子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思政课程是传播党的理论的主要形式,红色艺术作品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强化党的思想引领作用的关键步骤。从而促进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并能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能够掌握更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具备自我判断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调整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学生倾向于关注与自己的需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同时,学生接收信息的主动性直接影响接受效果。红色艺术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洞性,呼吁观众积极地将自己的体验与 艺术作品联系起来,达到与作品中的仁人志士同呼吸共命运。

三、红色艺术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理论

(一)重要前提:课程教材与红色艺术作品相融合

红色艺术作品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百年征程,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历史感人场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事业的真心支持。其本身意蕴丰富、数量庞大,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做到教学上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同时并不是鉴赏越多的作品越好,而是根据教材内容、聚焦重大历史问题与国际动向有选择地融入,以革命领袖、英雄烈士等伟大历史人物,重要会议、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党的历史上形成了由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构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为主题的作品为主要教育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情感需要出发,选择优秀作品与课程教材内容交相辉映、相互印证才是二者的深度融合。其次教学应适时解读作品,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作品传达历史意识与社会价值观念,是一种传达历史观念的艺术形式,新时代对红色艺术作品的解读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赋予其新内涵,教师需结合历史性与当代性解读作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拉近党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共鸣,潜移默化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进而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根据时代发展和变革,创新性发展红色文化。

(二)有利条件:问题意识和兴趣爱好相一致

红色艺术作品的教学应在问题意识的课堂中进行,充分发挥主体间的多元互动。一是师生之间;二是在鉴赏者与作品之间,甚至在鉴赏者与作品作者之间。就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主体,是一种互动的伙伴关系。一方面,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积极性的基础。这种问题意识可以是与教师互动设置问题,在欣赏过程产生疑惑。或是教师根据教材对作品提出的问题,以及学习者自己的解释,指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从而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兴趣和爱好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基础。学习者不是天生就有深入理解红色艺术作品的能力,而是必须通过教师的设疑和学习者的自由探索,获得成功的经验并逐渐形成兴趣。艺术鉴赏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觉,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无疑会引起学习者观看和理解对象的极大兴趣。兴趣爱好是红色艺术作品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引擎,它决定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生成。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基础, 从而依靠艺术能力的不断增长,形成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关键因素: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心理引导,对其心理施加影响,使其心甘情愿地服从和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因其势,不逆其心;要导其向,不纵其谬。教师在思想教育中应注重过程引导。引导学生的注意,以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注意、以重复性的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同时刺激因素既要与学生的经验相对位,使其产生共鸣,又要超出学生的经验,使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自我改变原有观念,达到新的认知平衡,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直达灵魂。同时需与学生思维发展相适应,红色艺术作品鉴赏主要是依靠学生的形象思维,将通过眼睛获取的作品意象,再调动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最终对作品形成认知结果。

(四)必要环节:过程参与和结果评价相兼顾

只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明确的规范,才能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只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和机制,才能保证红色艺术作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要注重红色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学分比例和评价机制。在红色艺术作品鉴赏教学中,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养培育于一体,需要客观、合理地评价,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红色艺术作品鉴赏教学是一个表现过程。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必须具有表现性和程序性。同时,在绩效过程的最后还有最终的结果评估。全面评价既要兼顾程序性评价,又要兼顾总结性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是关注学生平时参与工作欣赏教学内外活动的情感态度、沟通能力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会总结学生的基本特征和情感表达。通过欣赏来欣赏我们的作品,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深厚感情,从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力量。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理论课红色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红色是什么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