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故宫博物院《搜山图》兵器考

2023-10-06吕颖

河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神兵北京故宫博物院长枪

吕颖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笔者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图中出现的兵器分为四大类:短兵器、抛射兵器、长兵器和防护装具,在下文中依次展开。

一、短兵器

(一)剑

剑是一种古代近身战争中很常见的兵器,北宋《武经总要前集器图》中记载了两柄钢剑,这两柄剑形制基本相同,剑身比较宽短,剑的前锋比较钝,剑的两刃基本平行,中起脊棱,这种形制可能不便于前刺,但利于砍伐,并且剑的两面都能砍伐。剑柄的中部微微隆起,像橄榄的形状一样,剑身和剑柄之间是对称的云头形状的剑格,剑的柄端是圆形或者四瓣梅花形的剑首,剑首的中央穿孔以便可以系上剑穗。

通过图像比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中出现的剑都符合《武经总要》中宋剑的形制,由此笔者可知故宫本图中所绘的剑不早于宋。

(二)刀

宋代称全长不足一米、单刀握持的铁刀为“手刀”。《武经总要前集器图》中记载的手刀有如下特点:刀身前宽后窄、刀刃平直、刀背小幅上斜,刀的前锋近似为斜方形。刀身和刀柄的交界处是盘状护手,从图像来看,这种刀不可以插鞘佩戴。可能是由于宋军的主敌为辽、夏、金、元的骑兵,步兵用这种刀同骑兵对抗的话,战场上必然处于劣势,因此这种刀得不到大量使用,《武经总要前集》著录的手刀也只有这一种 形制。

除了手刀之外,宋代还有两种长柄刀,分别是掉刀和屈刀。掉刀双面都有刀刃,北宋初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制造掉刀了,由此掉刀被广泛使用。屈刀的形制最为经典,北宋时使用的大多数刀,它们的形制都是在屈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的。除此之外,宋神宗还创造了一种斩马刀,专门设立了斩马刀局,来对此刀进行大量的生产。从此之后,斩马刀开始被大量运用于军队。

北宋的刀虽然类型有所增加,但实际的变化却不大。北宋的武将创造了一些新奇的刀,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武力或者是为了震慑敌军。比如宋代名将呼延赞设计了降魔柞、破阵刀,刀外观为铁折上巾,两旁有刃,重量有数十斤。可想而知这些兵器由于外形奇特、体形庞大,根本无法在实战中使用。

元代蒙古军的手刀不同于两汉以来长期沿用的直形刀身,而是一种刀身弯曲、可以插鞘佩带的弯刀。弯刀是一种刀刃在弯处的刀具,由于刀刃远离刀柄,这极大地增强了骑兵手刀的战斗力。元代手刀的变革可能是因为蒙古军的第三次西征,元代蒙古军使用的弯刀可能受到了阿拉伯马刀的影响。蒙古人尚武,元代军队对于刀具非常重视,根据《元史》卷九十(志第四十百官六刀子局)中记载,可知工部设有刀子局,设有提控二员,负责制造御用和各种宫邸的宝刀和佩刀,武备寺负责管理的有关局和各路的军器局来制造一般士兵的佩刀。

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写道,要说鞑靼人他们擅长的技能,那就是使用弓箭为最强,其次就是运用环刀。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蒙古人擅于使用弓和刀。从杜普伊写作的《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我们还可以知道蒙古重骑兵经常使用长枪,并且擅于使用,除此之外每个士兵还会随身携带短弯刀或者是狼牙棒,将这些兵器挂在腰间备用,或者将兵器放在马鞍之上。书中还提到了不论是轻骑兵还是重骑兵,士兵都会随身带有短弯刀、狼牙棒或者套索,骑兵有时候还会装备一支标枪或者长枪,枪头上带有钩。以上这些描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画面中都被非常直观的表现出来了。通过上述材料可知,环刀是蒙古骑兵在战争中运用非常普遍的一种近战武器装备。在军事斗争中,蒙古骑兵军事装备中第一战斗力是弓箭,其次就是弯刀。蒙古军队骑兵所使用的环刀是一种弯刀,它的刀身 呈月牙形,为弧状,刀的尖端非常尖锐,并且只有一边有刃。

通过图像对比,故宫本图中神兵所持的刀形制为蒙古环刀,并不是宋代手刀。同时根据上文,得知元军大量使用弯刀。由此笔者可知,图中神兵所使用的为元代弯刀,这样笔者可以推出故宫本绘制年代不早于元。

(三)铁锏

根据北宋《武经总要前集器图》中的相关记载,铁锏也是一种后带手柄、单手握持、有竖棱的铁棒,与鞭属于同一类别。锏的具体造型比较丰富,其中一种为四棱锏,其锏身为一截前后径围相等的四棱铁棒,横截面为正方形,顶端非常平坦,手柄中段有穿孔,可以穿挂带缨饰的锏穗。因为没有锋刃,锏对制造材料的强度要求并不高。锏的材料可以用铁,也可以用铜。铁锏在宋军中普遍大量使用,锏身是四棱形,锏没有节没有锋,它的形状很像竹简,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都会使用。通过图像比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搜山图》中神兵在抓蛇、击打蛇的时候使用的兵器为铁锏。

二、抛射兵器

根据《武经总要》可知,宋代使用的弓主要有五种,分别为角色弓、白桦弓、黄桦弓、黑漆弓和麻背弓。北宋还出现了其他种类的弓,例如阔闪弓、插弰弓等,由于史料的缺乏,其具体形制无从考证。因为在宋神宗改革之前,长弰弓作为一种考核士兵武技强弱的兵器,所以当时各级兵器制造机构大量地生产这种弓。改革之后长弰弓被阔闪弓所替代,兵器制造部门也不再生产了。插弰弓在北宋时期还有一种“截弰弓”的记载,可能是同一种弓式,插弰弓也是一种当时兵器制造部门大量生产的弓式。金线乌弰弓这一种弓在军队中使用并不广泛,它更多用于赏赐有功的领军或官员。宋神宗时期经常使用金线乌弰弓来赏赐臣下,其具体形制因为缺乏资料记载, 并不清楚。

与弓截然相反的是,宋代对弩进行了非常多的创新和变革,弩的种类也大量增加。曾公亮《武经总要》卷二中曾记载宋人认为:“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晓、陷勇,非弩不克”,可见弩的战斗力非常强,受到了宋军的青睐。但是因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有部分缺失,图中出现的抛射兵器仅出现弓一种类型,并不能确定图中是否有弩这种兵器的出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图中神兵使用的弓,是复合弓,也称为角弓,战场上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复合弓。元代蒙古骑兵所使用的复合弓,这种弓是以兽骨和木头为原材料,将两者相结合制造而成的,通过图像比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中的神兵所使用的弓,更为符合元代蒙古骑兵所用的复合弓,弓身颜色较为丰富。

三、长兵器

(一)棒、棍

除了上文提到的剑、锏、刀、弓等以外,棒也是北宋士兵常常使用的一种兵器。棒是一种砸打兵器,不同于刀剑,棒没有刃。北宋时棍、杵或者杆都是棒的同义词。可想而知,棒的原材料一般为粗重并且坚硬的木料,这样击打威力更大。棒长一般为一点五米左右。由于宋军经常使用棍棒类兵器,棒类兵器的种类也颇多。其主要类型有诃黎棒、钩棒、杆棒、杆棒、白棒、抓子棒、狼牙棒这七种。诃藜棒是将棒身包裹一层铁皮,在棒的前部装有双倒钩并且有尖刃,这下钩棒的坚硬和攻击程度也大大提升。抓子棒顾名思义,这种棒没有尖刃只有倒钩。狼牙棒即是一种棒端比较粗,同时棒上加有大量尖钉来提升攻击力的一种武器,加上尖钉,棒的战斗力大大增强。通过图像比对,笔者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击打猴精的神兵使用的棒大概率为狼牙棒。

(二)长枪

除了刀剑,枪也是士兵在战争中使用的一种常见兵器。枪根据用途可分为三种:骑兵用枪、步兵用枪还有特种枪。

宋军骑兵装备有带钩子的长枪。《武经总要》中记载了骑兵的枪头一般是双钩或者倒单钩,这两种枪即为双钩枪和单钩枪。还有一种枪,因为枪杆上有环,所以称之为环子枪。枪上装环是因为士兵在激烈打斗中常常会刺中敌人,如果没有了环套在手腕,枪很容易脱离掌控,这样可想而知士兵在战争中会处于劣势。北宋步兵用枪主要分为素木枪和鸦项枪这两种,其中素木枪就是没有经过装饰或者增强威力的普通枪,鸦项枪是因为用锡装饰铁嘴,像鸟项一样白,所以称之为鸦项枪。

以上这两种枪都是北宋军队主要使用的。还有一种为特种枪,它主要使用在城市攻防战争中。攻城时士兵使用的枪有短刃枪、短锥枪、抓枪、羡黎枪和拐枪。守城时士兵则常常使用拐突枪、抓枪以及拐刃枪这三种枪。守城所用的枪最大特点就是枪杆很长,一般在八米左右。正因为枪体长的优势,守城士兵可以比较轻易地杀伤正在登城的士兵。和骑兵用枪同样的是,为了防止在战斗激烈时不小心脱手,在这种长枪的底部一般都会装有拐。《武经总要》上中记载了宋人还通过借鉴少数民族的枪,创制了一些新型的枪。

除了宋军使用外,蒙古骑兵在战争中也大量使用枪。在元代蒙古骑兵所使用的兵器中,最常见的就是带钩子的长枪和短枪,这两种枪不仅可以在近身打斗中打击敌人,而且可以远距离进行投射。枪上钩子的主要用途就是把马上的敌人拉下来。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中出现了大量长枪,神兵使用长枪刺杀精怪,图中出现的长枪数量较多,用途广泛。但是因为图中某些长枪暂时并不能与古籍中枪的形制进行准确比对,所以目前笔者不明确其具体为宋军还是蒙古骑兵所使用的类型,但是主要特征符合《武经总要》中记载的长枪,图中大部分长枪都有环,神兵将环套在手腕,手握持长枪,这十分符合环枪的特征。

四、防护装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出现了三种防护装具:盔甲、勒帛还有骑兵旁牌。神兵之间的等级区分可以通过其衣着来完成,防护装具装备越多的神兵等级也就越高。

(一)盔甲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在战斗中都会穿着盔甲以此来抵御一定的战斗伤害。北宋的铠甲是在唐代铠甲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形制。北宋步兵穿着的盔甲被称为步兵甲,根据《武经总要》卷十三书中记载可知,宋代士兵的铠甲一般是由头鍪、披膊、身甲、腿裙等部分组成。头部的兜鍪是用来保护头部的。铠甲是由各个小长方形甲片所构成,从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甲片。士兵在穿着铠甲时需要把带子绕过肩部,然后把带子系起来,腰部也使用带子扎起来,穿着完毕就可以保护胸部和背部,铠甲里面下垂的左右两片名为腿裙。铠甲甲身上缀有披膊,左右两片披膊可以完全的遮盖住,可以很好地保护 颈部,穿着时把两片披膊在脖子处系带打个结就可以完成。

西夏军队中使用一种非常有名的盔甲,称之为瘊子甲。为什么称这种盔甲为“瘊子甲”?是因为盔甲表面凸起的部分和人类皮肤长出的瘊子非常相似。瘊子甲是通过冷锻技术打制而成,甲面坚硬且光滑,硬度非常高,除了很强劲的弩,其他兵器都不能穿破它。众所周知西北的冬天非常寒冷,西夏士兵在冬季打仗时,会穿着特制的冬用铠甲。西夏的冬用铠甲原材料是牛、羊、骆驼毛与瘊子甲,把这些结合到一起加工制造而成。有了各种动物皮毛,毡铠甲就可以御寒,再加上瘊子甲,这样就可以抵御刀剑和弓箭的袭击,不可谓不坚固。用牛、羊和骆驼这些动物的皮毛制成的毛毡,它的韧性非常强,也可以用来抵御刀箭,这样为毡铠甲增加了更强的防护能力。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中,穿着盔甲的神兵一般是最高级别的神兵。图中神兵穿着盔甲符合宋军的盔甲形制,图中也出现了各类毡类防护用具,例如毡帽、毡铠甲,这些神兵穿着特点又与西夏士兵的特征相吻合。

(二)勒帛

宋代的士兵有时候会在铠甲外面穿着一件宽袖短衫,这种短衫没有扣子,穿着时用衣襟下面的带子在胸前打个结即可。刘永华在《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一书中,认为这种宽袖短衫可能就是宋代仪仗中的“绣衫”,绣衫上面的绣纹通常在后背的位置。绣衫上的动物绣纹一般为辟邪、瑞马、雕虎、赤豹、白泽、狮子、和犀牛等等,在军中士兵穿着绣衫是为了区别不同的军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神兵衣衫上有动物图案,且种类繁多。笔者推测神兵穿着的动物纹样衣物极可能就是绣衫。

同时在军中广泛使用的还有一种布带,其名为勒帛。由于宋代的戎服以交领为主,士兵进行剧烈活动之后,就会使戎服凌乱。勒帛除了可以束缚衣领以外,还通常用来束缚腰。在河南省方城县出土的宋代侍卫石俑,可以看到石俑胸前使用了勒帛,还有四川成都市西郊金鱼村的南宋墓中,出土的武士俑胸前也使用勒帛来约束衣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中出现的神兵一部分都穿著了勒帛。

(三)骑兵旁牌

骑兵旁牌是一种宋代骑兵使用的盾牌。根据《武经总要前集器图》可知,骑兵旁牌是以木材为基本材料,并且使用皮革进行加固。它的外形为圆形,可用来掩蔽的面积比起步兵旁牌来说非常有限,但正因为面积小,士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防护的方向和部位。旁牌正面绘有一个很大的兽面图案,图案里的兽怒目圆睁,张口露出獠牙,可谓是相貌狰狞。旁牌的背面有两道绳环,士兵可以把左臂伸进去绳环的内侧,将旁牌灵活调整,这样用来防御飞矢非常方便,同时还不影响自己的战斗行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中有部分神兵所穿着的小型圆牌形的衣物符合宋代骑兵旁牌。

五、结语

上文通过对图中不同种类兵器的年代考证,笔者发现其中神兵所持的弯刀为元代弯刀,不可能是宋代的手刀。其余的兵器大部分为宋代及之后。由此笔者可以推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搜山图》极有可能为元代本。

猜你喜欢

神兵北京故宫博物院长枪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剪影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选刊
“动物派”神兵
传世名画
岩峰诗二首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美学价值研究
神兵从天而降
群防群治的神兵利器——评测深安集团多户联保应急终端
两会花絮
北京:举办院庆90周年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