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特点研讨
2023-10-05赵博文
对外输出与国际交流是新时代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必不可少的课题。为了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国的治国理政思路得到世界人民的理解和认可,需要通过文化外宣翻译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展现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贡献大国智慧。翻译是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外宣翻译目的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正确看待中国,避免无端猜疑和政治偏见。因此,新时代的文化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或文字内部的研究,更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国家外交思想,关注国家层面的根本、核心问题。
文化外宣翻译作为当今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局限于特定领域或文本内容的字斟句酌,而更應探讨文化外宣的政治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等。本文探讨当今中国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特点,为新时代文化外宣研究提供一些思路,进一步提高文化外宣水平和传播效果。
1 文化外宣翻译现状
具体来说,文化外宣是将本国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通过目的语向目的国家进行的文化传播活动。从广义上看,语言与文化不可分,所有翻译究其本质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中国提倡文化“走出去”形势下,文化外宣是将全世界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空间与交流平台,把中国及中国文化对外翻译成目的语,向目的语国家进行的一种跨国界、跨语言与跨文化的外向型的传播活动。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这种文化传播活动,才能增强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引导西方人跨越时空界限和语言障碍,感受中国文化之魅力。比如,愚公移山的坚韧毅力、中国文化巨匠曹雪芹的入世思想、中国文化先导孔子的仁爱思想[1]……
1.1 文化外宣内容
为便于整理汇总目前学术界对文化外宣内容的研究方向,体现文化外宣研究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以下通过以“文化外宣”“外宣”“中译外”“中译英”“对外翻译”“走出去”等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从研究内容的角度对对外翻译做出梳理,如表1所示。
针对输入“文化外宣”后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当前对外翻译领域主要集中于文化外宣和翻译策略方面的研究。从主题分布上来看,研究内容中涉及许多典籍的翻译。对于中国古诗词、散文、小说等的文化外宣研究也相对较多,如“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的诗歌翻译、堪称“汉语作品英译第一人”葛浩文的文学翻译。
对整体检索得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文化外宣的内容多在文化翻译上,但涉及的领域很有局限性。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初具形态的甲骨文、金文到大一统的篆书,以及后来多式多样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中国文字;鼠、牛、虎、兔、龙、蛇等十二生肖;梅、兰、竹、菊“四君子”等。文化外宣翻译除了注重文化本身,也应考虑到文化载体的传播[2]。总的来看,以往对外翻译的内容相对零散和单一,在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和突破不够。
在世界不断融合、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对外翻译的受众已不再是其他国家的专业学者或学术精英,而是大众群体,即每一个普通人。就大众需求来看,外国人士对中国的茶道文化、中国功夫、中国书法和古代服装等领域的兴趣明显提高,这些同样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部分。而当前相关领域的对外翻译力度,远远满足不了目标受众的需求。政治外宣翻译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掀起了当前翻译的高潮,但检索出来的相关领域研究情况却不容乐观,仅看“文化外宣”输入后的检索结果,“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占比仅有0.61%。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文化外宣翻译存在翻译内容严重不平衡、单一化,不适用于大众人群,以及针对最新高热话题的研究进度不够及时等问题。
1.2 文化外宣翻译主体
文化外宣研究的主体大多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专门机构或者高校教师,文化宣传部门、出版社等部门或机构的参与较少且参与质量不高,多数翻译学习者或高校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足以作为行业或对外翻译的参考资料。这导致相关领域研究范围和视野受限,缺乏人力和优秀人才,作品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充分反映中国文化和对外翻译的特点,不利于维护好中国的良好形象。除此之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没有分类整理,增加了译者的学习难度,且不利于将理论投入翻译实践中应用,研究结果利用率低[3]。
2 文化外宣翻译特点
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生活状态等各有不同,这就导致跨文化翻译难度增大,表面意思的直接对应或许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甚至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对外翻译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使命,承担着展现中国智慧、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重要责任。翻译受到时代特点、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更应把握好当前对外翻译特点,从内涵深处理解翻译原文。
2.1 政治性
进入新时代,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通过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以及更加严谨的文化外宣翻译作品,提高国际话语权,向国际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带动相关地区共同发展。
对外翻译的政治性突出体现在政治文献的翻译和外交事务翻译,比如“大国外交”的翻译十分具有代表性。“大国外交”很容易被理解成“现在国力强盛的国家的外交事业”,随之将其翻译为“great power diplomacy”,但“great power”给人一种强势的感觉,似乎是不得不或被迫与该国进行外交,这与中国可亲的形象不符,与中国“不称霸”的外交宗旨很不符,也不是中国人的本来面貌。另外一种表达“big country”更给人一种有名无实的感觉,错误地让受众觉得中国只是地域广阔、面积大,却缺少实质内涵。第三种翻译“major country”,则更侧重强调该国的重要性、影响力和软实力。因此,“大国”的翻译应该用“major country”。
在文化外宣作品翻译中,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深度、用词的准确性,以及译者个人立场等因素都会对我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内容的准确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译者结合政治背景,提高政治敏感度,增强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2 文化性
中国文化的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文化外宣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性随处可见[4]。
文化外宣翻译常常涉及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这些表达反映了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以及思想形态,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宝贵材料。比如,中国东北地域文化中的“炕”,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一种床,可以通過烧火加热的方式以抵御冬天的寒冷。文化外宣翻译要合理解释这种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外宣翻译的文化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非文学性表述,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质,如“三通”“两会”“区域自治”“人民民主专政”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是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体现中国国情和发展的特色表达,其内涵是中国长久以来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愿景,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铺垫下新时代发展形成的特色词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中国品质、中国内涵的凝练,这些蕴含在文字内涵中的中国文化特质,也是对外翻译的重要一环。
2.3 时代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迅速繁荣,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新事物、新内涵、新方针、新政策接连不断,层出不穷,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不断加速,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加快网络联系。科学技术和智能工具的不断发展,给翻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外传播不可能跨过历史和时代,反而深受其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警惕,对于不合时宜的表达要及时纠正,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词汇要有敏锐度,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保证译文翻译的时代性和传播方式的时代性。
3 结语
对外翻译在新时代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重任,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语言深度对文化外宣翻译带来了许多机遇,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新时代的文化外宣翻译要更好地展现我国的发展变化,就需要译者深入理解原文内容,积极与作者沟通,把握原作的真实意图,加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的交流和翻译策略碰撞,文化外宣内容必须经过严格审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对外翻译对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译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译者要把握新时代文化外宣翻译的政治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让新时代文化外宣翻译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准确,从而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让中国故事传播至世界各地,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对外翻译学者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引用
[1] 毕永光.“大变局”背景下提升国际传播力路径浅析[J].国际公关,2022(2):61-63.
[2]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涂和平.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和时代性[J].上海翻译,2005 (3):37-39.
[4] 仲伟合,冯曼.翻译社会学视角下文化外译研究体系的建构[J].外语研究,2014(3):57-62.
基金项目:本论文归属于2022年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时代中国文化外宣传播与国家翻译实践维度及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赵博文(2000—),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