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台中的传承运用与发展

2023-10-05蒙冬洲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黎锦制陶黎族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由于没有民族文字,因此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并且融入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黎族文化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进行保护和发展,这是属于独具海南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舞台作为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将黎族人民一直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形态以歌舞艺术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不仅可以塑造海南旅游的民族特色氛围,还可以更好地帮助黎族非遗文化的宣传与发展,提高海南文化软实力。本文正是基于此,展开相关的研究。

1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 郎典打柴舞

黎族传统舞蹈主要包括祭祀舞和日常舞蹈两种,黎族的打柴舞是最受欢迎的民间日常舞蹈。打柴舞起源于祭祀,是以在送葬的过程中吓跑夜间野兽保护往生者为目的而进行的民间丧葬舞蹈。随着后期祭祀舞蹈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打柴舞脱离了祭祀目的,不再具有宗教意味,开始歌颂丰收节庆,增加了娱乐性质,全民参与度高。打柴舞动作丰富多样,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舞蹈动作,在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的动作,灵活多变。目前,在海南黎族聚居地,仅郎典村还保留着打柴舞,其他地区已经中断了打柴舞的表演和传承。

1.2 钱铃双刀

钱铃双刀是黎族生活中的重要表演方式。使用五寸双刀和钱铃,一人持刀、一人持钱铃进行决斗表演,表演背景大多是爱情故事,动作古朴又惊心动魄,是黎族人民精神世界的缩影,集武术与舞蹈为一体,表演热闹非凡,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娱乐性。钱铃双刀采用师徒传承制,很多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近乎失传。

1.3 老古舞

在远古时期,由于落后的科技水平以及生产力,黎族先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因此,当人们出现生病等问题时,就会举行老古舞祭祀活动。后来老古舞祭祀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活动,不再需要有特定的缘由,而是定期进行舞蹈祭祀祈求祖先保佑。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老古舞也由此逐渐脱离了宗教色彩。老古舞可以说是黎族历史的活化石,黎族先民将日常生活劳作的动作以及内容进行改编,形成老古舞动作规范[1],不仅表达了原始社会以来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并且传递着黎族人民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由于传承模式过于严苛,长期单传并且需要口传面授,严重制约了老古舞的长期发展。

1.4 黎族制陶工艺

经研究,黎族制陶工艺从母系氏族社会就已经开始,是专属于妇女的工种,具有“女制陶男莫进”的习俗。黎族的制陶工艺被认为是制陶史上的活化石,对研究原始社会时期的制陶工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黎族,制陶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正式制陶及烧陶之前需要先进行宗教仪式。黎族制陶工艺具有独特的露天烧陶技术,一般烧制时间为一个小时,烧出后的陶器通过淋上一种植物浸泡的特殊液体,形成特有的黑红斑装饰。黎族制陶工艺是黎族的文化特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便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里。制陶工艺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技术,在其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5 黎锦

黎锦无疑是黎族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本身具有连续的文化传承意义,不仅在传统制作工艺方面具有研究价值,黎锦的图案在历史植物种类、气候变化、人类迁移活动以及符号等领域也具有重大研究价值。黎锦在制造工艺上以手工制作为主,未进行现代化大规模机械生产。在现代商品经济中,相比于日常品更偏向于艺术品。黎锦的染料大多来自植物和矿物质,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图案则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村寨黎锦各具特色。题材上描绘了黎族人民的生活风貌以及文化习俗、审美情趣。据不完全统计,黎锦的图案约有200多种,其中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是最为常见的图案。黎锦的传承大多依赖于家庭传承。受现代教育体系的影响,不再具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家庭传授,使得黎族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2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台中的传承

2.1 故事性

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创作者[2]。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连续不断的历史延续性,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非常多的背后的故事,帮助文艺创作者走向生活。黎族传统民族文化可以给舞台的创作提供非常多的灵感,同时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广泛进行传播,也进一步地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比如,钱铃双刀自古以来一直是单传制度,在上一任传承人无法完成表演时,下一任传承人才能上位,每一位在位几十年时间,具有非常大的故事挖掘空间。同时,黎锦是对过往的历史生活、生产行为及文化习俗进行描绘,通过多幅不同的图案花纹组合就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故事。以歌舞艺术的形式,通过文化探索以及再创作,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真正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2.2 审美

在舞台的舞美设计中,舞美景片的应用上可以大量融合黎族非遗文化中的传统纹样、符号,使演出空间更加具有艺术效果和视觉美感。比如,在《国家宝藏》的舞台景片设计上,设计师就采用了回文和卷草传统纹样进行设计,展现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3],呈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将文化符号融入到舞美设计中,与舞台内容进行交互,在赋予舞台更强的藝术性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比如,黎陶的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因此黎陶的色泽自然粗犷、独具特色;黎锦表现人文生活的图样内容丰富,具有生活气息,这些都可以融入到舞美设计中去。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创新,比如,打柴舞、老古舞、钱铃双刀的传统动作可以进行夸张处理,幻化成表现符号,兼具生动性与艺术性。舞美设计是舞台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黎族非遗文化融入其中,既能为舞美的设计提供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特征,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舞台内容,还能推动黎族非遗文化在现代的创新发展。海南黎族非遗文化的审美不仅可以体现在舞美设计中,还可以体现在舞台服装设计、道具设计等地方。比如,黎陶特殊的斑点图案就可以用于服装的装饰设计;在服装的颜色搭配上可以多参考传统的黎锦色彩搭配,黎锦色彩对比强烈,展现出鲜明的风格。

2.3 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以黎陶举例,黎陶具有非常强的塑造性,不管是黎族的文学传说还是图案都可以表现在黎陶上。因此,黎陶的装饰符号、色彩甚至黎陶本身都可以在舞台中获得更多的运用。比如,融入舞台背景、道具、服装设计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播黎陶所代表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在郎典打柴舞中,通过舞蹈的形式来展现黎族地区的精神和文化,可以反映当今的社会问题,同时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黎锦的图案与花色可以体现海南人民崇尚自然、质朴天真的特点。舞台通过借鉴、参考、展现这些传统文化的非遗表现形式,为观众展示了黎族非遗文化的独特的美感,传达出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漫意境,体现了海南黎族人民的生命观、价值观,表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台中的运用与发展

3.1 表演内容的更新

一种文化想要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必须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其本身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大多归属于相应历史时期,时代烙印明显,生长在现代工业文明环境下的部分观众对于农业文明的历史并没有深刻的感知,文化内涵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观众在欣赏时兴致不高,无法深入到表演中去。以郎典打柴舞为例,传统打柴舞是以丧葬祭祀为文化内涵,但是随着海南黎族的宗教祭祀以及丧葬活动的简化,郎典打柴舞缺乏足够的表现平台,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要更新表演内容,在现代舞台上不仅要表演传统的舞蹈内容,还可以增加更多的表演主题,比如歌颂爱情与生活等内容,让海南黎族舞蹈融入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3.2 表演形式的增加

黎族的非遗文化表演形式要不断创新。比如舞蹈《天涯陶魂》将黎族人民制陶的生活改编成民俗舞蹈,利用大量的舞台技术给传统的制陶生活增加了现代生活气息,富有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舞台表演方式——互动舞台,强调平等开放,可以及时与观众进行互动,从而深化观众记忆,因此也可以用于丰富海南黎族的舞台形式。以打柴舞来说,传统的打柴舞具有特殊的节奏和跳法,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打柴舞不再遵循着原本的女打男跳的表现形态,变成了男女混跳,并且不再进行复杂的队形变化,人们穿插跳跃更加随意。现在的打柴舞非常适合进行互动舞台的设计,让观众融入其中,以提高舞台氛围,助力打柴舞的传播。科技的发展为舞台表现形式的丰富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还可以通过虚拟舞台背景的运用降低舞台带来的距离感,提高演员与舞台背景的融合度,让观众关注感受到空间流动性,更深入到舞台表演中去。

3.3 传播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传播方式仅是通过舞台上下的面对面接触作为传播途径,但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上点击自己喜欢的节目。以黎族老古舞为例,老古舞仅在当地的重要节庆或者调研人员考察时才会出现,因此很多当地人都对老古舞知之甚少,传播辐射面极为狭窄。当前,可以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建设。通过社交媒体、直播、数字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宣傳平台去帮助实现黎族非遗文化更广泛的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黎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帮助黎族非遗文化相关作品获得更大的关注。

4 结语

随着海南经济的腾飞,海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黎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舞台化并没有破坏传统文化的内涵,反而将各种文化形式搬上舞台,让其获得更多的生命力。舞台展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黎族非遗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更新现代化、生活化的表演内容,增加表演形式,同时利用数字化扩大传播范围,转变传播方式,能有效进行文化保护与传承;增加舞台展演的文化性、娱乐性,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的民族非遗文化,让黎族非遗文化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对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运用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引用

[1] 黄爱銮,张玉泉.黎族老古舞活态传承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3):184-188.

[2] 刘健.浅析舞台艺术呈现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8.

[3] 叶辉,郭威.“纹”以载道:中式传统纹样元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21,34(11):155-157.

作者简介:蒙冬洲(1985—),男,壮族,海南三亚人,三级舞蹈演员,就职于海南省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黎锦制陶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胡茜萍、李莉、唐雨军、黎锦作品
黎锦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