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言志,传承文明
2023-10-05万婵
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出版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图书出版领域切实做好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让中华文化枝繁叶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国孩子的梦》是一本以儿童视角讲述56个民族的民俗、民风、民情的图书。它通过展示56个民族少年和儿童极富想象力的手工作品,描绘他们瑰丽的梦想,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书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善良诚信、团结友爱等的美好品质,表现了他们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是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本普及读物。
该书是谷应老师花费12年时间,走访祖国东南西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撷取各民族生活浪花,积累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素材,编织辑成的一部“民族生活史”。她以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文学家的哲思妙想,以及女性的关爱之心,记录下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在民间传承的实况。
阅读这本书,就是踏上民族文化之旅。真正做到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声音。
1 历史情感的回响之音
谷应老师祖籍贵州,母亲是昆明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谷应老师一家从北平辗转到昆明,后迁至重庆。去四川上大学之前,谷应老师一直生活在重庆,多年之后,才定居天津。因此,当谷应老师赴云南、贵州、重庆采风,走访各地少数民族时,心里的情感定是与常人有所不同的。她的文字里有历史记忆的重现,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有时光沉积下来的深厚情思。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她有一种亲切自然的回乡感。
譬如,在描写研究纳西文字的方国瑜专家时,谷应老师有这样一段描写:“小时候,住在我家楼下的邻居姓方,孩子们叫他方伯伯。方伯伯很文静很和气,很少在户外活动。有时能看见他徘徊在门口的树篱前,默默地欣赏他移来的一株瘦弱的素馨藤。除此之外,他只窝在光线很差的书房里——书房里似乎堆满了又黄又旧的成捆成扎的纸片……随着时光的流逝,方伯伯在我的记忆里自然渐渐消逝。可是三十年后的某一天,偶然地在一册书上发现了方伯伯的名字……方伯伯文静和气的脸孔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心中突然涌出许多遗憾和惭愧——这位杰出的学者曾是我‘一板之隔的邻居,愚昧的我却不知道他在楼下昏暗的书房里,从一捆捆旧的发黄发脆的纸片中,寻找东巴经文图画符号的规律……”
在描写大理绮丽的风光时,谷应老师拟的标题是《流连》并写道:“那些天我是个画画儿的人。我的画夹里有一大叠白板纸,我的调色盒中挤满了潮润的颜料。从日出到日落,我不停地在纸上涂抹——每天每夜。当我用完了白纸挤尽了颜料也耗光了钱,只能叹息一声准备告别,尽管这湖这山多么令我流连。”
这些獨特的回忆与气息,有历史情感的积淀,也有生活情绪的沉积,是专属于谷应老师,专属于《中国孩子的梦》的。
2 艺术家的美学表达
谷应老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在专职文学创作前,她在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工艺美校工作,拥有深厚的美术积淀。《中国孩子的梦》的整体设计,谷应老师贡献了许多巧妙构思。图书封面和版式的设计元素,皆从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物品中提取。内文版式与图书封面纹样互为呼应,并与儿童手工艺品契合,与文本共同构筑中国56个民族孩子瑰丽的梦想。
图书图片的提供者——刘体仁老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师从国画大师黄永玉先生。在书中,刘老师留下了不少墨宝。图书内封上的这段献词“我在孩子的梦中采撷,我把那最美的拿来与你共享”(图1)就是刘老师所书。
除此之外,刘老师还贡献了高水平的造型艺术。儿童手工艺品的摆设,背景颜色的选配,照片氛围感的营造,与《中国孩子的梦》文本表现民族风情的需求同声相应,共同筑牢图书的民族文化特色。
3 文学家的人文之思
“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中国孩子的梦》文辞优美,叙事生动,在“文”上属上品。除此之外,它还展示了中国56个民族人民的心灵美,56个民族质朴纯正的民族风情特色。
3.1 再现民族原生态生活
《中国孩子的梦》的素材都是采风所得,谷应老师用白描笔触描绘了各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勾勒出中国56个民族的原真生活方式,发掘56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美、艺术美、生活美,呈现了一部独特的民族生活“影片”。
比如,在《脊背上的“展览会”》一文中,谷应老师记录了苗族男性脊背上的家庭织绣展:“我注意到跳舞圈里有那么几个奇特人物,七尺木架竖在他们的脊背上,木架一层一层地悬挂着各式各样的、似乎是女人孩子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木架上飘飘扬扬碰碰撞撞。背木架的几位早就汗流满面,可他们没有一丁点儿退场休息的意思,他们一副美滋滋的表情,迈出的舞步也相当豪迈。我好奇地问身旁的小姑娘,小姑娘笑嘻嘻地说:‘阿爸的木架上挂着阿婶带来的陪嫁,挂着阿姑做了十年的嫁妆,还挂着阿姐织的腰带和小姑娘自己绣的筒袜花边。”
3.2 书写儿童情感空间
《中国孩子的梦》记述了中国56个民族小朋友的绮丽梦想,刻画了一众个性鲜明、人物立体的儿童形象,将儿童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者,展现了孩子们真诚、善良的品格。
以《我是圣贤而沙》为例,它讲述了谷应老师在火车上偶遇回族小男孩而沙“把斋”的故事。而沙是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与谷应老师相遇在火车卧铺车厢。旅途中,妈妈让他“躺在下铺她的旁边,还给他盖上被单”,可是他却像猴一样,“钻出被单攀着扶梯往上爬”,爬到爸爸的上铺,嘴里还高喊着“上飞机喽”。到了上铺,他也闲不下来,“倒栽着脑袋”冲着中铺的谷应老师乐呵呵地笑。“我打开可乐给他斟了一杯,又递过去一袋巧克力豆。他摇头说不要,还扭过脸不看这两样食品。‘我试探几次,终于明白他的心意。他在‘把斋,自愿抵制住了外界诱惑。”小而沙的机灵、礼貌,为坚守信仰而暗藏的决心,让人禁不住为他鼓掌。与此同时,书中还展示了数百幅极富想象力的儿童手工作品,它们共同书写了中国56个民族独特的精神生存空间。
在《天路历程》一文中的鸟食篓(图2)是谷应老师在水族某山顶小学采风时的收获。它碗口歪斜,篓身缝隙宽窄不一,是水族小男孩阿弯的作品。
谷应老师原本去这所学校采访,是想听水族娃娃讲织花带缝花鞋、打草编箩编筐的故事。谁知,在打探端午节打铜鼓跳舞的风俗时,却触及了小男孩阿弯的伤心事,村寨里守护铜鼓的老人、阿弯的爷爷刚刚去世了,铜鼓故事戛然而止。
在谷应老师离开山顶小学之前,收到了阿湾委托校长送给她的鸟食篓。他觉得因为自己的眼泪,使“远道来的娘娘”没有把铜鼓的故事听完。这个鸟食篓,藏着阿弯的悲伤,也装载着阿弯的真诚和善良。
3.3 精巧解密民族文化生活
《中国孩子的梦》构架巧妙,篇章三元素(手工艺品、民族简介、散文)以各自的使命担当,共同阐释了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族起源、民间故事,读者在欣赏这些儿童手工艺品时,可借助精美的散文深入地理解儿童艺术品丰富的内涵。
以土家族的《木艺》故事为例。此篇目中,儿童手工艺品中有“开山莽将”(图3)“木貼山水”(图4)“搓衣板”(图5)三个木制品。读者初见,会觉得制作精美、惟妙惟肖,但文化深意无法看透。当读完《木艺》中的小故事,读者会有所领悟。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年轻的土家族女人用的搓衣板比普通搓衣板小得多,上面刻着“人”字纹拼成的菱形。“我”问,哪里买的这么好看的搓衣板呀?她说,没得地方买,是自家做的——是我家安矮(兄弟)做的。是我出嫁那年,他做给我当陪嫁的。“我”哦了一声,心想这事真有趣。原来这一带的土家男娃大都会用木头做搓衣板——给阿涅(妈妈)做,给阿打(姊)阿艾(妹)做,给尼可(大姑)涅也(小姨)做。长大成家了还做,是给妻子给女儿做。刻制搓衣板,简直是这里男人们从小干到老的“事业”哩!
读者在细细寻觅孩子们艺术创作的秘密时,散文也给予了读者一把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谷应老师没有刻意追求新奇,只是平实地、自然地,自然而然深情地表现了儿童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折射出淳厚的民俗民情和传统文化的光彩。
4 结语
《中国孩子的梦》一本寻根的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动而全面的展现。同时,这也是一本有态度的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艺术表达。
作者简介:万婵(1983—),女,湖北天门人,硕士,副编审,就职于湖北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