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乐学角度论《国语》的中医音乐治疗思想

2023-10-05左志坚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语阴阳古人

《国语》作为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学著作,不仅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与史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音乐学与医学价值。一直以来,人们对《国语》的文化价值、史学价值和音乐史料与音乐思想研究较多,但对于这些音乐史料与思想跟医学的关系研究相对空白。特别是针对由音乐思想和医学思想(《国语》包含丰富的传统医学思想)结合形成的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拟从音乐学角度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十二律理论

十二律理论是《国语》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国语》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理论基础,由哲学基础和音乐学基础两部分组成(哲学基础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故从略)。而其中的音乐学基础,就是十二律理论,具体来说就是十二律的阴阳属性思想。

1.1 十二律的阴阳属性

“律”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成体系、有规律的绝对音高标准,它将一个八度之间的音高分成十二个半音,称为“十二律”。文献中最早有关十二律的记载,就在《国语·周语·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中。该文用大段文字,立足时节,不仅论述了十二个律名的来历,还论述了十二律同阴阳、时节等事物的关系,如表1所示。

《国语》将十二律分成六律、六吕,并将它们与月份对应。十二律中,单数的六个律(即六律)属阳,又叫六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即六吕、六间)属阴,又叫六阴律。十二律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与作用。这种思想被中国传统音乐和医学所继承、融合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治疗。

1.2 为什么

《国语》为什么将属于音乐学的十二律理论同天地阴阳、月份时节等事物联系到一起?我们可从中国古代哲学和音律产生两方面来认识。

第一,宏观上看是受中国古代哲学与世界观的影响。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是古人认识、解释世界的理论武器。人们认为阴阳是事物内部的属性,世界上所有事物的产生、发展、转化与消亡,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出发来认识与解释事物演变规律。《黄帝内经》就提纲挈领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认为阴阳既对立统一,又无处不在,万物千差万别,但终究是阴阳的结合。音乐亦不例外,因此十二律又被分成六律、六吕,六律为阳,六吕为阴。这完全符合古代中国的世界观。

第二,微观上看是跟音律产生有关。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认为,探讨古代中国关于音律的产生问题,离不开这几种因素:风、气与时节(月份)。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从整部中国音乐史和中国传统音乐治疗思想史来看,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既有必要,而且合理。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为万物之本源,因此音乐也由气生成,这是结论。为什么呢?从“律”的产生来考察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古人“以气定律”,最初的形式就是“以风定律”。由于“风”由“气”而成,而“风”又与“月份(节气)”密切相关(月份、节气是天地间各种“风”变化最明显的时候)。所以,“以月份定律”也成为“以气定律”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古文献的有关记载进行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点。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黄帝令伶伦做律,伶伦以大夏之西的风气定十二律,这属传说。

《后汉书·律历志》《隋书·历律志》等正史中则详细记载了古代是如何“以风定律”的。

《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隋书·律历志》:“开皇九年平陈后,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依古,于三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位,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口。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出于外。”

两书记载的方法大体一致(《隋书》在《后汉书》基础上,补充了律管是插在地面之中)。文中的“葭莩”是指芦苇中的膜。按此方法,在密闭房间的不同位置放置相应律管,将芦苇膜灰置于律管里面。不同月份有不同的“风气”所至,“风气”吹动芦苇膜灰飘荡。古人利用不同月份之大小“风气”所導致芦苇膜灰飘动幅度的区别,来定律或修律。

于是,风生律,律生音,正如《淮南子·主术训》所言:“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1]”了解这点,就能真正理解古人为何在多种文献中反复强调八方之风与十二律之间的关系。

总之,从“以风定律”到“以月份定律”,本质上是“以气定律”。而“气”又分阴阳,所以十二律也分阴阳,并跟十二个月份联系起来。至此,音乐与阴阳通过“气”为共同点而得以相互结合。

2 论乐器、调式、风格、情绪体验的关系

《国语》有一段话论及了不同乐器的表现特点、乐器与调式之间的关系,粗看似乎与中医音乐治疗关系不大。然而,根据古人注解及今人解释,这段话却与中医音乐治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带来的意义就是,它为中医音乐治疗临床提供了一种思路。尽管这种思路对音乐治疗临床疗效是否得到完全确认,以及如何规范化操作,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它总归指出了一种方向。

2.1 乐器与调式的关系——音乐风格与调式风格

《国语·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臣(指乐官州鸠,笔者注)闻之,琴瑟尚宫,钟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圣人保乐而爱财,财以备器,乐以殖财。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

基于中医音乐治疗,上文蕴含的思想有:

第一,不同轻重的乐器有各自适宜演奏的调式。详言之,重的乐器适宜羽调,轻的乐器适宜宫调,适中的乐器适宜角调,匏竹等乐器要根据实际情况演奏适宜的调式,而打击乐器因无音高,所以无所谓调式。即:“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

第二,不同材质、制式的乐器带来最直接的声音效果就是音量的大小,结合当时已有的乐器来看,最常见情况是重的乐器音量大,轻的乐器音量小。因此,不同轻重的乐器有各自适宜演奏的调式可以表述为:音量不同的乐器有各自适宜演奏的调式。

第三,从“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来分析,这里既涉及不同制式、不同音量的乐器,又涉及不同的调式。当我们将不同乐器与相应调式结合,既能理解古人所说钟、镈等金属乐器韵味激昂慷慨,埙、缶、琴、瑟等瓦丝乐器韵味平稳中庸,石磬等石质乐器韵味安静清新;也能理解古人说的宫调式韵味悠扬沉静,羽调式韵味清幽柔和,角调式韵味生机勃勃。因为在古人看来,不同乐器演奏时理应有各自适宜的调式,所以不同乐器的演奏风格与不同调式的表现风格是合二为一的。事实上,在基本相似的速度和节奏下,古人关于不同乐器演奏风格的看法也是符合不同乐器演奏时所产生音响的实际效果的。

至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不同形制的乐器配以不同调式时,就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并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即不同乐器结合各自适宜的调式,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而这就是古人的结论。

那么,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第一,古人为什么会有上述观念?第二,这个结论,跟中医音乐治疗有何关系?

2.2 为什么

《国语》为什么会有不同乐器配以不同调式演奏能带来不同风格和情绪体验这样的观念呢?为什么在乐器与调式关系上,《国语》提出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呢?这就要从《国语》的音乐功能观——音乐有什么作用说起。

总的来说,《国语》认为音乐的作用是“气无滞音,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形成阴阳有序,风雨有时,作物繁殖,人民和睦,民众不疲惫的理想局面。这也成为古代作乐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乐器的制作与音乐的演奏要按照中和、正声的标准来进行。中和的音乐,一要“物得其常”——各种乐器要充分发挥出它们的性能;二要“声应相保”——五声十二律要相安;三要“细大不逾”——低音与高音不相互掩盖。这三个标准分别从乐器制作、调性(包含调式、音阶、调高)、音量做出规定。符合这些标准的音乐会集就叫做正声。因此,“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就成为古代音乐活动的总要求——这就是中和之音(和平之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音乐的各种功能。因此,按照“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原则来处理乐器与调式(调高)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中和之音”的本质要求。《国语》里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2]”

该文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乐极(乐声中和)→正声(和、平)→遂八风(注:理解古人关于音乐之起源与作用,才能理解音乐与八风之关系)→气无滞音,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乐极、正声、遂八风都是条件,最后是目的。

因此,《国语》一再强调“和平之声”“中音”的重要性,并反面说明“不和”之音“离散民心”的危害。 在《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废》一文中继续论述什么“和”,以及“和”的最终目的。

2.3 跟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

《国语》关于乐器、调式、风格、情绪体验之间关系的论述,跟中医音乐治疗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它拓宽了人们对中医音乐治疗(五行音乐治疗、五音疗法)中五音含义的理解。《国语》认为,不同轻重的乐器有各自适宜演奏的调式,音量不同的乐器有各自适宜演奏的调式,提出“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主张不同乐器的演奏风格与不同调式的表现风格是合二为一的。它给我们理解五音的含义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五音是否指五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抑或指五类不同的乐器?而不仅仅局限在调式上。它拓宽了五行音乐治疗的研究视野。

第二,《国语》已经认识到不同乐器配以不同调式会带来不同音乐风格和不同的情绪体验。它带来的启示是,传统音乐治疗临床中,要根据治疗对象的不同需要(情绪、心理等方面),采取形制適宜的乐器,并辅以恰当的调式。乐器不单单是乐器,而是治疗的工具。之所以成为工具,就在于乐器的不同形制以及不同形制带来的不同音乐风格。当乐器成为治疗工具时,它的音乐学属性就让步于它的医学属性。

在当下,就有不少人利用不同调式的音乐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研究或治疗,许多现代文献体现了这一思路。还有人运用中医学五行原理,将不同形制的乐器与五脏结合,进行音乐治疗。当然,这个思路不仅被当代人利用,古人早就尝试过并留下了医案。

3 结语

《国语》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记载了十二律,解释十二个律名的来历。其中关于十二律同阴阳等事物关系的理论,成为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提出的音乐与健康(还包括哲学、自然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为中国传统医学史上音乐与医学相结合并日后完全有机地走到一起奠定了基础。

它提出不同形制的乐器有各自适宜演奏的调式,敏锐地意识到不同形制的乐器会带来不同的演奏风格,给人们以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些具有首创的意义,影响了其后中医音乐治疗思想史的发展,为后人探究音乐与情绪、心理,以及音乐与人身体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无论是治疗中对调式有目的的运用,还是将不同形制(材质)的乐器结合中医学五行原理等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都可从这里找到源头。

引用

[1] 刘安.淮南子(上册)[M]陈广忠,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左丘明.国语[M]陈桐生,译.北京:中华书局,2013.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音乐治疗思想”(YS161004)

作者简介:左志坚(1974—),男,湖南邵东人,研究生,副教授,就职于江西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国语阴阳古人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