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天津市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及优化举措
2023-10-05王萌
文/王萌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走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研究不能忽视农民这个群体。因此,要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
天津市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2018 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颁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强调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道德教育等方面对农民精神风貌建设提出具体要求。2019 年8 月,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等11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2022 年,天津市委组织部、天津市民政局等向广大市民发出《关于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倡议》,提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群众从观念上转变习惯,遏制陈规陋习。
文明城市、村镇创建活动突出“精神风貌”导向。《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在19 个测评指标中,仅体现乡风文明水平的“精神风貌”一项就占了8 个指标。天津市根据测评体系的内容要求,深入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天津市106 个村镇上榜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如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等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此外,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天津市5 个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浓厚的文明城市氛围不断激发全市群众形成和保持争先向上的精神状态。
自2019 年5 月1 日《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农民文明生活行为有了新的规范指南。通过新时代文明中心的建设,创新了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探索非遗传承路径,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绘好乡村文明的家风底色,以家风带动社会风气,培育和营造了邻里友善、淳朴诚信的乡风新气象,不断提升天津市的乡风文明程度。
共同富裕进程中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挖掘力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农民作为乡村农耕文化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其在民俗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农民人文情怀、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但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各种思潮涌入对于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加之当前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化基因挖掘不够,致使农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挖掘力度将从根源上影响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色。
日常: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亲和力是指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特征,是有助于教育对象对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产生趋同感的因素。因此,提升亲和力是增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性的关键,也是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素。“乡村社会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圈子组成的。”从农民精神文明建设视野来看,“圈子”解决了教育对象在哪里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大,但每逢重大节日,许多外出的、农村居民会回到农村。这些“圈子”不仅是流动的人们的相对稳定的活动空间,而且也是外出人口与非外出人口的纽带,因此“圈子”内的“熟人”彼此不存在心理的隔离,更易于政策方针的传达。基于其日常交往的稳定性特性,由村干部等讲道理,使其成为村与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更易于加强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民间语言记载着民众的经验、信仰、伦理等精神民俗。话语的力量在教育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农民精神文明的话语体系建设由宣讲式转变为对话式,由讲好的故事转变为“讲好”农村故事,让农民愿意接受,主动了解,更有益于政策的落地、实践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话题不应是千篇一律,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适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物尽其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文化生活、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戏曲进乡村等惠民项目深入实施,“村晚”等品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22 年开展的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的参与人次就超过了1.18 亿。2022 年,天津市共举办了6 场“津韵乡情 全国联动”乡村春晚。由此可见,很多村民从最先的观看者转换为愿意参与的演出者,对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有更高的期待。截至2021 年底,全国共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 万个,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数量增加,但已建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是否因地制宜满足当地村民文化需求;村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否满足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流动的文化服务、流动舞台等文化活动内容能否借助文化公共设施这个载体送到群众身边等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场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物尽其用”,决定农民是否能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变迁:网络社会发展中农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互联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网络对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舆论环境的多元多变对农民的价值观产生着极大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门槛逐步消失。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信息,也可以发视频等。另一方面,由于获取信息途径得到拓展,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甄别。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同时也成为农民思想和行为变化的重要变量,如何运用网络环境对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观: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道路。“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国民教育由学校、家庭、社会三大部分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农村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健康成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任务。如道德建设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以“见善不如及,见不善如探汤”的境界熏陶人、塑造人,不断提高农民群体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熟人社会”稳定性极高的农村,让农民懂法守法用法,更好地运用法治手段维护社会公共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得以保障的集中体现。农村人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影响着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
共同富裕进程中加强天津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二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努力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朝着家家“仓禀实”“衣食足”的方向迈进,努力创造更多物质,让农民的口袋富起来,满足衣食住行需求,让农民无生活后顾之忧,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努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朝着人人“知礼节”“知耻辱”的方向迈进,以文化助力文明建设,弘扬时代新风,让农民的精神世界富起来,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导向。如,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依托安幸生烈士故居、中共西北乡农民支部,探索出一条红色历史文化之路,同时通过申报“红色河头、绿色双口”乡村振兴项目,支持村里后续发展红色培训、研学、旅游等特色产业,不仅让村内的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更通过大棚绿植等形式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图据网络。
统筹形成工作合力,健全长效化、常态化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各有关部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强化文化实践功能,推动乡村文化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焕发乡村文化生机,完善村规民约和相关标准规范,广泛开展农村文明实践。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保障体系,补齐短板。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实绩考核和相关督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多看日常工作,多考察常态指标,促使各级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针对先进典型、优秀做法,及时总结创新经验,并健全工作推进制度,达到“村村享成果”的局面,让农民成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享用者。
打造具有农耕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农耕、农趣、农味,组织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如通过举办非遗联欢展演等方式,邀请民间手工制作技艺人参加,在现场演示技艺并售卖产品,在赏民俗中感受非遗魅力,以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发展。同时,增加优质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找准切入点,通过有效的内容、方式将农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明文化产品输出并融入群众生活。通过推动更多农耕资源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用独具特色的品牌,增强农民的自豪感。
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素养。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典型示范,通过不断认识客观规律来增强个人实践能力。将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案例总结推广宣传,积极主动回应农民关切,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实现农民身份认同。以自律为机制。将“真、善、美”作为人的实践的动因,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中,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反对农村陈规陋习。以自强为目标。在浓厚精神文明建设氛围的熏陶下,倡导农民不断砥砺奋进,用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中提升精神追求。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