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主流媒体减贫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话语策略分析

2023-10-05

视听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康纪录片话语

胡 辉

21 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已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战略。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离不开充分且有效的国际话语权。“在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下,一个国家能否拥有话语权,关键在于其能否充分发挥话语表达权利,并通过设置针对性议题构建自己的国际话语权。”[1]2020 年中国扶贫攻坚取得胜利,恰构成了中国进行国际传播最有力的议题。这一年,伴随着现行标准下近1 亿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数据公布——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取得了全面胜利,成就之辉煌令世界惊叹。中国的减贫成果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如何抓住这一影响世界发展的重大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传播,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连同“中国减贫故事”一起成为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主打内容,无疑是检验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极好实践。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 年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台等中央级主流媒体相继推出多部介绍中国减贫事业的纪录片,如《中国扶贫在路上》《中国减贫密码》《摆脱贫困》《人民的小康》等,这些纪录片以创新的叙事话语取得了对外传播的良好效果。例如2020 年6 月23 日,人民日报社推出扶贫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已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等5 个外语版本,在世界各国陆续播出。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八集脱贫攻坚纪录片《摆脱贫困》于2021 年2 月18 日在央视播出,通过44 种语言向海外200 余个国家和地区推送,覆盖全球800 多家视频媒体,累计触达海外受众6.96 亿人次[2]。再如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021 年2 月28 日以中英文发布了全球智库报告《中国减贫学》,由新华社制作的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也以中、英、法、西、日、俄等多语种同步播发,并被中国多个驻外使馆作为介绍中国减贫经验的权威材料推介给外方人士。同年8 月2 日,五集纪录片《人民的小康》在央视播出后,短短一周时间,节目主话题“人民的小康”阅读量达2.6 亿,讨论量23.6 万,相关视频在国外的TikTok、YouTube、Twitter 上广泛传播。可以说,这几部作品均全景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以历史维度、全球视角、理论与实践结合、政论与纪实融合的多维多元叙事鲜明体现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意旨和话语实践。这些作品所展现的“中国减贫故事”恢宏大气而具体生动,其讲述手法充满中国气质而又兼具国际表达,成为兼顾国内和国际传播的成功案例。在加强中国对外传播的现实背景下,上述作品中体现出的国际传播话语策略尤其值得关注和分析。

一、“宏大叙事”与“小微叙事”相结合的文本结构

所谓宏大叙事,是指对社会、文化、历史的总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的解释,以及由此而推导的为建构理想社会所应进行的行为阐述。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认为“宏大叙事”是人类对现代性“合法性”追求的必然结果,表现为启蒙解放叙事与哲学思辨叙事两种形态[3]。很显然,宏大叙事在呈现关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并以此解释相关历史现象和事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减贫行动,中国的扶贫攻坚无疑具有以“宏大叙事”进行阐释的学理和实践基础。

2000 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千年发展目标。这样的背景更彰显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意义所在: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可以说,中国所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巨大成就不但实现了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前10 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而且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此恢宏成就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国内还是国际的角度,都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贡献,这样的伟大实践只有“宏大叙事”才可以承载其中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以及全球意义。

可以看到,作为全面深入展现我国减贫成就的纪录片,以《摆脱贫困》为代表的这几部作品在叙事架构、叙事角度和表述风格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宏大叙事”的特点。例如《人民的小康》通过“一诺千钧”“脱贫攻坚”等5 个篇章从历史回溯、攻坚奋战、成果展示、未来展望这一历史发展进程角度,系统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历史渊源、思想体系、科学内涵,全景展示了中国人民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再如《摆脱贫困》由“庄严承诺”“精准施策”等八集内容构成,八个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表现了中国在摆脱贫困道路上的伟大实践,既有习近平总书记为整体打赢脱贫攻坚战擘画路线、指引方向的正确领导,也有“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三区三州”等扶贫政策方略,还有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执行和落实。该片对中国在消除贫困这一世界难题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极具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给予了全面诠释,如“异地搬迁扶贫”“精准扶贫”等,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角度揭示了在此过程中“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实质。总之,上述作品对于中国“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实践的呈现是宏观全景的,同时也是科学系统的,唯其如此,中国扶贫故事的讲述才会逻辑严谨而又恢宏大气。

当然,在讲求个性化、故事化叙事的国际传播环境下,上述纪录片并没有陷入通篇政策解读、理念阐述的叙事模式,而是在“宏大叙事”的铺排中将个体化、人文化和情感化的“小微叙事”容纳进来,从而达到了宏大主旨阐述和个体故事感染相融的叙事效果。例如在《摆脱贫困》中,几乎每一集都有具体而生动的“扶贫个体”的故事讲述。该片第六集《家国情怀》集中呈现了多个优秀扶贫工作者的故事,包括攀悬崖、溜索道,为云南怒江丙中洛镇居民送诊的医生管延萍,免费教种植、直播带货,用土豆带领云南澜沧乡亲们脱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等。《人民的小康》也讲述了多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典型扶贫故事,如湖南花坛县十八洞村、河南光山县东岳村、三亚黎族博后村等农民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路的故事。《中国减贫密码》中也记述了西藏那曲市藏民普次仁通过异地搬迁安置政策改变贫困、海南渔民陈志东依靠海产养殖发家致富的故事。这些充满烟火气息的扶贫故事,让受众在具体而微的人与事的日常中体悟中国人在脱贫攻坚奔向小康过程中的付出和收获、艰辛和喜悦。

正是依靠“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相结合的文本结构,这几部作品既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的奋斗历史以及为世界减贫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又体现出在扶贫攻坚历史进程中从国家领袖到普通个体的日常点滴,堪称人类摆脱贫困的鲜活影像史。

二、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相结合的叙事角度

消除贫困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历史命题,也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梦想,因此,中国在2020 年完成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既是对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也直接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进程,给全世界消除贫困带来了巨大信心。因此,中国的减贫事业是始终位于纵向的历史维度和横向的全球视野之中的,基于此,以《摆脱贫困》为代表的优秀减贫类纪录片都选择了这两种角度相结合来进行叙事,从而呈现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纪录片话语空间。

从历史的维度而言,这些作品将中国消除贫困的进程放置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并始终坚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中国的“扶贫攻坚”实践,如此,摆脱贫困之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就清晰可辨。例如《中国减贫密码》的第一句就指出:“贫困,困扰世界千年的难题”;《人民的小康》第一集《一诺千金》则从文献考证的角度,指出无论是《诗经·大雅· 民劳》中最早出现有关小康的字眼“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还是汉时期《礼记· 礼运》中将小康描述为走向“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等,都反映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正是通过这样的历史回溯,使得减贫事业中国化表述的“小康”有了极为清晰和系统的阐述,同时也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映照下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的巨大意义。再如《摆脱贫困》第一集《庄严承诺》也在开篇回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和贫困抗争的历史经历,并截取了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及至改革开放和2021 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片段,短短几分钟就阐述清楚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一场伟大的接力。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历史维度始终贯穿在该片的叙事话语之中,既包括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叩问、实现之艰难和历史意义,同时也包括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个人生活历史、精神历史。如该片第一集中还呈现了这样的段落:1969 年,年仅15 岁的习近平去到陕北小山村梁家河当知青。该片在这一段落的结尾指出:“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使得习近平对于贫困有了深入的思考。”个人历史与国家历史有了具体而生动的交融。

正是依靠这样的维度,这些纪录片为他国民众提供了一种观察认知中国人民与贫困斗争的历史视角,同时也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形成建构起充分的历史依据和实践依据。

当然,历史维度并不仅仅是回顾历史,还应包括以发展的眼光前瞻未来。上述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对中国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展望,如《摆脱贫困》最后一集对扶贫攻坚结束之后的一系列新问题的思考:“刚脱贫摘帽的地区怎样才能缩小发展差距?伴随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否会催生新的贫困人口?”而针对这样的问题,片中解说词回应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减贫奇迹的中国,已经开始精心布局,长远谋划。”正是从历史维度以发展的眼光来呈现、看待和评价中国的“脱贫攻坚”的实践,该片所表现出来的观点、观念才具有辩证的力量。在《人民的小康》中,不但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未来已来的现实图景,如无人驾驶农机设备带来的农业发展的新景象、中国纵横交错的发达交通网络和先进的5G 技术所体现出的“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现实,等等,还确切回答了对未来中国发展蓝图的追问。中国的对外传播,曾经走过“以西方为方法、中国为目的的道路,而中国只是作为西方话语体系和方法下的一个个案和一个研究对象”[4]。在今天的国际传播中,中国需要建构起国际传播的主体性,“将那些蕴含着中国独特文化基因的新价值取向、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传播出去,从而打破国际传播领域日益固化的西方结构性知识权力体系”[5]。这其中,建构出具有全球性的价值认同理念和认同话语至关重要。“中国故事”也只有融汇在全球认同的价值理念和话语表述中才会获得巨大的穿透性和感召力。“在价值观传播为王的国际传播领域,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作为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其摆脱了西方固有话语体系的局限,突破了对立、矛盾、冲突的思维模式,在世界发展新态势和多样性的格局中提出了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6]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减贫事业的对内对外实践和贡献恰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全球性的价值认同的最好体现。

可以看到,以《摆脱贫困》为代表的几部纪录片都呈现出以全球化的视角和话语来阐述中国减贫事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的特点。

例如《中国减贫密码》围绕中国发起共建的“一带一路”倡议,阐述中国帮助相关国家更好实现减贫发展,内容涉及中国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培训、智库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减贫交流,分享减贫经验。该片还讲述了在东非的坦桑尼亚,由中国创办的剑麻农场,帮助包括奇特马在内的众多当地人改变贫困生活面貌的事例。同样,在《摆脱贫困》中,全球性视角也在论述和实例相互支撑中得到了体现,《摆脱贫困》第七集,探讨中国扶贫经验对他国的影响和帮助。该集呈现了中国在湄公河流域的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国家建设的六个减贫示范村,使六个村庄的村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实例,真正做到了有理念也有故事。上述内容充分彰显了中国不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者,而且是积极行动的践行者。

当“中国故事”浸润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认同价值后,“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阐述就具有了超越国界的话语力量和价值感召力,这无疑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益尝试。

三、中国气质和国际表达相结合的话语风格

讲述者的自信会直接影响到故事讲述的效果。因此,在追求讲述技巧的同时,保持应有的话语自信至关重要。从这点上来说,上述作品充分透露出具有中国气质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将这种自信气质与国际性的表达巧妙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纪录片的话语风格更具从容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中国气质首先体现在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治理观念的话语表述上,如“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郡县治,天下安”“不破楼兰终不还”“闻令而动,尽锐出战”“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蕴含中国先人智慧的诗词警句和至理名言不但提升了作品解说词的文化意蕴,更体现出中国智慧的博大精深和深厚渊源,恰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于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7]。不可否认,历经历史和时间积淀的中国传统话语本身就是人类文明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国际传播的当下,建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价值导向,在世界多元文化谱系中发出中国声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上述几部减贫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也在充分验证这一点。

当然,在多边趋势为主流、国际交往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让他者能够读懂和接受“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既需要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也需要科学理性的数据、证据说话。

上述三部作品在“理念的阐述”和“故事的讲述”之余,均列举和引用了大量权威数据,实现了“中国减贫故事”的“数据化”。例如《摆脱贫困》第一集就用数据把中国的扶贫事业放在了全球背景之下:“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日生活费1.9 美元的标准测算,1990 年,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接近19 亿,其中80%的极端贫困人口集中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南亚地区……世界贫困版图被改写,最根本的推动力,来自中国。”“2012 年在中国,还有着9899 万的农村贫困人口,这个数字比2012 年世界人口排名第12 位的国家的人口总数还要多。”这些翔实数据不但显示出中国脱贫攻坚的任务艰巨,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扶贫事业的成败不仅关乎自身,也关乎世界脱贫事业;《人民的小康》最后一集中也有数据列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 年共有69 个国家和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 万美元,包括中国14 亿多人口,总数约为28 亿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 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而针对“中国减贫经验”的对外输出,“数据说话”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摆脱贫困》第七集《命运与共》呈现的数据:“60 多年来,中国向166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遣60 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 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生命,共计提供了近4000 亿元人民币援助,先后7 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到期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

如果说个体的事例和舆论评价或许还带有主观性,那么翔实具体的数据则具有无可辩驳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样的数据凸显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担当精神,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仅停留于口头,而是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亲自践行、用具体成果科学印证,也因此才会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获得全球认同。

“中国故事是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故事,并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特性、命运和希望的故事。”[8]在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国际传播中,我们既需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宏观战略规划,也需要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和话语策略的具体而微的探索和实践。以《中国减贫密码》《摆脱贫困》《人民的小康》为代表的中国减贫类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实践表明,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到国际国内视角贯通、表达共融,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注释:

[1]杨威.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若干核心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5.

[2]央视新闻.《摆脱贫困》海外持续热播 网友赞脱贫人民笑容最美[EB/OL].(2021-03-04).https://news.163.com/21/0304/13/G48FIQ9F000189FH.html.

[3][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

[4]武心波.走“以中国为方法、世界为目的”的中国道路[J].中国战略报告,2016(2):57.

[5]刘涛.新概念 新范畴 新表述: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的修辞学观念与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32.

[6]李玉洁.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转向与话语升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3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8]李云雷.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之人民日报文艺观察:何谓“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2014-1-24(24).

猜你喜欢

小康纪录片话语
我家的小康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