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祭祀诗中饮食文化研究
2023-10-05汤潇潇
汤潇潇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内外对《诗经》祭祀诗研究较多,但对《诗经》祭祀诗中饮食文化研究较少,主要有以下两篇:赵培玉(2017)《〈诗〉饮食描写及其文化意蕴与价值》一文中,首先对《诗经》中饮食描写涉及到的饮食、器皿名称进行考释,然后重点描述了《诗经》饮食描写的价值,并对《诗经》饮食描写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王静(2008)《〈诗〉饮食文化中的美学研究》文章对《诗经》表现出的饮食种类、加工、饮食惯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通过探求祭祀诗、宴饮诗等反映的饮食生活,再现历史的细节和真实,最后运用饮食美学理论分析《诗经》饮食文化。
《诗经》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雅”“颂”三个部分,而祭祀诗则为《诗经》中“颂”这个部分,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本文将从祭祀诗出发,寻找诗中出现的食物、器具,分析两千多年前奴隶社会时期古人的饮食方式,并探究隐藏在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诗经》祭祀诗中的食物
(一)《诗经》祭祀诗中的主食
在《诗经》中出现的主食很多,但在《诗经》祭祀诗中出现的主食主要有黍、稷、稻、秬、麦五种。《周颂·良耜》:“荼蓼朽之,黍稷茂之。”《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鲁颂·閟宫》:“有黍有稷”。《说文解字》:黍,禾属而黏着也。黍,是一种草本植物,煮熟后有黏性,北方称之为黄米。《说文解字》:稷,五穀之長。有一种说法为不粘的黍,还有一种说法为高粱。《鲁颂·閟宫》:“有稻有秬”。《说文解字》:稻,稌也。为目前广泛种植的一种草本植物,分为水稻和旱稻。秬,黑黍,也是一种主食。《周颂·臣工》:“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来在这里是小麦意思。《鲁颂·閟宫》:“黍稷重穋,稙稺菽麦”中的麦是广泛种植的草本植物,分为小麦、大麦等。在祭祀诗中出现的主食很多,黍、稷、麦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是当时最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通过这些主食可以发现当时农业发展非常成熟,主食种类繁多,除了以上五种,还有《鲁颂·閟宫》中的重、穋、稙、稺,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是后种早熟的谷,稙是早种的谷物,稺是晚种的谷物。可见,在当时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收获时间也是多种多样,先民可根据土地情况、自身需要来种植不同的食物,大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二)《诗经》祭祀诗中的肉食
祭祀诗中出现了一些肉食,主要以鱼类为主。《周颂·潜》:“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鲳鰋鲤”。鳣为鳇鱼,鲔为鲟鱼,鲦为白鲦,鲳为鮰鱼,鰋为鲶鱼,鲤为鲤鱼。诗歌中鱼类众多,说明当时人们对水域的探索也很深入。古人将捕捞上来的鱼献给祖先,希望祖先能庇佑后代。但是鱼不是在所有季节都能作为祭祀品的,只有在冬季才能在宗庙祭祀。众所周知,在古代,祭祀一般用猪、牛、羊为牺牲,如《周颂·良耜》;“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丰收之后,古人用大公牛作为牺牲,用于祭祀之时。但在《周颂》中也出现了用鱼作为牺牲,先人冬季用鱼祭祀可能跟冬季食物短缺有关。
(三)《诗经》祭祀诗中的蔬菜
《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言采芹。”“芹”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水芹菜,这是生长在水边的一种野菜,也是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还有下文的“藻”、“茆”都是蔬菜类,“藻”为水藻,水生类植物,也可以做菜吃。“茆”,今为莼菜,南方多来做汤。在这首诗中,每一段开头第一句都是起兴,诗歌主要表达鲁公能继承祖先事业凌云壮志,诗歌先咏他物,而不先表达主要内容。但也能从诗歌中看出,以上几种蔬菜均为水边生长植物,且在当时非常普遍,在诗歌中常能见到这些蔬菜的身影。
(四)《诗经》祭祀诗中的饮品
饮食文化除了食物之外,饮品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诗经》祭祀诗中,出现了羹、酒这两种饮品。《鲁颂·閟宫》:“毛炰胾羹”。羹,是汤的意思,“胾羹”为肉片汤。羹字的偏旁是羊,羊做的汤,古代的汤都是肉汤,与现代有所不同。《周颂·载芟》:“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周颂·丝衣》写到在祭祀时周王与宾客们一起喝酒的场景,还提到了酒的味道,“旨酒思柔”,意思是酒的味道非常柔和。在祭祀中,酒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为祖先和神明奉上酒酿,希望能获得神灵的保佑。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字“福”,福是由“示”和“畐”组成,“畐”是“酉”的变体,因此“福”本义与祭祀和酒相关,人们用酒祭祀,祈求获得丰收、庇佑族人平安,也就是想获得福气。同时,酒由粮食酿制而成,与农业紧密相关,只有丰收的时候才有多的粮食酿制酒,因此可以看出在周朝,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农业各种谷物种植方式和酿酒的方法。
二、《诗经》祭祀诗中的器具
祭祀诗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食物和饮品的器具,比如世人熟知的“鼎”“尊”等,也有一些比较罕见的器具。《周颂·丝衣》:“鼐鼎及鼒”,“鼐”、“鼒”都是盛装肉食的容器,相当于鼎,“鼐”是大鼎,“鼒”是小鼎。后文还出现了“觥”这个容器,是酒杯的意思,在很多后世古诗中经常出现,与“尊”的含义相似。“觥”可作酒杯和盛酒器,可以直接饮用,体积较大;“尊”是盛酒器,更加庄重,多用于祭祀场合。西周时期器具非常多,不同器具盛放不同的食物。如“鼎”盛放肉食或者是烹饪肉食的容器,“簋”则是盛稻米、黍等主食的器具,“甑”是蒸饭的器具。可见几千年前古人对食物容器进行分类,对食物的盛放有一定的要求。这些器具最开始均为青铜器,制作复杂,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加,这些器具演变为陶瓷,也变得更加精美实用。中国人对食物有着一种永不枯竭的热情,跟食物相关的器具、烹饪方式等也随之蓬勃发展。
三、《诗经》祭祀诗中的饮食方式
(一)开展内容丰富的宴饮活动
宴饮是很普遍的一种聚会活动,在不仅在庆典中常见,在祭祀中也很普遍。宴会中出现很多食物、饮品,而且还会有舞蹈和音乐。商颂总共有5篇,均为祭祀乐歌。《商颂·那》:“奏鼓简简,衎我烈祖。”这里的“鼓”指的是鼗鼓,古代一种打节拍的乐器。在祭祀的时候,古人认为用乐器奏乐能让祖先感到开心,可以抚慰那些创业有功的先祖神灵。在这首诗中,除了音乐还有一种叫做“万舞”的舞蹈,舞蹈与音乐相配合,让祖先和来参加祭祀典礼的宾客都能感到愉悦。食物能填饱肚子,音乐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在《诗经》中出现了鼓、管、磐等乐器,而且还出现了“万舞”这类的舞蹈,可以看出古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丰富精神文化,虽然当时生产力低下,生活并不富足,但人们保持了追求精神生活极大的热情。
(二)烹饪方式多样
古代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如“烹”“炙”“炮”等。“烹”是用水煮熟食物,有人认为“烹”上半部分像宗庙的形状,说明烹饪食物是为了祭祀。下半部分是偏旁为“火”,人们在容器下面烧火煮熟食物。“炙”也是用火烹饪食物,但不是用煮的方式烹饪,而是用烤,相当于现代的烧烤。“炮”则是用泥土包裹食物,然后放在火堆里烧,类似于现代叫花鸡的烹饪方式。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烹饪方式多样,食物种类丰饶,先民们用智慧和汗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四、《诗经》祭祀诗中的思想内涵
(一)古人表达对祖先或神明的尊敬和感恩
《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老百姓在丰收之年,收获了许多粮食,许多米仓都堆满了粮食,因此制作了酒酿祭拜祖先。先民在丰年喜悦之时,也清醒意识到丰收的获得离不开祖先的智慧和辛劳。祖先的劳动智慧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积累才能让后来的人们享受到丰收之年的喜悦,这首诗表达了先人对祖先感激之情。中国自古以来对祖先饱含敬意,许多家族都有族谱和祖先牌位,甚至还有祠堂,常年点香燃灯供奉祖先。《周颂·良耜》描述了春耕秋收的场景,先人在丰收之后,家中仓库全是粮食,于是开始宰牛作为牺牲祭祀土神和谷神。粮食来自于百谷,百谷栽种在土地之中,因此他们认为因为土神和谷神庇佑他们才得以获得好收成。从这些祭祀诗中我们能发现,在生产力低下的那个时期,先民内心最淳朴的愿望就是收获粮食,生活富足。但又因为生产力低下,他们只能依赖于祖先传承下的种植技术和对神明的赤诚之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先人一直怀有感恩之心,无论是对祖先还是神明,他们认为生活的愿望通过祖先和神明的庇佑才能实现。
(二)表现中华民族勤奋的传统美德
《周颂·嘻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这首诗描绘的是田官带领着许多农夫劳动,在田地里耕种,播撒谷种。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众人一起劳动,播撒百谷的壮观景象。在古代,老百姓的生活必须依靠农业,老百姓要想吃饱穿暖就必须努力劳作。统治阶级也充分认识到这点,因此要求田官带领老百姓开垦土地,种植更多的粮食作物。中国人的基因里一定有勤奋这个因素,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在面对土地时,都会萌生开垦土地的想法。《周颂·良耜》中也描绘了人们农忙时的场景,农妇们背着竹筐带上食物来地里看望在忙碌的农民,农民戴着笠帽用锄头在除草,非常辛苦但又充满希望,他们除草、收获粮食,妇人们就不用再去地里为他们送饭,可以在家中安宁度日了。在古代,中国男性主外女性在家操持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分工,这个分工可以在“安”这个字中体现出来。“安”由房子和女子组合而成,本义是一个女子坐在房子里,解释为安定。意思是,如果女子能坐在房子里不用去外界捕猎那么就是安定了。在原始社会,捕猎由男性完成,女性为男性操持家务、孕育子女。无论是捕猎、种植粮食还是在家抚育子女,中国人都在各自的分工中勤勤恳恳忙碌着,为家庭付出自己的一切。
(三)文化传承——“礼”
中国自古以来为礼仪之邦,在奴隶社会时期,“礼”已经逐渐形成和完善。而祭祀是“礼”制内容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到百姓大到皇帝祭祀典礼,内容复杂且流程程式化。《周颂·丝衣》中提到祭祀时穿着的衣服为“丝衣”,是一种白色绸衣,同时要戴上“弁”,是祭祀时的礼帽。这说明祭祀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场合,有特定的着装要求。随后也提到了主祭者行走路线,在古代祭祀时都会由主祭者带领其他家族成员祭祀,在《周颂·丝衣》这首诗中主祭者是周王,在老百姓家族里主祭者一般是家族声望最高的长者。祭祀的牺牲一般为猪、牛、羊,诗中也讲到祭祀的容器,包括大鼎、小鼎这些装食物的容器,还包括觥这种酒器。以上不仅是穿着还是祭祀牺牲,都体现了先民对祭祀的重视,经过多年的积累传承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礼”。
(四)表达君王建功立业的愿望
鲁颂中《有駜》:“夙夜在公,在公明明。”这首诗歌颂鲁僖公为国操劳,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获得了丰收。《泮水》:“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这首诗是为了庆祝鲁僖公战胜淮夷所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沿着遥远的道路去征讨淮夷,一路经历了许多艰辛,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让一群丑陋的淮夷人被迫屈服。这两首诗都是在鲁僖公事业获得成功之后所作,其实也是表达君王建功立业之后的自信。这几首诗均为鲁僖公同一时期所作,因此可以推测为当时臣子为了赞美君王伟业而创作的诗歌。《閟宫》:“至于海邦,淮夷来同。”鲁国旁边小的国家、淮夷等地都来鲁国朝会,意思是这些国家都是鲁国的藩国,是因为鲁国君王夙兴夜寐为国操劳,这些国家才会屈服于鲁国。这首诗也表达了鲁僖公能像周王一样开疆拓土,让国家繁荣昌盛。
通过梳理《诗经》祭祀诗发现,《诗经》祭祀诗中的饮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出现了各种主食和器具,还描述了丰富的宴饮活动,这些内容为我们窥见了两千多年古人的思想,也能让世人更加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