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管理的路径研究

2023-10-05雷达

河北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工艺品民俗文化产业

雷达

(澳门城市大学)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文化工业,力争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国。民俗工艺品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民俗工艺品产业化升级,做好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管理不仅有助于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战略达成,更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优势

在文化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民俗工艺品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尤其是民族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作为其文化产业的经济亮点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民俗工艺品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发展潜力。但是,民俗工艺品与工业的结合相对薄弱,更多以手工业或作坊式生产为主,进而形成了多种、多源,但设计感、现代感缺失的两极分化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场对于民俗工艺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开展了多种刺激或扶持性政策,并在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布局上完成了多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提供了有效的成长环境。

以内蒙古为例,从2019起,为期2年的自治区文物普查,对内蒙古19大项目、134427个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制定了《内蒙古文化资源分类方案》,其中涉及19个大项目、400多个子项目。截止2021年,该项目已经全面完成,经过普查发现内蒙古现有文化遗迹21000多个;其中549个是现代节庆活动;798个蒙古族的英雄事迹(部);118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1182项生活习惯;1225项生活礼仪237项;岁时节令177项;民间信仰736项;游艺、传统体育与体育484项。此类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除了内蒙古之外,辽宁、广西、福建、重庆等均有类似的文化普查项目,为民俗工艺品的创意及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全国范围内通过深入挖掘,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开发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优秀民族文化产品,也培育了一大批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工艺品加工生产企业。截止2021年底,全国注册的包括影视传媒,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表演以及少数民族服装和手工业企业46.6万个,较2018年增长143.6%,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较2018年增长104.3%。

(二)民俗工艺品的资源优势

发展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有两大基础点,即民俗灵感的来源以及工艺品生产产业链。我国在如上两个内容范围内均具有一定的比较性优势。在民俗工艺品灵感来源方面:工艺品的设计需要广泛的灵感来源,设计并不是无根之木,不是无源之水。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众多的民族共同建设中华文明,进而使得民俗文化要素接近“取之不竭”,为工艺品的创意提供了丰富的来源。无论是56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差异,还是传统节日、祭祀活动、特色体育赛事,甚至是出土的文物均能够成为民俗工艺品的创作源头。

在工艺品生产产业链层面上,我国产业链齐全,涵盖了设计、试生产、加工、成本控制、物流、销售等一系列所需产业,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仅需要对所需的产业结构进行灵活的选择与组合便可形成高质量的物流链与生产链,任何的工艺品生产均不存在产生或生产技术层面上的障碍,这便是工业基础设施和完整产业链结构为文化产业的赋能。

二、民俗工艺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民俗工艺品到民俗工艺品产业之间还存在较长的路要走,其中不仅需要以文化及民族特色为灵感来源的民俗工艺品,更需要对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对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对资金的进一步支持、对生产规模的进一步集约化,上述几个方面在当下的产业发展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缺少文化挖掘与文化融合

现有的文化遗产发掘与融合成效不佳,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丰富的文化遗产并没有成为其文化工业的重要条件。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二:一是文化资源自身内在的因素;二是在发展中,文化产业发展长期缺少外在条件。从其内在因素来看:某些少数民族的资源底子比较薄,可供直接使用的资源数量少、质量低,资源的开发与集成比较困难。更存在部分极难“物化”的民俗文化,如部分活动、流程以及表达方式等内容,很难作为文创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此类文化更多地蕴含在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之中,处于文化熏陶之内的群体很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经济价值,而处于文化熏陶之外的群体则很难认同此种文化价值,进而使得从文化到经济之间的链条存在断裂的情况。从外在因素上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集成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相分离,造成了文化环境的损害。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民族文化内在的神秘性渐渐丧失,在对其进行挖掘的时候,如简单的程序化的庆典形式使得节日节庆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变成了一种“文化快餐”等。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当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时,文化产品的商业开发也存在一定的筛选,进而转变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竞争。如部分耳熟能详的文化产品,故宫文创、兵马俑文创等已经走出国门,但部分知名度较低的文化产品尚处于“待开发”状态。

(二)技术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民俗工艺品需要扎根于民族地区,由于民族区域的发展比较落后,其生产技术和生产技能的落后导致了民族地区很难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没有科技的支持,很少会出现市场竞争力强、受欢迎程度高的文化产业。民俗虽然不能直接与落后挂钩,但是其基于大量人工参与的属性本身便是民俗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手工打造傣族银饰、手工编制绣品等,人工的参与赋予了民俗产品的独特性。此种生产方式虽然赋予了民俗工艺品差异化竞争的可能,但是也进一步压缩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技术应用空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与创新能力便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目前,由于技术发展的制约,许多民俗工艺品还处在低端的反复发展阶段,文化创意能力较弱,民族文化产品具有过多的娱乐性,产品的内容与形式互相复制,难以生产出适合当下大众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

(三)民俗工艺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能力较弱

在世界范围内,有两种类型的文化产业:一是由国家给予奖励和扶养性资金的资助;二是要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社会资金的投资。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融资方式以第一类融资方式为主,其特点是以其自身的资本作为起始本金,在政府的支持下提供部分低息或无息贷款。此种发展模式对于民俗工艺品或民俗文化的保护作用十分明显,但是对于商业层面上的发展则存在明显的动力不足问题。为此,民俗工艺产业的发展要对社会资本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当下,对于社会资金的吸引和利用几乎没有,即使是部分企业存在外部资金来源也往往与行业无关。这一问题使得部分企业资金流转不畅通,缺少扩大生产和创新设计的能力。这一现象也进一步导致了民俗工艺产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扩大规模,基于地区与民族的工艺品生态以及更大范围的影响力无法达成。与此同时,很难有效对社会资本进行吸引还存在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即无法做到有效的版权保护。当某种商品在市场上出现后,自身难能的不足便容易将机会拱手相让,针对民俗工艺品这类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商品表现更为显著。比如大部分景区销售的本应该由当地生产的民俗工艺品几乎被义乌“垄断”。

(四)规模化生产与产业集群尚未出现

民族特有的手工艺,例如装饰画,银质餐具,民族服饰和装饰,都是从输入原料,经过当地的生产和加工,以师傅和家庭的形式来进行。由于手工制作技术的普及程度低、生产企业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等原因,以及由于手工制作周期长、价格高、消费人群小等原因,制约了生产技术的市场化、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不足也使得其对于市场的反馈相对迟缓,很难在市场反馈进行高效的产品迭代,错失了最佳的发展良机。同时,民俗工艺品伴随着民俗文化进行同步传播,其往往与旅游、体验、教育所配套。如果缺少上述因素,单一的以企业进行产品推广的主体很难实现销售规模的跃迁,进而也无法形成扩大生产,形成集约化趋势的动力。在实际中,民俗越传统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对于有上述的外部条件很难实现有效的帮助,从而客观上制约了民俗文化产品产业集群的出现。

三、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管理路径

针对上述四方面问题,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管理要集中发力,激发新的管理效能,具体包括了如下四方面可行路径。

(一)以深刻民族精神为本色,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

挖掘民族文化,拓宽文化底蕴,挖掘不同的文化内容,提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有纪念意义的文化口号,使市场受众能够更好地记住和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避免同质化竞争的目的。在民俗工艺品开发中要以民俗为基本的创新思路,从民族文化中找寻创新点,不断地提升产品规划与研发能力,将工艺品背后的文化、风俗、历史等作为产品底蕴的来源,形成综合的市场吸引体系。在发掘文化底蕴、弘扬文化精髓的同时,要注重民族地区的文化定位,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发展要与民族形象、地区形象、旅游形象进行有机地结合,宣传对象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政府、社会、企业和民众共同努力,使宣传工作有创新、有创意、有效果,从而促进了文化行业的发展。

(二)走精品化产品路线,提升创新效能

丰富的民俗文化仅是民俗工艺品产业设计的灵感来源,在实际的工业化布局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产品化设计与开发,进而形成更具有市场价值与吸引力的产品线。一是以故宫为代表的“传承”系列,其以故宫及其他地方博物馆馆藏的“国宝”为创作原型,生产比例仿制工艺品,出产了包括“京八件”“九鼎”“微青花瓷”等系列产品;二是以出土文物为代表的“历史”系列,其以各地方近现代出土的各类著名文物为创作原型,生产一系列工艺品,出产了包括“西汉风情”等系列产品;三是以搜集各地民俗传统物品为代表的“寻找”锡类,其以不同民俗文化中的特色物品为创作原型,生产了一系列工艺品,出产了包括“中华民族”系列产品。上述路径均可以在未来的产业化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借鉴,探讨更多的民俗工艺品设计与创新的可能,形成更为丰富的系列民俗工艺品产品。

(三)以政策扶持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市场

要实现国家的特色文化,必须依靠国家的金融、税务等方面的支持,并做好社会资本的表率作用。一是加大融资途径建设的力度。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把资金投向文化产业,把国家的文化产业重点产业化的项目纳入市场,而不是单纯地靠国家的资金支持,而是要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形式;二是要对投资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的资本实行切实有效的税务激励措施,针对文化产业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将政策转移到背后的入资资本,进而提高社会资本入场的积极性;三是通过政府的指导,可以向有关的金融机构引入特定的融资工具,例如通过对其进行收费权质押、著作权等形式的抵押。通过开展全方位的金融业务活动,为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提供投资、融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四)以文化园区为方位,鼓励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各民族地区可以通过规划文化产业园等方式形成区位文化产业发展方位。民俗工艺品很难独立发展,为此需要利用产业园的方式形成区位聚集,从而提升范围内全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园在一定程度上要配套创新、管理、营销、产品的发展支持,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相互补足短板,并形成第三方企业服务单位的入驻。如当产业园呈现出一定规模后,融资、财务管理、创新管理、宣发等企业服务为主营范围的企业将会入驻,通过提供产业合作等方式为民俗工艺品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在产业园的积聚下,政府能够在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物流配套、生产配套等外部环境上提供更为有利的营商环境,进而使得部分配套产业的建设在成本上更为可行。同时,要加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提高企业的特色。如皮雕、银饰等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手工艺品,可以用统一的商标或图案来强化商标的记忆。

四、结语

在本文研究中首先对我国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发现其呈现出“潜力巨大,发展滞后”的双重特征,随后对民俗工艺品资源优势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为民俗工艺品提供了几乎取之不竭的创新源泉,同时具有全产业链优势。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民俗工艺品文化产业还存在缺少文化挖掘与文化融合、技术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民俗工艺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能力较弱、规模化生产与产业集群尚未出现等方面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以民族精神为本色,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走精品化产品路线,提升创新效能、以政策扶持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以文化园区为方位,鼓励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等四方面共同发力,构建产业管理的基本路径,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破局。

猜你喜欢

工艺品民俗文化产业
冬季民俗节
艺术工艺品欣赏
民俗中的“牛”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民俗节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