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泥塑传承守正与革新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3-10-04曹爱迪
曹爱迪
【摘要】惠民泥塑具有浓郁的鲁北地方特色,其纯泥巴泥塑与“扳不倒”泥娃娃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文章旨在描述惠民泥塑传承现状与问题,纵向比对惠民泥塑与其他地区泥塑的差距,并横向比较惠民泥塑手艺人之间的差距,发现革新人物引领惠民泥塑创新走向的重要性,试图找到惠民泥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惠民泥塑;传承守正;革新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0-0012-04
惠民泥塑起源于山东惠民县河南张村,已传承600余年,俗谚“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被称为“娃娃张”。泥娃娃是每年“二月二”鲁北民俗盛会火把李庙会的主角,此日家家户户买泥娃娃,作为祈福、求子、好运的象征物。惠民泥塑造型简洁概括,其“特点表现在它的大胆夸张、造型整体、任意取舍、略貌取神”[1],但惠民泥塑跟其他地区泥塑艺术的确有着技法、技艺上的差距。每年的火把李庙会上,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泥塑艺人前来交流,据说“娃娃张”泥塑仅在鲁北地区家家户户认可购买,且除了庙会,泥娃娃几乎没有销量,而“泥人张”“惠山泥人”则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知名度,这种口碑、销量上的差距不能不令人警醒。
一、惠民泥塑传承守正现状及问题
惠民泥塑能够历经几百年而不消弭,是有它内在缘由的。“就是最粗野的和最穷困的部落也把他们的许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艺术上。”[2]惠民泥塑用非常实用的方式参与着当地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在精神方面,方圆百里的“拴娃娃”习俗与拜神信仰,为泥娃娃的制作与销售打下了良性供需循环的隐形链接;在物质方面,20世纪50-60年代,鲁北地区饿殍遍地,惠民村民就靠捏制泥人去外边能尚能温饱的村子里卖,换回馍馍大饼,用假娃娃养活了真娃娃,是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门手艺还曾备受羡妒,当地流传的一句民谣可窥一斑:“大杜家的菠菜稀(长得好),不如河南张的一摊泥”。哪怕在“破四旧”的时期,将火把李庙会从村东头赶到村西头,也没把庙会驱散。庙会上的“拴娃娃”祈福、纳祥、求子的民俗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民众基础[3]。有人存下了模子,“文革”后慢慢地恢复了制作,直到今天,手艺人仍坚持着这项传统技艺。
惠民泥塑在火把李庙会上是主角,但是它的价位不高,这也是有内在缘由的。首先,这受到市场规律作用影响。制作者多数手法陈陈相因,年复一年重复旧作,市场价格早已固定化。他们普遍对泥娃娃中较为繁琐的附件不太上心,能省则省,如2010年以前的“扳不倒”泥娃娃普遍扎着真头发朝天辫,之后便约定俗成般都去掉了,这是泥娃娃传统造型的一种缺失。其次,与其他地区的泥塑相比,惠民泥塑的坯体固化、线条简略、色调简单的粗率制作问题非常明显,已不再能用原始主义、后现代主义之类语汇来掩饰其技艺上的不思进取了。
庙会上沧州泥塑的精致华美、聂家庄泥叫虎的形神兼备、惠山泥人的温柔细腻,都更加显出惠民泥塑千篇一律、衰颓没落之气象。如沧州泥塑的陈宝友的不倒翁和河南张“扳不倒”一般大,但他的作品往往受到国外友人和收藏爱好者的抢购,价格要比惠民泥塑贵好几倍。究其原因,一是材料不同,陈宝友的作品使用丙烯颜料,与还在使用土制颜料的惠民泥塑相比,要亮丽抢眼得多。二是技法不同,陈宝友的面部有立体的凹凸感,特别是眼睛的刻画类似真人,眼周结构、眼影、高光的细节绘入升华了作品的美感。加之高难度的繁琐图案、对称和谐的色彩穿搭,构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吉祥图式,这一切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三是时间成本、稀有程度有差别。陈宝友两天才能完成一个泥娃作品,而同样的时长,“娃娃张”艺人能做几十个。陈宝友的不倒翁泥娃娃式样多,相同图案的少,几乎没有重样的,稀有罕见的孤品特性也增加了作品的附加值。
二、惠民泥塑革新人物传
经过考察发现,从造型上看惠民泥塑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纯泥巴泥娃娃和“扳不倒”泥娃娃。“扳不倒”泥娃娃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泥塑样式,河南张历史上做得最好的居然不是“扳不倒”,而是纯泥巴泥塑。这里要提到张全美家族,这个家族“往上数好几辈人都是河南张村泥娃娃的带头人,他家的泥娃娃是首屈一指的,卖得最好”①。他“熟悉各种地方戏的故事情节,各种戏曲人物的服装和行头。这也为他的泥娃娃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①,他还具有非常珍贵的创新意识,据说他去了一趟济南看戏,看了《红灯记》,回来就捏出了李玉河的模子,还创作有抱鱼娃娃、洗衣服的红小兵、八仙过海、西游记师徒挂画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泥塑。他还首创了给泥娃娃刷清漆凉油的方法,使泥塑作品鲜亮,易长期保存,就连红瓦陶“娃娃模”他都会大规模地做,批发给小商贩。1980-1985年间,张全美创作了“对娃娃”,“‘对娃娃就是两人连体或者三人连体,最多的有五人连体的娃娃”①。可惜张全美在1985年就去世了,年仅60多岁。而河南张泥塑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被人关注的,因此很多报纸杂志上都没有张全美的名字,但张全美是20世纪70-80年代,河南張纯泥巴泥塑的代表性人物,流传至今的很多泥塑都是由他原创的,他的开创之功不应被抹去。同村杜永安、孙宝水、张丙海、张健才等都证实了这一点,现就本人在河南张村考察所发现的几个问题做一下梳理。
(一)同样的胎模,守正与随意对惠民泥塑的影响
图1为张全美(1934年-1985年)抓胎、彩绘作品《关公、周仓、关平》,图2为张凯泥塑作品《关公、关平、周仓》。这两套成品为同一模式,即张全美原创抓胎样式,张凯扣模复制,其不同之处在于绘彩与附件之中。俗语“一模生百般”,同样的坯子模型,张全美的绘彩颇有古意,气势沉稳,装饰以块面、线条为主。张凯的绘彩鲜亮热烈,黑线描边,以点装饰为主。
二者在面部刻画上有差别:张全美的关公眉骨与绘彩重合并形,眉尾向上高扬,眉身呈现两段微弯,其蚕头燕尾的卧蚕眉式如隶书笔意,眉色浓重漆黑,力道遒劲;丹凤眼似睁未睁,英武形象呼之欲出。头部装饰有缨球、羽毛角、团花附件达17个之多,将气势、仪态、表情描画得惟妙惟肖,精气神全在。张凯则将眉毛画在了眉骨上部,眉形细长,眼睛画成经典的“戏子眼”,外眼角斜向上挑,与内眼角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两相对比就能发现,后者俊秀多过神武,少了阳刚威仪。对于关公胡髯的刻画,张凯的就比较符合史料“胡髯过腹”记载。
服饰上的差别也很多:张全美的关平主体和刀具是分开铸模的,手握尖刀的关平,头上还佩戴人形附件;张凯的关平去掉了刀具附件,弱化了手势,头上的装饰被简化成了一顶帽子。头饰的缨球也由扁扁的圆片变成了圆珠,头盔中心的捏褶大圆片加隔色,被简化成了圆饼上画圆点。至于三位神将腰腹部的虎头神威,张全美用怒目圆睁的眼神将其虎头镇物刻画的威风凛凛,突出了作品辟邪禳灾的精神功用,而张凯则画成了儿童画般简单的红脸,难怪顾浩看到张凯的关公认为“这尊关公不属于那种有英武感和威慑感的猛将,更像儿童世界中的某个武装人物”[4]233。这与沧州泥塑艺人认为惠民艺人只会制作“扳不倒”的刻板印象如出一辙,他们均未曾有机会看到能代表惠民泥塑最高水平的作品,才会有如此结论。而正因为制作者没有完全“守正”原版的泥塑,仿古人之形,而无师古人之匠心,才会使人以讹传讹。这一系列的随意变形使惠民泥塑由象征物变成儿童玩具,是时代的遗憾、传续的悲歌。
张全美的《红小兵洗衣服》曾被刊登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全》上。顾浩将这件作品称为《洗衣妇女》是谬误,此人物明显系着红领巾,是一个小姑娘。这件作品制作于70年代后期,小姑娘头扎红花,花边尖领,上衣两个口袋,拿着肥皂,红盆里面有件绿色的衣服,那红色的陶瓷脸盆、绿色军装,激起无数人对青春的怀念。小姑娘歪头向前看,眼神顾盼,动作传神,作品用色热烈,红、黄、绿三色搭配得朴素大方,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再看张凯的这件,人物表情粉靥带笑,服饰红蓝相间,内置黑点装饰,脸盆呈黄、红、绿三色,还添加了点线装饰,则稍显喧宾夺主,两相对比顿见失色。因缺少了真情实景的色彩渲染,使作品得不到共鸣。从以上两个例子中可见,这些未被认识的精湛技艺和传神构件才是惠民泥塑的精髓,就是这些被称为“小泥货”的纯泥巴泥塑,正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二)同样的题材,不同艺人的发挥模式对惠民泥塑的影响
路化俊老人在2000年得了一个塑料材质的圣诞老人,他就将其做胚子,制成了模子。后来多位艺人的自由演绎将此模子进行重构形成了各家特色。这种自发突破原模子的限制,采取“同形异构”理念,在整体形式感相似的情况下,呈现出两种创新思路。
一种思路是仅保留原始概念,对形体进行微调,并改换色调和审美元素,重组成新鲜的形象;如张丙军的圣诞老人,是脱胎换骨的重塑,胚子都是重新做的,将纯泥巴泥塑转换成了不倒翁样式,尖帽子、胖脸盘、标志性的白胡子,上下服饰都变成热烈而不俗气的红色,车轮花和小团花纹饰对称均衡,大面积的红色,与跳跃其中的蓝白小花,构成一种高级观感。他的变革之处在于:一是赋予传统造型全新的形象和寓意。与传统“扳不倒”大多是儿童形象不同,张丙军的造型大多是个性突出的成年人形象,并且不限于吉祥求子的传统意义,“高学历”“暴富”等现代认知理念渗入其中。二是设色突破了传统的白底色,出现了肉色等中间色,且“善于组织各种散点式样构成的花卉单元”[4]226。三是人物表情、动作的改换。不再是永远微笑和善的表情,他的作品里无表情、嘴角向下,象征了一种复杂的人生状态,但不倒翁的坚韧不拔精神常驻心中。
另一种思路是不改换形体,只改变绘彩方法,也能让泥塑面貌常新。孙保水现已年近八旬,他使用油漆为颜料,将圣诞老人的红帽子改成了蓝帽子,面部也画成了山东大汉的样貌。他用笔老辣,笔触流畅,泥塑面目俊秀,眼神坚定,服饰红色大花聚合,绿色枝蔓蜿蜒辅助,叶子从花下穿插的关系交代得很清楚,艳而不俗,风格有古意而不呆滞。
三、惠民泥塑守正与革新发展的对策
本文认为有两位卓有革新精神的艺人可以开辟惠民泥塑的现代路径。一条是以张丙军为代表的更新换代式重构,一条是以杜增香为代表的童年派天真意趣。他们都肯定了“扳不倒”这种造型意象,也不约而同地不再使用传统模具翻模制作,在各自审美观念的驱使下做出的反传统尝试,把作品审美的召唤结构从“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5]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颠覆,极大地丰富、改观了人们对“扳不倒”泥娃娃的刻板印象。
张丙军(1958-)认为时代发展了,人们的生活与过去不同了,“扳不倒”应该跟随时代潮流去表现具有时代特色的东西,他在造型、色彩、面部表情、服饰附件等方面对“扳不倒”泥娃娃做了大胆的革新。
造型方面,张丙军独创的“背福娃”,打破了“扳不倒”只绘正面,不管背面的传统,对泥娃娃进行了全身绘彩。“背福娃”背后的“福”字多一个点,寓意“背福多一点”。他抓胎制作的“山东大汉”为“四方脸”,他认为山东大汉是非常强壮的,腮帮子应该有肉些,眼睛不算大,却透露着自信的精神。“山东大嫚”梳着潮流的大独辫,“猪博士”头上的博士帽,童男的齐腰小辫、耳朵的奇崛尖耸,都是他设计的独特艺术语言。色彩方面,张丙军独创了“间色”画脸,他认为人的脸应该富态起来,采用四种烯料调成了人脸的肉色,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桃红脸蛋,使作品样貌与传统大相径庭。表情方面,他对不同人物形象都有独到的诠释。“猪博士”脑门带花,“大脑里想出花来”,是他对猪八戒“花心”的调侃。人物的眼睛能够做到“你怎么看他,他怎么看你”。围绕着立体不倒翁180度之内,任何角度都能感觉到人像在看观众。鼻子不再是传统泥娃娃的两个圆点,而是两道竖点,人物多为樱桃小口,嘴角向下倾斜。与传统泥娃娃乐观和善的正向表情不同,他的人物普遍面无表情,这也反映了他的艺术态度。
他对附件的大胆改换,也造成了一种达达主义的观感上的反动。“抓钱观音”,观音手中本来拿的应该是净水瓶和柳枝,他觉得现代经济社会能体现财富最直观的载体就是“钱”,因此他安排这30厘米身量的观音手抓百元大钞,手小钞票大,使观者直接感受到了这座塑像的核心意义。
杜增香(1984-)的“扳不倒”泥娃娃可谓是最能够引起儿童喜爱和共鸣的作品了。她的童年派的天真意趣,让各阶段人群都能从她的泥塑中找到安慰:守旧主题使中年人怀念童年时代,儿童则为能看到泥做成的卡通形象再现而欢欣雀跃;年轻情侣喜欢成双成对的浪漫祝语;上学的孩子有“考神系列”为其加油。
她近期的新作“虎娃”系列,将小时候经常戴的“老虎帽子”制作成“扳不倒”泥娃娃,下部是泥土底座,头部则是超轻黏土材质捏制的,这样可以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不受泥土材质限制,使她的作品更方便轻盈,也更自由。她自小耳濡目染了家族技艺,但一直力图转型。自2006年專做泥塑以来,每年都有新鲜的创意,在市场不景气的大潮下,她的作品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综观惠民泥塑革新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具有差异性、稀缺性,能顺应时代性、体现独创性,才能在市场化大潮中生存并发展起来。惠民泥塑中的纯泥巴泥塑已经濒临失传,虽然有模子流传下来,但是后人没有好好地守正古人的精湛技艺,失掉了其最精华、最有味道的部分,才让泥塑陷入困境。只有永葆工匠精神,将繁琐之处一一复原,真正复活古人之神韵,才称得上有“大匠之风”。这样的继承才能呈现原汁原味的惠民泥塑,从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各取所长,才能使惠民泥塑成为齐鲁地区代代流传的优秀民俗艺术。
注释:
①孙燕群:《八十年代的泥娃娃长啥样》,百家号,2020-2-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435251984360396&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1]刘思智,程晓民,李建军.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3(8):141.
[2]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38.
[3]刘思智.滨州民间泥塑——河南张“泥娃娃”[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6):29.
[4]顾浩.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山东泥彩塑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