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爱而行:对班级教育管理“热现象”的冷思考
2023-10-04于勇高德君
于勇?高德君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爱斯米·科德尔的代表作。故事中的萨哈拉是个“特别”的女孩。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她不写作业,不爱学习,孤独自卑,时常躲在操场的角落,自己做自己的玩伴。在众人眼中,她是个需要学校“特别帮助”的女孩。但是,她却特别热爱阅读,疯狂地喜欢写作,用自己的方式绽放着童年与天真。在她童年时光的拐角处,“行为怪异”的波迪老师出现了。在波迪小姐的引导下,萨哈拉慢慢走出了心理阴霾,在不断走向“别处”的长程变化中,她成为所有美好的中心。反观当下教育,我们依然需要更多的“波迪老师”陪伴着“萨哈拉们”,慢慢走进那一隅有亮光、有力量、有希望的精神世界。
一、师者立场:勇为“特殊学生”撕掉标签
萨哈拉的档案中装满了她表现不好且能足以证明她是个笨孩子的证据,但却没有记录她疯狂阅读,妈妈喜欢她、关爱她的故事,这个档案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由于她写给爸爸的一沓信件被老师发现,她需要在教学楼大厅里接受所谓的特别关怀。“特别”“笨孩子”“另类”的标签由此贴满萨哈拉的额头和后背,用尽全力也挥之不去。
反观真实状态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稍作分析就可从中发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当行为。例如,课上,教师将小A孤零零地安排在教室的一角,不经意的一句“这孩子太胆小”都会给学生贴上标签,带来不愉快的感受。此外,方式失当、形式欠妥的公益活动也会在无形中以爱的名义给受助对象贴上“贫穷”“孤儿”等标签。某校五年级学生小B的妈妈腿脚不便,生活难以自理,全靠爸爸打零工、种地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班主任王老师为其争取到了某服装厂的“暖冬”爱衣。在捐赠仪式上,学校领导介绍了小B的家庭状况,使小B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被公之于众。在爱心人士为他穿上印有“××服装厂捐赠”字样的棉衣时,小B极其不情愿。此时的他也许在内心已不止一次地喊出“我们家不贫穷,我不需要你们的捐赠”的话语。活动结束后,小B在全班同学异样的眼光中脱下“暖冬”爱衣,换上了自己破旧的棉袄。在笔者看来,为博得眼球、获得宣传效应的“爱衣”捐赠已经变了味,自然也在不知不觉间为小B贴上了“穷人家的孩子”的标签,难怪他是那样的抗拒。
波迪小姐就是一个勇敢、坚决地对粘贴负面“标签”行为说“不”的老师。当学校负责特殊教育的碧丝老师要带走德里·赛克斯,波迪小姐想尽办法也要把调皮捣蛋、霸道不讲理的他留在教室,甚至为此向碧丝老师撒了谎。在波迪老师眼里,德里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是反应慢一点。所谓特殊教育将会把他推向另一个“世界”,势必会使他更加孤独、自卑。波迪小姐由此获得了“额外的奖赏”,她第一次听到德里轻快、爽朗的笑声。
拼尽全力、善用智慧去维护学生的尊严,拔掉插在学生内心的钉子,为他们的秘密去栽种绿荫,永远都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小到一次交流,大到一次家访,教师都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去着力,用最适宜的热情、最合适的语言、最真诚的期待,点亮他们的内心。
二、丰富意蕴:善对全体学生施以有效德育
教育远不止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对学生施以多维度的德行教育,助力学生修炼一份温文尔雅的性情等都是教育的应然使命。随着青少年认知世界的途径一再扩展,他们深受外界影响却茫然无措,加之中国式父母的“情感绑架”与学习压力的持续走高,学生的极端行为一再发生。再加之随着教师的批评权、惩戒权愈发敏感,育人手段持续缩水,教师的德育陷入尴尬境地。可归根结底,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听得进去、明白道理的育人方式,才是适切和有效的。
波迪小姐是一个爱讲故事、善编故事的师者。她通过“老鼠救狮子”的故事告诉所有学生,做人要居安思危、知恩图报,同时不要瞧不起比你弱、不如你优秀的任何人。在“挨揍的乔治·华盛顿”故事中,她告诉学生们:诚实的品质能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综观波迪小姐讲过的故事及其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她令人称赞的育人艺术。首先,她以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倾听的故事为载体,将深邃的育人哲理蕴含其中,这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其次,她创设了轻松、愉悦、民主的活动氛围,所有学生都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想法。她带领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抽丝剥茧,慢慢梳理出故事中的教育真谛,远比教师高高在上的单边说教更可信。另外,她以“故事+日記”的方式,让她的学生在日记中复现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写下个人的思考,同时借助评语为学生的内心“除杂”与指向。这是教师对学生走向积极、健康、阳光的一种期待、引领与守望。
波迪老师讲过的故事就如摆在学生面前的一块香气弥漫的肉骨头,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就是放手让他们一口一口啃下、咀嚼上面的肉,巧妙的引导、适时的总结就是在助力学生敲断骨头、吸吮里面的骨髓,最终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一块“肉骨头”成就了一场育人盛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只有教师挖掘、建构出既意蕴深厚又令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素材,给予抽象道理栖息之地,才是使得教育入心、入脑、入行动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善于聚焦问题、灵性发现,不断从教学史料、哲理故事、社会事件、魅力人物等众多教育资源中,搜寻育人主题的承载体,并有效链接至教育活动中,借助师生对话、主题辩论、故事生发等有效形式,彰显并传递其中的教育价值。
三、严慈相济:妙对班级“熊孩子”教育发力
“热炉法则”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条基本原则,突出强调规章制度在管理中的内在价值。打造、经营一个健康向上、班风清正的班集体,同样离不开班级制度、规矩的约束力与班级文化的滋养。正因为此,波迪小姐刚刚接手一个班级时,也给学生们立下了规矩:“一定要看,一定要听,一定要努力,一定要推己及人。”当有学生问波迪老师:“你会打我们的屁股吗?”波迪小姐机智地回应了一句:“你可以试试看,小牛仔。”更可看出她制定的班规何其与众不同,甚至透着神秘的色彩。
面对如此严格的老师,“特别学生”德里仍然无视班级规矩,一再触碰制度热炉,波迪老师对之施以刚柔相济、严慈有度的管理,发力方式富含智慧、耐人寻味,值得为师者一探再探。德里对波迪老师将他的座位调到班级靠前的位置大为恼火,他把书包“砰”地一声砸向书桌。波迪小姐一句“哎呦,看起来真像个悲剧演员”的趣解,非但没有化解德里的恼怒,反而使得他再次爆发。“我是德里·赛克斯,你最好小心背后,老师!”这无疑是对波迪老师的公然挑衅。一场师生大战一触即发,此时急需教师超然的处理方式与冷静的态度。波迪老师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拼命努力地回头,但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肩膀。“看来我永远无法一边教书一边看着我的背后。”“你这么善良,这么关心我背后的安全,那就麻烦你帮忙留意吧。”波迪老师非但没有大发雷霆,反而诙谐幽默地温柔出击。德里有点不知所措,全班同学也偷偷笑起来。试想,波迪老师如果在不明晰学生现状、班级实情的情况下,贸然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势必会激发事态升级,陷入难以收场的尴尬境地。
波迪老师一直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哪怕花很长时间等待,她也会让德里来回答问题。可德里毫无来由地突然骂道:“笨蛋波迪。”并恶狠狠地踢了波迪老师的讲台一脚。波迪老师同样抬脚狠狠地踢了德里的桌子一脚,“踢桌子吓不倒我”,第二脚把桌子踢得滑出了三英尺远,学生们个个目瞪口呆。表面上看,波迪老师过刚的行为没有走心、不够理智,甚至这一幕是广大教育管理者极其不愿看到的。若深入思考,同样可以寻得其中的育人见地。面对德里这样的“难缠户”,如果教师一味地“柔”“慈”有加,不仅有可能降低个人在班级管理中的威信,给学生造成“你不敢管”“规矩形同虚设”的认知错觉,而且会使得他们变本加厉,根本不把班级规矩与制度当回事,管理难度自然也会随之升级。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像德里这样的“刺头”。他们一再向班级规矩发起挑战,使得一些教师或迁就,或无视,也使得一些教师大为恼火,使管理变成压制,氛围变得压抑,学生“口服心不服”。由此可见,对班级“熊孩子”的管理不能非柔即刚,柔性的引领、刚性的惩戒都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基于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行为表现将两者有效结合或间歇使用才是教师发力的极佳选择。
四、妙手搭梯:甘为追梦学生照亮“别处”路
“别处”涵义非常广泛,朝向知识的求真至简是一种“别处”,对未知领域、异域风景的强烈憧憬与渴望也是一种对“别处”的追寻。每个学生当下的梦想亦是有待他们未来抵达的“别处”,是他们起航的方向标与目的地,凝聚着追梦学生不懈的努力与长期的坚持。
从一般意义上讲,学生的兴趣点、特长处就是他们梦想的诞生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发现并将之延展为他们的梦想。萨哈拉是有梦想的,可她把自己和梦想一同锁在坚硬的壳中,对她来说由内打开外壳、自我释放梦想是极其重要的。波迪小姐以撰写日记的方式对她予以教育与引导,架起了她与学生交流的桥梁,联结起他们的内心世界。萨哈拉第一次在日记本上写下“我是作家”的时候,她一定想不到波迪老师会反馈“我相信你”给她,这简短有力的“我相信你”鼓舞了萨哈拉,让处于迷惘的她顿时惊醒且自信力爆满。即便是萨哈拉连续4天没在日记本上写一个字时,波迪老师也没有去责怪她,只是在她的日记本上写下“作家需要写作”几个字,让她自己去体悟并从中获得内驱的力量。家访时,波迪老师和萨哈拉妈妈交流言语中也只有对萨哈拉的赞赏:“她将来能成为一名作家”“从她开始写作的那一天起,她就离作家不远了”。温润细腻的鼓励与期待慢慢地渗透到薩哈拉的心里。当萨哈拉写出《我的名字》的好文章时,波迪老师任命她为班级“小信使”,并最终取回了仙人掌后面的档案,她心中的沙漠彻底消退并长出了希望的绿林。每个学生的梦想都值得尊重,值得我们像波迪老师那样举起手中的“苞米棒”,用包容、鼓励、赏识、期待浇灌他们的梦想,照亮他们去往“别处”的路。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波迪老师为萨哈拉去往“别处”做好了充分的心路构筑,但也离不开萨哈拉的妈妈为她的作家之路提供的物质建设。虽然萨哈拉家庭并不富裕,但她的妈妈会眼睛都不眨一下地去购买她喜欢的课外书,就好像在购买牛奶或鸡蛋生活必需品一样。更为重要的是,波迪老师给予了萨哈拉妈妈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要求妈妈给孩子讲故事,并在每个角落都放上纸和笔……萨哈拉妈妈成为波迪老师的盟友。当下的班级教育,相对缺乏家庭教育的延续与支撑,两者各自独立运转,虽同向但不同轨。推进实施家校共育的协同育人模式,无疑离不开教师对家庭教育的专业性介入与过程性指导,这对一个家庭照亮孩子通往“别处”的路更有意义。
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阳光,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肯定。我们要像波迪老师那样去善待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让他们书写出美丽的诗篇,倾诉着美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爱斯米·科德尔.特别的女生萨哈拉[M].陈水平,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
[2]郑英.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