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证的生活护理
2023-10-04季坤
季坤
痰证的治疗主要从理气祛痰、调中涤饮、强健脾胃入手,以达到气机通利条达、水津敷布、痰散饮消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往往更注重生活细节的调护配合。
适当运动,调畅气机
痰的形成可归因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失调、湿邪侵袭,体内湿浊之物积聚而成。当气机不畅时,气血运行受阻,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痰证;而痰浊亦会对气机运行产生不利的作用。痰瘀互结,可致气血运行不通,脏腑经脉不畅。当痰湿阻滞脾胃时,可引起脾胃气机不利,出现胸腹胀满、食欲缺乏等症状;当痰热扰动肺脏时,可导致肺气不舒,表现为咳嗽、胸痛、痰黄等症状。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气血运行,促进气机的流动。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氧气摄取,促进气血循环,从而改善痰证。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加汗腺分泌,通过出汗帮助清除体内湿浊之物,有助于湿痰的消散。
注意保暖,防止寒痹
寒邪人体,阳气郁结,脉络紊乱,可造成气血不畅。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导致湿痰在经脉中堆积,引发胸闷气短、乏力、精神萎靡、咳嗽、咳痰等症状。同时,痰证也可以导致寒邪的滞留,痰湿聚积阻塞气血运行,从而阻塞经络。在这种情况下,湿痰所致的病理状态会诱发或加重寒邪,使寒痹症状更加显著,表现为关节肿胀、四肢痉挛、酸痛等症状。
除此之外,痰症患者往往较健康人群更易受风寒,当遇到寒冷的天气时,体内的湿气就会加重,从而引起痰液增多。所以平时要做好保暖工作,保护腰背、胸腹不受寒气侵袭。睡眠时要做好保暖工作,尽量多盖被子,以免受凉。
饮食调护,以助痰消
膏粱厚味最易酿生痰浊,尤其不宜膏粱厚味。患者以低盐饮食、食宜淡味、易消化食物为主,j餐定时,食不过饱,禁吃夜宵。淡以渗湿,温以化阴,如薏苡仁、白扁豆、黑豆、豆腐等。适量多服芹菜、茴香等绿色蔬菜,以助木之疏泄。辅以健脾补气的食物,健脾以运湿、理气化痰,如生姜、黄芪、陈皮、佛手等。
适当按摩,行气化痰
按摩穴位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调理方式,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脾胃机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或缓解痰证的效果。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经穴。
1.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具有清热化痰,促进痰液排出的功效。用大拇指按揉本穴,从上向下刮。使大拇指弯曲,用拇指的指尖从下往上用力揉按,会有刺痛和微酸的感觉。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揉按1~3分钟。
2.地机穴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具有通畅气血,舒缓胸闷、咳嗽的功效。以食指指腹点按本穴,寻找最敏感点,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敏感点,以能忍受为度。持续按压1分钟,按压后局部可产生酸胀痛感。
3.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用手指四指宽,按压靠近骨边凹陷处。具有调理脾胃的功效,可改善痰湿症状。用拇指指腹按压三阴交穴,力度适中,以点按为主,每次按压3~5分钟,可以重复按压3~5次,双侧穴位可以先后或同时进行。
4.水分穴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具有清热化湿、活血化痰等功效。用食指和中指指腹对水分穴进行环状按揉,每次3~5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
5.水道穴位于脐中下3寸。具有利尿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体排除湿气。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3~5分钟。
辨证施护,三因制宜
王珪言:“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状各各奇异。”痰症患者还应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等。应根据具体的痰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对痰湿阻滞型的痰证,除了適当运动和按摩穴位外,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减少湿热食物的摄入,如油腻、辛辣、煎炸食物等。对痰热内盛型的痰证,可以适量饮用一些疏散湿热的中草药茶水,如惹苡仁茶、竹叶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