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化路径探析
2023-10-04孟长青
孟长青
摘要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着教学主体地位缺失、教学内容抽象乏味、教学模式相对封闭和教学效果缺乏长效性等问题。文章基于“5W”传播模式,从控制、内容、受众、媒介及效果等层面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切实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值,多维拓展教学渠道,并完善教学的反馈机制。
关键词传播学;“5W”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3.21.036
Analysi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MENG Changqing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arrie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dissemination and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ly,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a lack of teaching subject status, abstract and tedious teaching content, relatively closed teaching models, and a lack of long-term effectiveness in teaching.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5W" communication model,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rol, content, audience, media, and effectivenes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teachers, enriching the expression forms of teaching content, enhanc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interest value, expanding teaching channel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improving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teaching.
Keywordscommunication studies; 5W mod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1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涵与功能
传播学是以人类的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传播学为视角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需要首先根据传播学原理来界定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涵与功能。
1.1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涵
“传播”是人與人或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的活动[1],课堂教学满足信息传播的所有要素,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传播活动。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全面分析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即传播者(who)→传播内容(what)→传播受众(to whom)→传播渠道(in what channel)→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s),该模式首次明确概括了传播的环节与要素,是传播学领域中的经典研究模式。立足于这一模式,可以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涵界定如下:思政课教师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大学生传递党的思想理论和社会主义价核心值观的活动,该活动包含教师、内容、学生、媒介和效果这五个环节与要素。
1.2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功能
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活动主要具有三大功能,分别是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此外,国内外学者还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总结传播的功能。从传播学视角来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功能,就是要看这一传播活动对大学生和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效能。
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与学的过程,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所以具有超出一般传播活动的功能。第一,意识形态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向大学生传递的信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为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第二,思想道德塑造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传递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使命担当培养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向大学生传播知识和价值观,更传递一种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
2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主体地位缺失
虽然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和控制者,学生是传播的客体和受众,但这并不意味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相反,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和中心,而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教师充当着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角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认知的独特性。然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任务繁重,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思政课重视不够,认为公共课无关紧要,既无须课前准备也无须课上思考,更遑论积极发表见解。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思政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和“独角戏”,甚至产生了学生因教师的不闻不问而在课堂上反应冷淡,教师又因学生的冷淡而缺乏授课激情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抽象乏味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缺乏兴趣不完全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抽象难懂有很大关系。虽然思政课教材的编纂尽量贴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具有抽象性和深刻性,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积淀才能领悟和掌握,而大多数非本专业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对他们来说,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无疑是深奥且乏味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消除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错误倾向,一是过度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课本内容,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对思政课更加排斥;二是完全脱离教材,部分教师出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天马行空地向学生讲述“题外话”,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却达不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
2.3 教学模式相对封闭
第一,思政课教学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脱离。思政课应该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养的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政课往往起不到辅助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作用,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甚至异化为学生的负担。第二,思政课教学形式单调。在大多数情况下,理论课堂依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形式。第三,思政课教学载体单一。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各个高校已经普及,但是在融媒体时代,学生的关注点已经不限于既定的视听内容,而是更加开放的微程序等载体。教师在探索转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将大量精力集中在组织和参与具有精品化、样板化特点的教学比赛,其中的成果因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而很难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2.4 教学效果缺乏长效性
第一,教师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渠道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考试成为检测效果的唯一法宝。第二,许多大学生对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的意义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2],所以多数学生在平时并不会下功夫领悟和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只在考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考后则会迅速忘记。第三,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只是依照教育部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安排課程和配备师资队伍,而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有限,不能长效发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3 基于“5W”模式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化路径
3.1 控制层面: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对整个传播活动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不仅主导着传播的过程,而且负责对信息的筛选、加工与传递,因此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质量。高校不仅要高标准选聘思政课教师,而且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打造出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师资队伍。第一,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应该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热点知识和前沿知识。第二,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技能,在课堂上不能只靠读教材和念课件来完成教学,而应该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第三,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是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其本身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以知识和品德教育和教化学生。
3.2 内容层面: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是教师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向学生传递的信息,这一信息是动态的,不仅包括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包括所要向学生传授或培养的思想、技能、习惯等。要改变思政课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就要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第一,以教材为依托找准思政课教学的主题主线。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不能脱离教材,而是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第二,以学科联动为着力点丰富教学的内涵。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实现理论和时政的整体联动,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实现学科内与学科外之间的有机联动。第三,以推广实践教学为方向丰富教学的形式。通过组织参观教育基地、知识竞赛、读书会、演讲比赛、红歌传唱、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开展教学,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3.3 受众层面:增强学生参与度和兴趣值
思政課教学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已无须赘言,但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不能仅靠点名,提升兴趣值也不能仅靠讲题外话,而是要找准学生的学习困难点、价值共鸣点和情感触发点,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第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注意将深奥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第二,大学生是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群体,学校和教师要善于以爱国主义来激发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增强学习思政课的内生动力。第三,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学校和教师要注重从现实的角度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迎接未来的挑战。总之,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并将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
3.4 媒介层面:多维拓展思政课教学渠道
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只有打破相对封闭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才能迎合学生的需求和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前提下,要多维拓展思政课教学的辅渠道。一方面,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微博、微信、小红书、B站等网络平台是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聚集地,要改变教育者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落后于受教育者的现象[3],使数字技术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大思政课”建设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场域。除了课堂这一主渠道,校园的人文设施和景观也属于教育的一环,高校要注意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壁报、宣传栏,打造“立体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融通中加深对思政课的感悟。
3.5 效果层面: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传播效果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包括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暂时效果与长期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等[4],需要不断创新评价体系,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实事求是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一,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制订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估标准。思政课教学不能以成绩、论文等作为评价的固定标准,而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师生的互动、学生的表现等情况制订评价指标,以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和准确。第二,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完善多角度的评价模式。为了规避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不能仅将评价权保留在某一方,所以评价主体既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也包括家长、企业和社会等。第三,坚持阶段性和总结性相结合,建立全方位的教学反馈渠道。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如课中与课后、期中与期末、入学与毕业等不同时段,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个别沟通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和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在完善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要及时处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和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案。
4 结语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和全社会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开展主题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的主渠道,必须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5W”传播模式为基础,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高效开展思政课教学是多方协同的结果,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紧跟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机制,才能更好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庄晓东.传播与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2]邵雅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34-36.
[3]李林英,郭丽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马福运.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