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爱军:扎根地头逐梦 潜心科研助农

2023-10-04魏世杰

科学导报 2023年70期
关键词:杂谷谷子农技

魏世杰

于爱军,中共党员,1991年参加工作,现任山西省定襄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站长、高级农艺师。2015年被选为山西省杂粮学会理事,同时被山西农业大学创业学院聘为创业导师,2016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8年被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聘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2019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021年当选定襄县十三届政协常委、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2022年被定襄县工会选为“定襄工匠”,2023年获山西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于爱军自从到定襄县种子公司工作以后,便致力于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深耕农业科技。

农技推广是个辛苦活,试验示范是农技推广的基础环节,于爱军常年奔波于乡村、忙碌在田野,访农户、进农田、钻大棚、做推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没有节假日,加班是常态,但在于爱军看来,如果能提高研究精度和科研质量,这些坚持都是值得的。

定襄县农業基础设施薄弱,在产业发展中由于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获得信息渠道少,于爱军每年都要参加全国各类种子展销会。时针拨回2003年,在陕西杨凌农作物双交会上,于爱军认识到张杂谷种子,之后带回定襄县原种场试验田开始试验。因其拥有独特的抗旱、抗病、耐脊、高产等特点,从2003年的3亩试验田到2015年的3.5万亩,现在已稳定在每年3万亩左右。之后与山西农大和科研院所协作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成熟的杂交谷子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和谷子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使张杂谷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从原来的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促进了当地谷子产量的提高。

这么多年来,于爱军不断引进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研究,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新品种,再组装配套其他种植技术,形成了新品种高产优质集成栽培技术体系,如此先后推广新型农作物百余种。

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间,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每到谷子生长的重要节点,于爱军必定亲自去田间,一待就是一整天,手把手教学生做科研,很多学生说在田里都跟不上于老师的步伐。这种学农爱农、把成果留在田里的科学精神是他科研不断有重要产出的基础,也是他培养优秀学生的法宝。

从2017年开始,于爱军累计带领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50余名研究生在合作社谷子试验基地从事谷子科研实践活动。他将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试验与推广、创新与服务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科研人员和学生长期扎根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2021年定襄县治海杂谷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命名为山西定襄谷子“科技小院”,于爱军大力完善科技小院建设方案,巩固合作社、大学、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技小院让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探寻科技支农,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只要技术好、有效果,农户都会接纳。这是他一直坚信的,科技支农是要用效果说话,农民通过科技赚到钱是硬道理。于爱军大力推广杂交谷子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经常和同事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快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能管用,将“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26年中,于爱军广泛开展试验示范、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实施粮油高产创建等农业项目建设为契机,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贡献率。发展以杂交谷子种植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促进当地粮食产量提高、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年推广面积达到万亩,亩均增产节支增收500元以上,为发展全县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杂粮产业振兴、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现在张杂谷已成为全县丘陵旱坡地的高收田,平川不保浇地的高产田,成为全县小杂粮乃至粮食作物生产的一大亮点。

从青春弱冠到渐生华发,于爱军把人生最美的年华献给了平凡而又艰苦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年来的农业岗位历练,让他从一名普通农技人员,成长为一名农业战线的科研骨干,从一名“雏雁”成长为农业发展的“领头雁”,他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基层农业干部的崇高情怀。

猜你喜欢

杂谷谷子农技
焉耆垦区谷子引种筛选试验*
打谷子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张杂谷发挥旱作优势 打造富民产业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张杂谷品种在白银市引种试验初报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谷子栽培技术
HOW TO CORRECT GRAMMATICAL MISTAKES OF CHINESE ESL STUDENTS IN THEIR COMPOSIT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