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
2023-10-04王欣
王欣
一 报箱
昏睡六年后,我被钥匙旋转的声音惊醒,抬起眼皮。六年都不曾开过的锁锈迹斑斑,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不停地转动钥匙,插入旋转,转不动,退出,再插入旋转,依然转不动。
“真见鬼,几年不用的报箱,开都开不了了。”
男人头发蓬乱,鬓角花白,身穿一件天蓝色衬衣,其貌不扬,双目炯炯。
他这是要收信件?可我的身体里空空如也,除了厚厚的灰尘和蚊蝇尸体,什么东西都没有。人类早已习惯了收发电子邮件,从临时驿站取件,像我们这样的物件早已被遗忘,无人搭理。回想六年前,我们是以怎样意气风发的姿态等待各自主人的探访——我们齐整整一共七十二个报箱,被涂成奢华优雅的金色,一眼看过去,外表整洁亮丽,井然有序,各家业主的牌号标写清晰。可现在,除了偶尔过来一两位试钥匙开箱看新鲜的业主,几乎无人在意我们的存在。久被废置,心气渐无,连深夜的窃窃私语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为沉默,大伙儿每日昏昏欲睡,仿佛冬眠的动物。日子漫长无边,看不到尽头。
这个戴着眼镜的男人持续左旋右转,终于在半小时后,打开了报箱。什么都没有,没有男人期待的物件。他蹙眉,骂道:“里面这么脏了!”
他关上报箱,旋转钥匙,可怎么也锁不上了。他咬牙切齿,花了二十几分钟,才将报箱锁上。他扭头离去,乘电梯回家。男人的造访,如一颗石子掷入一潭死水,溅起圈圈涟漪。原本处于漫长“冬眠”中的各报箱开始有了声响,大伙儿纷纷猜测男人过来取什么物件。在这个手机时代,这栋楼中已无人订报订刊,也无人收寄平信。
“也许是学术期刊,评职称有用。”801说道。
“但看他那样子,有些不修边幅,不太像大学老师呀。”503有些怀疑。
“管那么多干吗?我们这么多报箱就你有点用处,704,知足吧。”1203笑道。
“用处?博物馆里的文物静静地待在馆内,看上去无用,但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从侧面映衬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我们在这里待了六年,几乎无人问津,可以说是毫无用处。”我说道。
自觉无用,会丧失价值感,慢慢意气消沉,逐渐化为昏睡的“僵尸”报箱。
男人又来过几次,他学聪明了,不再用钥匙开锁,直接点开手机手电筒,举起手机,抬高,从报箱狭长的投递口缝隙往里照射。男人看得清清楚楚,里面什么都没有。
我成了那一面报箱栏里其他报箱羡慕的对象。
二 门闸
那位身穿绿色外衣的投递员,每周都会骑着摩托车来小区一次。我对他印象深刻,他长得极为俊俏,皮肤黝黑,两道浓眉,说话时亮出一口白牙。所有人从我身边经过必须刷卡,投递员也不例外。当然,他没卡,只能由门卫确认后放行通过。
这个小区的安检并不严格,门卫经常问都不问,就刷卡放行陌生人。作为小区东门唯一的门闸,我每天看着各类男女从我身边走过。他们的身体散发出不同的气味,有的酸酸的,有的香香的,有的臭臭的,有的闻不出味道……这位投递员身上散发着柠檬的味道,他喜欢随身携带一瓶柠檬饮料,渴的时候喝。
夏天天热,一瓶柠檬水是不够的。我几次看见他把摩托车停靠在东门超市门口,进去买饮料,一般进去几分钟就会出来。有一次,他好像有点内急,风一般往超市跑,连摩托车也没停稳。摩托车斜躺在地面上,距离垃圾桶不远,一本名为《桑叶》的蓝皮杂志从鼓鼓囊囊的绿色大邮包里露出了一大半。一个浑身脏兮兮的流浪汉低头从垃圾桶里捡拾垃圾,不远处的那本杂志攫住了他的目光。他走过去,从邮包里抽出《桑叶》,塞进黑不溜秋的灰色衬衣里,像护着婴儿一样。流浪汉如获至宝,一摇一摆地穿过马路,寻找下一个垃圾桶。
投递员从超市出来,扶起摩托,门卫认识他,直接放行通过。以前,他进小区半个小时就出来了,这次,拖拖拉拉一个多小时还不见出来。夏日的暴晒对于我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人来说颇为难受,人们大多躲在凉爽的空调房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投递员会不会是待在哪间房里吹冷气?又过了十来分钟,我才看见他耷拉着头,推着摩托车从我身边经过,嘴里嘟囔着:“怎么会搞丢呢?出来前我检查过一遍呀!可翻遍了邮包也找不到那本杂志……”
他不愿意骑上摩托车,推着摩托车沿来路仔细地寻找,来来回回好几遍,也没有新发现。之后,他骑摩托车悻悻离去,远去的背影沮丧得如烈日下耷拉着脑袋的花草。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一周过去了,投递员换人了,换成了一位四十多歲满脸胡茬的大叔。
小区门卫头次见他,放行前,问他:“那个经常来的小李呢?”
“死了。”
“死了?真的假的?你在开玩笑吧?”
“没跟你开玩笑,他被客户投诉了,就是你们小区一个姓闻的业主投诉的,说他弄丢了一本杂志。上头给他调岗了,换到另一片区,上班头天,他不熟悉路,出了车祸。这么年轻的一个帅小伙儿,比明星都帅,可惜了。”
门卫轻轻叹息。
“听说那孩子的妈受了刺激,精神有点不正常了……”
胡茬大叔一边说话,一边给门卫递烟。门卫接过烟,拿在手里摩挲,愣了好大一会儿的神。
三 《桑叶》
当浑身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我被流浪汉的一双脏手抱起时,我有种不适的感觉。
你知道我是谁吗?你了解我的前世今生吗?告诉你,我是一本纯文学刊物,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我也囊括了五篇中短篇小说、四篇小小说、四篇散文、七首诗歌和两篇文学评论,我拥有大十六开的开本和彩色淡雅的封面封底。这第七期的目录如下:
中篇小说 秋分
短篇小说 时间滴落
穿过你的手
蓝毛衣
父亲的牛仔裤
小小说 风之舞
开张第一天
泪
跑酷
散文 日暮时分
母亲的缝纫机
游丽江记
丑兽
诗歌 春天组诗
月夜
听风
花园
恨
露水
失眠
文学评论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审视徐青的短篇小
说集《秋风》
牛三中篇小说《剑》中的美学意象和历
史意识解析
雖然缺乏名家,但这些文章的文笔都不错,各具风情,都是作者们的呕心沥血之作。他们在思考人生、社会、世界,追问生命的根本性问题,里面没有娱乐八卦,也没有美女图片。
流浪汉坐在路边,翻开杂志封面,看封二上的现代派油画,盯了良久,而后急速翻阅后面的页码,都是字,没有图。他有些失望,顺手将杂志放在地上,头往上一枕,跷起腿,打起瞌睡。我成了他的枕头,他那卷曲、油腻,又带着跳蚤的长发紧紧贴着我。我试着从他污浊不堪的头发上吸取精神营养,如同杂志里那些勤恳的作者一样。我安慰自己,不经历生活的痛,哪来的诗意与故事?那些普普通通的方块字经过排列组合,幻化成精彩的小说、唯美的散文、动人的诗歌、深刻的评论,填满了我的世界。这是一片纯净多彩的精神花园,长期浸润其中,我开始变得敏感、脆弱和多思。出于本能,一种强烈的批判反思意识生起:你了解这个流浪汉的故事和灵魂吗?你知道他为什么沦落至此吗?收起你的傲慢和不屑,去感受他的苦痛,所有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每日,我在流浪汉的呼噜声中沉睡神游。他捡拾垃圾时,我则被插在他破烂的裤腰上,与他的阳物仅距几厘米。我陪他睡过许多地方,马路边、公园里、地下车库、火车站,等等。他吃别人丢弃的食物,面黄肌瘦,偶尔会闹肚子。他也会乞讨,从垃圾桶里捡一只破碗,摆在路边,不时会有人往里扔一点硬币和纸币。
冬日寒冷,他睡得没以前踏实了,责怪我身体单薄,无法替他阻隔冰冷的地面。那天清晨,流浪汉被冻醒后,在路边的垃圾箱里搜寻,突然双眼放光,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本画册,八九成新,铜版纸。他兴奋地揉搓着画册光滑平整的身体,一低头,将我从裤腰中抽出,丢在地上。
他走了,裤腰里插着新欢,身体微微摇晃。
四 偶遇
我躺在路边,没人理睬我。
黄昏时分,路上行人渐多。一位十二三岁的身穿深蓝色羽绒服的少年从我身边经过,眼角的余光瞥见了我,弯腰将我拾起,用手轻轻擦拭封面封底的污垢,大声念道:“桑叶。”他翻了翻,随手把我塞入他厚厚的书包里。书包里装得满满当当,我夹在课本和习题集之间,和大家一起颠簸前行。
这个男孩名叫仲翔,读初二,每晚写作业到深夜。为了儿子的学习,他的父母根本不看电视。睡前,仲翔总会在被窝里偷偷翻看我。他的房间里没有任何课外书籍,书桌上的习题集和辅导书一本叠着一本,崇山峻岭一般。每次翻看我时,他都会打开手电筒,把被子四角捂得严严实实,如同一个地下工作者,将保密工作做得极其细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了解了这背后的原因,父亲在他房间里装了一个摄像头,即使不在家,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对儿子进行监管。
百密总有一疏。周末晚上,他屋子里窸窸窣窣的响声引起了父亲的注意,父亲轻轻推门进入,发现儿子用黑色塑料袋罩住了摄像头,正在台灯底下聚精会神地看一本陌生的杂志。人赃俱获,仲翔供认不讳。父亲从手机APP上习得了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他问明了杂志的来源,并未责罚儿子。仲翔唯一的乐趣被剥夺,有些郁闷,但为配合父亲,只好老老实实上交了杂志。
儿子偷偷摸摸看成人纯文学杂志的行为,被父亲理解为早熟,他连声道:“现在的孩子什么都看呀。”如今的人只对手机感兴趣,猛然间屋里多出一本杂志,我倒成了稀罕物。他父亲匆匆翻看了几页,连声抱怨字太小,眼睛不舒服,扔下我,端起手机津津有味地看字体更小的新闻。他兴致勃勃地刷着抖音,一边看一边嘻嘻地笑。我躺在白色茶几上,他不时爆发的笑声萦绕着我,让我有了飘飘欲仙之感。
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有瓢泼之势。门“咚”的一声被推开了,女主人放下举在头顶的蓝皮包,一边脱着红色高跟鞋,一边对丈夫说:“快拿个东西来垫一下,这雨太大,刚才踩了一脚泥,鞋底好脏。”
“好。”男人低头看见了我,顺手拎起。
女人瞧见了,问道:“什么东西?”
“一本杂志,叫《桑叶》,翔翔不知从哪里捡回来的。”
男人将我的彩色硬壳封面和封底的两页铜版纸猛地撕下,垫在女人脱下的两只红色高跟鞋下面。我承受着身体上的伤痛和灵魂上的羞辱。我的身体凝聚着作者、文字编辑、美术编辑、主编、印刷厂工人等人共同的努力,你们怎能如此粗暴无礼地对待我,对待众人的心血?
“真是倒霉,今天打麻将又输了几百块,手气不好,争取下次再赢回来。”
“叫你少去,每次都是去给人送钱……”
“不去打牌,我在家能干什么?怕影响儿子,电视不能看,手机不敢开大声,跟你又没什么话讲,简直要把人憋死……”
女人的樱桃小嘴吧嗒吧嗒地说着,怼得丈夫无话可说。
五 卧室
女人随手把遍体鳞伤的我拎起,垫在卧室台灯下面,方便她夜晚坐在床上看手机——她嫌台灯个儿不高。卧室里的事情很单纯,这两口子除了每月在床上过一次夫妻生活外,就是各自捧着手机躺在床上不停地一刷再刷。
站在我身上的是一个银色的LED台灯,样式简约现代,流露出淡淡的北欧风情。每当男人和女人不在卧室时,台灯总会打趣我:“不好意思,老兄,估计我要压你一辈子啦!”
“没事,正好我一个人太孤单。这不算什么,之前在印刷厂,好多兄弟姐妹压在我身上,比你可重多了。”
男人再也没有想起我,女人也只当我是一个增高垫。卧室里除了呼噜声、磨牙声、起夜声,就是手机的天下。
台灯和我待久了,混熟了,了解到我的过往,有时会嘲笑我:“你说你,贵为纯文学,可根本没人关注。不像我,点亮黑夜,对主人还有点用,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既无用又有用,文学本来就是无用的;我有用,是对懂我的人有用。”
“什么有呀无呀,不知所云,听得我一头雾水。”
“懒得跟你讲,你又不懂。”
“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应该是精神食粮吧,就像主人经常看的手机里的内容,也是精神食粮。只不过手机能满足不同人的多样需求,针对性强。”
“对,用一个更确切的词来说,手机能够‘精准投喂’。”
“纯文学杂志属于小众文化的范畴,看的人本就少。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目标读者定位不一样,手机和我们根本没有可比性。”
“那你们某一天会消失吗?”
“什么意思?”
“就像我们灯泡家族,之前的钨丝灯慢慢被淘汰了,大家现在都用LED灯,节能又明亮。”
“不会,我铁杆粉丝多着呢,严肃文学总有人看。”
对于严肃文学的未来,我很乐观。我的乐观来自杂志社投稿邮箱里那些铺天盖地的稿件,来自读者拿起杂志时目不转睛的状态,来自我身体里那些用动人的故事、浓郁的诗意、严谨的思维编写出的文字神话。现在看的人少,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那是文字在等待有眼光的读者,也许十几年后冷门的作品会成为未来时代的新的经典。
我不想和台灯长篇大论,只是简短地回答了事。这世间绝大多数人都是实用主义者,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是实用性,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一文不值。但我清楚,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懂的人自然懂,知己又不在多。
我和台灯之间有了嫌隙,我们的对话越来越少。他耻笑我毫无价值,我对他的轻蔑不屑一顾;他惊讶我的孤高自许,我可怜他的浅薄无知。两个彼此排斥的身体整日整夜紧紧依偎着,我痛苦,台灯也痛苦。人类可以拳脚相向,可我们俩动也不能动,无法排解情绪,陷入漫长的冷暴力中。
时间一长,负面效应显现:台灯时明时暗,有时干脆自动熄灭。我知道我的存在对他是一种折磨,但我没腿没脚,我又不能走。
六 分离
即使台灯已丧失功用,女主人也没有更换新台灯的打算。这些男人女人,只要手机屏幕能亮,他们在黑暗中也能看得废寝忘食。
与不喜欢的物件长期依偎极为痛苦,为了麻木自己,我渐渐进入昏睡状态。台灯也是如此。长眠只是自欺欺人,我们无法摆脱肌肤紧贴的别扭与刺痛。我俩互相讨厌,却宿命般不能分离。我的纸张开始变黄发黑,台灯更是彻底无法点亮。无法诉说的苦闷笼罩着我俩,这苦闷化为隐形的颗粒飘浮在空气中,在卧室里四处流窜。它们从鼻孔、口腔、眼角、肚脐潜入夫妻俩的身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人。渐渐地,丈夫刷抖音时不再兴奋,妻子看手机也提不起精神。更为糟糕的事还在后面,卧室里渐渐没有了激情的缠绵,只剩下光阴单调机械地流转。男人的事业遇到瓶颈,恰好遇到一个外派南方工作的机会,他喜不自胜地收拾行李逃离了卧室。妻子埋怨他,说儿子马上要中考,丈夫未尽父亲的责任,可当丈夫真的离开了卧室,我瞧见她长舒了一口气,空气里苦闷的颗粒消失大半。原来,他们之间嫌隙已深,隔阂已久。
女人更换了全新的床单、枕套、被褥,扎起头巾,拿起扫帚,打扫卧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她的眼睛终于盯上了台灯,拎起台灯长长的脖颈,将其抛进垃圾桶。台灯既欢喜又忧愁,被移走时,发出罕见的炸响声,吓了女主人一跳。而对于我,女主人仿佛发现新大陆般将我拾起,坐在床沿饶有兴致地一页一页地翻看,沉迷于麻将桌的她居然看完了一篇短篇小说《蓝毛衣》。小说讲的是一个关于离婚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熬不过七年之痒,婚姻宣告结束,男人搬离房间,拖着行李箱出门,身上依然穿着恋爱时女人送他的蓝毛衣,他慢慢消失在女人的视野中,女人的眼角挂着泪珠。五年之后,男人再婚,女人仍孤单一人生活。虽然故事平淡无奇,但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奇特的诗意。
“这台灯是结婚时他买的,这么多年,也该坏了……”
我很意外,女人把卧室里能换的物件全换了,连那台不经常看的32寸彩色电视机也换成了全新的联网智能电视机,可唯独,没有将我抛弃。她从网上买了一个可以夹在床头折叠伸缩的简易LED灯,每晚在橘色的灯光下,翻看我。那篇《蓝毛衣》,她至少看了五六遍,一个字也不愿意放过。我身体里的一首诗《听风》,她也特别喜欢,作者名叫闻磊,有时她甚至会吟哦起来:
听风
你从村上小说的封面悄悄滑落
自作主张凑成两个字
可我看不见你
也听不见你
除非
你勃然大怒的时候
夫妻俩很少联系,微信语音从一个月一次变为三个月一次。渐渐地,男主人的形貌、气味、声音在卧室里完全消失了,如同清晨飘逝的淡淡雾气。女人下班后照样去搓麻将,与以往不同的是,她睡觉前会翻翻我,仿佛在享受午夜的夜宵。
七 疯子
这些天的凌晨一两点钟,女主人都会被小区里大声歌唱的声音惊醒。那是一位老妇人的声音,歌声凄楚怪异,时不时伴有手舞足蹈的欢乐笑声。女主人向左邻右舍打听,得知这老妇人的独子是个投递员,路上遭遇车祸,不幸离世,老妇人受了打击,失神发疯。
这老妇人一闹必持续一两个小时。女主人睡不着,穿衣起床在家中走来走去,去侧卧,发现儿子在打鼾。“还是年轻人能睡。”女主人自言自语。她回到卧室,从枕头下将我拿出,按开台灯,轻轻说道:“这封面和封底不该撕的,总觉得缺点什么……”
她起身,拉開衣柜门,从一床被褥下取出一叠牛皮纸,然后去厨房拿来剪刀,比对着我的身形,一点一点地将牛皮纸裁剪好,又找出胶水,将两张厚厚的牛皮纸牢牢粘在我的身体上。粘好后,她从皮包里取出一支黑笔,在封面上写下两个大字:桑叶。
以为没有素雅的图案组合与精巧的字体设计,牛皮纸会显得笨重朴拙,但女主人一落笔,我刹那间有了精气神和尊严感,分散飘浮的精神粒子如遇吸铁石般,立马聚拢在“桑叶”二字下。我仿佛重获新生,身体轻盈,元气满满。
周日上午,晴空万里,仲翔没有去上补习班,在家睡懒觉。女主人难得空闲,揣着我下楼,在小区里闲逛。她走了一圈后,坐在小区路边的一条长木椅上,开始翻看我。小区里行人来来往往,女主人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心无旁骛。她正看得起劲,不知从哪里冒出一双手,猛地将我抢了过去。女主人惊诧地抬头,只见一位老妇人,挺着一张苍老的脸,头发近乎全白,眼眶深陷。
老妇人嘴里喊着:“就是它,就是它!《桑叶》,《桑叶》,找到了,找到了……”她手舞足蹈,一边舞着一边喊叫。
女主人慢慢靠近老妇人,试图从她手中偷偷抢回我。可老妇人警惕性极高,只要女主人稍微挨她近一点,立马退后几步。来来回回试了几次,女主人都够不到我。老妇人把我卷起,夹在腋下,慢慢往后退,趁女主人手足无措之际,转身刷门禁卡进了楼,按下电梯按键。女主人的门禁卡刷不了这栋楼,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把我掳走。
电梯停在五楼,出电梯时,一不留神,我从她身上滑落下来,落在电梯间里。我如同路边无人在意的残叶,孤零零躺在电梯的角落里,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反反复复,少有停歇。
女主人没有放弃,她瞅准时机跟随此单元的其他业主进了楼。她一踏进电梯,惊喜地发现我躺在角落里,忙不迭地猫腰将我拾起,紧紧搂在怀里,仿佛我是她意外失散回归的孩子。
老妇人的歌声在几周后戛然而止,小区的深夜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听人说,她死了。
八 闻磊
我叫闻磊,今年四十岁,在一家公司做行政。办公室的那些杂事,对我来说挺没意思的。我这人没什么爱好,业余时间既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社交。我只有一个爱好:写诗。这个爱好说出来,大多数人可能不会相信,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鼓捣这玩意儿?可我就是喜欢。也许,这是从小爷爷爱在我面前念唐诗三百首和新月派诗歌的缘故。爷爷出身不好,我二叔、大姑英年早逝,奶奶五十岁离世,爷爷一个人历经风风雨雨,一生坎坷,尝尽苦辣酸咸。爷爷特别喜欢古诗词,空闲时会翻开一本唐诗诗集,拿出稿纸,一面读诗,一面抄诗,兴致盎然。可惜那些稿纸早已丢失。记忆中的他身板高大,精神矍铄,平生最喜欢杜甫的一句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我二十五岁结了婚,老婆是公司会计。她不喜欢诗歌,只喜欢在网上追韩剧、美剧,翻翻村上春树的小说。对于我爱读诗这件事,她很疑惑,但从不反对;但对于我从六年前开始写诗、修改、投稿的行为,她明确表示不理解。老婆经常在枕边跟我唠叨:“现在早就不是诗歌的年代了,我看你写得那么辛苦,写了那么多,投稿这么多年,一首也没发出来,何苦?再说,即使发表了,也没多少钱,有人会看吗?”为这事,有一次我跟她发了很大的脾气。
痴痴地投了六年稿子,也许滴水真能穿石,我终于发表了一首小诗《听风》。说起来,这诗的灵感还是拜媳妇所赐。她有段时间老抱着村上的小说《且听风吟》看,鬼使神差,我脑子里蹦出了几句诗。发表我作品的刊物毫无名气,名叫《桑叶》,诗歌发表在第七期上。为了尽快看到自己的作品,我订了半年的《桑叶》。报箱多年不用,锁孔锈蚀,很难打开。我打电话给物业,物业的小伙儿挺负责任,耐心地帮我开锁。他找来钳子、润滑油等工具,居然把这锁修好了。
盼星星盼月亮,七月份都快过完了,704报箱依旧空空。等待的日子是煎熬的。我怀疑投递员的工作出了纰漏,给邮局打了几次投诉电话。他们承认自己的工作出了纰漏,说会补偿我一本一模一样的杂志;还说为严肃纪律,他们连投递员都换了新人。订阅的刊物指望不上了,幸亏还有样刊。七月底的一天,两本样刊到了,我兴冲冲地去小区快递驿站取了件,小鸟一般飞回家。那晚,我买了六小瓶北京二锅头,叫媳妇炒了几个好菜。盯着隽秀的铅印楷体诗句,我想哭却哭不出来,只能大口喝酒,大碗吃肉,把自己灌得烂醉。
这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表作品。又写了一年多,我彻底放弃了写作。儿子的学习要盯,每月的房贷要还,母亲的医药费要凑等等,烦心事一大堆。《听风》化为一片花瓣,沾着露水,飘着清香,在我记忆深处闪着幽幽的光。
九 《桑叶》
仲翔这小子下午鬼鬼祟祟的,趁女主人出门买菜的空当钻进卧室,不知在找什么东西。他瞥见了枕头下露出一角的我,把我轻轻抽了出来,急匆匆地带到他的房间。书桌上有一张摊开的试卷,其他部分已作答,最后一题空着,上面写着:附加题(不计分数),请写一首小诗,非古体诗,内容不限,字数百字以内。
臭小子抓耳挠腮,翻到《听风》那一页,略思忖,写下:
风
我看不见你
也听不见你
除非
你勃然大怒时
“又不发表,抄一下交作业,有什么。”他自言自语道。
他还挺机灵,抄诗不全抄,删减的功夫也还不错,言简义赅,使得新诗别有一番韵味。把诗写完后,他赶紧抱着我,将我送回他母亲枕头下,小心翼翼地抚平母亲床单上的褶皱,轻轻关上卧室的门,蹑手蹑脚地离开了作案现场。
之后发生的事出乎意料。语文老师觉得仲翔的这首诗不错,推荐给了一家全国性的中学生作文报,报纸居然把此诗发表了。巧的是,这首诗的原作者闻磊是一位中学生的家长,他偏偏在报纸的微信公众号上看见了仲翔掐头去尾抄袭的诗歌。闻磊给报社主编写信,附上原诗的复印件,对这种公然的抄袭行为进行了严厉抨击,说教育首先是立德做人,小小年纪就如此偷诗,长大了岂不是要偷金?这是对原作者知识产权的粗暴剽窃。如果报社不道歉,他还要给教育部、文化部写信申诉云云。报社主编收到信后,罕见地在报纸上登载了公开道歉信。难堪之余,主编怒气难消,打电话给推荐此诗的语文老师,怒斥老师把关不严,学生道德败坏、无耻下作,让报社成了替罪羊,砸了报社的金字招牌。语文老师羞愧难当,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批仲翔,骂他是小偷窃贼,行为令人不齿,说他败坏了学校的名声,面临记大过的处分。这诗又不是仲翔寄出去的,仲翔有苦说不出。老师请来仲翔的母亲,给她看原诗和改后发表的诗歌,晓以利害,敦促她切实履行一位母亲应尽的责任。
那段日子,屋子里的气氛阴郁沉闷。女主人教训了儿子几句,不再开口。她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如果不是自己经常看这首诗,念这首诗,儿子也不会受自己影响,去抄这首诗。内向的仲翔每日情绪低落,偶尔会趁母亲不在时,潜入她的卧室,对着我反复念叨他因此事在学校遭遇的歧视和欺辱。“我是无辜的,又不是我投的。”他反复说着这句话。但在母亲面前,他绝口不提此事。父亲母亲早已离婚,他已几年不见父亲,满腹心事无人诉说。
他常常失眠,成绩开始下滑,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恍恍惚惚,时而做出怪诞之举。初夏周四的晚自习上,同学们正埋首写作业,他突然起身,迈向窗户,翻窗从六楼跳下,行动果决。教室里的同学吓坏了,六神无主,忙喊来老师,叫来救护车。但是,仲翔没有被救回来。
儿子去世后,女主人昏厥过几次。学校专门派人过来安抚女主人;她同城的妹妹专门请假过来照顾她;仲翔远在外地的父亲只在儿子火化前匆匆赶回来露了个脸,就飞走了,听说他有了新家庭。
半年之后,小区里的居民又开始睡不好觉了。每日深夜,会从一扇窗户里传出大声朗誦诗歌的声音,吵得邻居睡不着。那是女主人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听风》,声音时而激情洋溢,时而悲戚哀伤,时而欢快喜悦,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朗读的时间长了,声音渐小,随风飘散。我的神经变得愈发敏感而脆弱,她每一次的朗读都让我心惊肉跳,莫名紧张。我孱弱的身体被她纤细的手指抓得生疼,她的指关节剧烈地颤动,似乎要捏碎我的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