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物业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
2023-10-04兰瑞瑞
兰瑞瑞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温州 325000)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2022》,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总规模已经达到45.5万亿元,由此看出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物业管理行业已经开始进入数字化转型的新赛道,国家陆续推出了多项政策,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这些政策措施为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传统的物业管理方式面临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解决方案,一些领先物业服务企业已经开始向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延伸其服务业务,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住宅类物业服务,这意味着整个行业正在全面转型升级。这种转型要求物业管理行业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需要大量具备数字素养的物业服务行业人才来应对挑战。因此,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产教融合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项目培训机会,使其全面掌握数字化和智能化物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该模式(2023—2025 年)》从国家层面提出高职院校要产教深度融合,尤其要培养作为重点行业的服务支撑产业的技能技术人才。因此,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物业管理行业在面对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时,建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和时代要求的新专业结构和新的人才发展体系势在必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积极顺应行业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技能的复合型数字创新人才。
2 数字经济下物业管理人才新特征
数字经济下物业管理呈现出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物业管理带来了大量数据,而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这些数据得以挖掘和利用。通过AI算法,物业管理可以实现更准确的数据预测和分析,如设备故障预测、资源管理优化、居住者需求预测等。这些数据驱动的决策帮助物业管理员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并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物业管理可以实现设施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例如,智能安防摄像头、智能电表、智能门禁系统等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云平台进行分析和管理,这些设备和技术提高了设施运行的效率,并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往普遍认为物业管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进入门槛低,从而导致物业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但随着各类数字技术在行业中的普及应用,物业管理正在不断提高效率和优化服务,一些物业服务项目甚至可以发展为无人化服务,如自助缴费系统、智能快递柜、机器人清洁等技术已在物业管理中得到应用。此外,移动应用和云计算技术使物业管理变得更加灵活便捷,居民可通过手机App进行在线查询信息、服务请求、支付费用等。
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和其他行业一样,物业管理也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数字变革,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具备满足行业新发展需求的特征。第一,物业管理人才要有数字化素养。比如熟练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为智能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第二,要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物业管理中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业主隐私保护变得至关重要,产教融合需注重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数据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妥善管理和保护敏感信息;第三,多领域知识。物业管理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会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例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物业管理人才需具备跨领域的知识,能够与其他行业和部门合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第四,社交和沟通能力。物业需要与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员打交道,社交和沟通能力对于物业管理人才来说一直都非常重要,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这就对其提出了新挑战,要求其能够更有效与居民、业主、企业合作伙伴及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总体而言,数字经济时代物业管理人才应具备数字化素养、数据决策能力、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交能力。
3 物业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
3.1 高素质物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物业管理行业对于提升人们居住品质和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尤其是新冠疫情打破了常态界限,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加意识到城市空间、规划、人类住区、住房方面的重要性。
然而,一方面,由于社会对物业行业认知的局限性,将其视为仅限于“保修、保安、保洁、保绿”的低端行业,使得学生报考物业管理专业的意愿并不高;另一方面,全国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有限,导致高素质物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日益突出。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每年物业管理专业仅录取学生几十名,虽然毕业生就业率近百分之百,但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毕业生主要被校企合作单位吸纳,无法满足其他非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导致物业管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面临困难,很难找到合适的高素质人才,为解决这一问题,物业管理企业不得不降低招聘门槛,然而这进一步导致了从业人员素质的下降。低素质的物业从业人员将直接影响物业管理的品质,使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满意度降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行业对具备数字素养的高素质物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3.2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在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与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单位是常见做法。然而,目前的问题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导致前期离职率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企业只为学生提供传统岗位的实习机会,如管家、前台等,而没有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岗位的实践锻炼机会,这使得学生难以全面了解智慧小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更具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工作环境,从而限制了他们对现代物业管理数字化认知的发展。
长期以来,“学生留不住”一直是学校和企业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校企双方一直在积极探索并寻求解决方案。在物业管理行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提升的趋势下,物业管理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服务,这使得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将能更好地与行业需求契合, 有助于提升物业行业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吸引力。
3.3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尽管高职院校对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视,但实践教学条件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其中,缺乏先进设备和技术平台是主要问题,一是由于资金限制,购买和维护先进设备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而有些高职院校预算可能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二是技术更新速度快,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新兴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学校难以及时更新实践教学设备,导致存在技术滞后的问题。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参与真实物业管理场景模拟和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会影响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适应能力。
3.4 校企合作课程资源较为缺乏
物业行业中的法规政策、技术手段等不断发展和更新使得教材编写和更新滞后,尤其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能无法及时满足行业需求。其中,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匮乏,导致学生在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全面掌握存在障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虽然已根据物业管理行业需求和形势发展要求进行了课程调整,但校企合作课程资源仍相对不足,真实案例操作性有限。因此,需要在实践项目中提升教育教学的现场感和沉浸感,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5 校外专家竞赛指导参与度不足
在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方面,产教融合的企业专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他们对于最新技术和趋势的了解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指导和支持,其真实项目实践经验对于比赛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际上校企合作企业指导老师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缺乏校外专家参与的问题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校企合作企业指导老师面临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导致他们无法全面参与学生竞赛项目的指导工作;其次,一些校外企业对于参与学生竞赛项目的意义和益处缺乏足够的认知,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参与意愿。此外,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存在学校与校外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畅的情况,导致校外专家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机会受限。
4 产教融合背景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探索
4.1 共建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链
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今天,物业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深入发展是高职院校面对物业行业转型升级,培养所需人才的必然趋势,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物业管理专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4.1.1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企业人才培养参与度是关键。物业管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例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建立产学研联盟。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与国内知名的上市物业企业(万科物业、德信盛全物业、南都物业)签订了物业“订单班”,并与省内十几家物业管理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向合作企业输出满足其需求的高素质物业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订单班奖学金等,以解决“人才留不住”的问题,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的长期合作,这种深度合作方式使企业能够更积极、更持续地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此外,针对校外专家竞赛指导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可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向校企合作企业解释学生竞赛项目对其业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4.1.2 建设校企合作课程资源
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基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一定要重视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满足行业需求。
首先,课堂教育应引入最新的技术,确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
其次,要进行系统思考,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培养学生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进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操作更加协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物业承接查验与验房》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就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结合了项目实地操作流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望闻问切”墙体查验方法实施教学,通过学生组队方式进行现场查验、视频拍摄、PPT制作等具体任务,让学生现场进行房屋结构本体查验,在校内拍摄遇到墙体问题的视频,并针对视频中墙体存在的问题查阅资料提出修改意见,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可以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享先进设备和技术平台,物业管理企业一般会自主地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智慧物业、智慧社区等软件,通过与行业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让学生提前了解物业管理中如何处理业主投诉、维修等业务的App软件,以便提供更加真实的物业管理实践环境。
4.1.3 定制化人才培养计划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定制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进行沟通并深入了解,包括行业特点、技术要求、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等方面,通过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通过与企业合作,定制化人才培养计划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贴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与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参观企业、行业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修订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近几年,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都会结合行业、企业需求进行调整,逐步取消了《物业档案管理》《物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调整了《物业公关与礼仪》等课程,增设了《项目经理管理与实务》《建筑CAD》《智慧社区管理》等更适应行业发展的课程。
同时,人才的培养计划不仅限于前期的课程授课,还包括评价系统的建立,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需要提高合作企业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应局限于实践教学环节,还应拓宽到学生端的职业技能竞赛、企业端的课题研究、教师端的项目培训等领域,建立一个完整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4.2 齐心共创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充分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是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方面,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多岗位的实践锻炼机会,让他们接触到智慧小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数字化工作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提高他们对于物业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在实际教学方面,任课老师会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分别带领专业学生去真实物业项目基地进行实训,将课堂搬到项目一线,并由校企合作单位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让学生实地感受物业项目,了解物业管理的工作内容,校外实训内容主要包括物业消防系统、物业承接查验、智能楼宇、案场服务等;最后,通过空中课堂、企业名师进课堂等形式,邀请物业管理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高级工程师等企业名师走进校内课堂,由他们为学生讲授最新的企业一线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会邀请企业专家对新生进行始业教育,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4.3 建设“交叉学科”特色建设专业
一方面,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已经成为智能化物业管理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已经向社区管理、城市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领域延伸,因此,为了促进物业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并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特色建设。在充分调研和征求行业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与计算机、智慧健康养老、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进行交叉学科建设,比如有些课程是否可以融合教学。通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地方特色建设专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交叉型知识背景且了解真实产业场景的人才,满足行业的转型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有效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创新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4.4 定位项目经理,提升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在本省院校中,尚没有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此外,正如前文所述,社会对物业行业的认知普遍定位在基层低端,这种认知偏差对于专业招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社会对物业行业的认知评价。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其物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项目经理,注重提升中高层物业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在该专业成立20周年之际,新增了“项目经理”方向,并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专门培养房地产领域项目经理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由职业初始岗位(如管理员、管家、房地产案场专员等)向职业发展岗位(如物业项目经理、智慧园区经理、案场经理等)发展,通过这一定位调整,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得到提升,更符合行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事实上,早在方向新增之前,本专业就已经按照项目经理的定位进行培养,历届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毕业生基本都在几年内成长为企业的管理层。
4.5 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物业管理专业教师主要来自高水平研究型高校,虽然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为此,需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基础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物业管理教师。首先,建立企业教师培训基地是一项有效的产教融合措施。该基地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环境条件和管理体系的优势,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比如在寒暑假期间,可以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熟悉物业管理现场环境,了解人才培养需求和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其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行业顾问,共享实践工作经验,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和进修计划,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不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行业研究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洞察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物业管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对于教师的需求,促进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5 结语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需求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和要求。这种需求不仅仅关注理论知识,更强调数字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适应这一新形势,高职院校应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与行业紧密对接,紧跟行业发展动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式,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从而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