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国粹:一直熠熠生辉的蓝
2023-10-03海云
海云
景泰蓝,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制作技术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一、历史渊源
民间传说,元代初年,皇宫失火,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出现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献给皇上,说是上天所赐。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杀头,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参透这上天所赐的工艺。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其托梦,云:“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参透此梦,原来皇宫大火,金銮殿中的宝石金银烧熔在一起形成此瓶。
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来的,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常人没有资格拥有“奇宝烧”,所以这种艺术成为宫廷艺术。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由于产品又以孔雀蓝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称为景泰蓝。
二、发展过程
大体上说,明代的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居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此时景泰蓝作为陈设品多,不注重实用功能。
三、藝术地位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其余人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 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鉴赏、收藏、送礼的最佳艺术品珍品。
四、艺术特色
景泰蓝工艺不仅运用了青铜工艺,而且吸收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因而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
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它集历史、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五、制作步骤
(一)设计纸稿
首先由设计师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转成拷贝纸稿以备下一道工序应用。
(二)胎型制作
将紫铜片按照图纸要求剪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 然后将其各部位衔接上好焊药,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
(三)掐丝过程
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及黏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银焊药粉,经900℃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四)点蓝过程
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方可进入点蓝工序。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锤制成的小铲形工具,一铲铲地将珐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
(五)烧蓝过程
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的高炉中用一些矿物石头粉作燃料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六)磨光过程
磨光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凡不平之处都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七)镀金过程
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然后通上电流,几分钟后黄金液便牢牢附着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了。再经水洗冲净,进行干燥处理后,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镀好金的景泰蓝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硬木底托,更显出景泰蓝雍容华贵、端庄秀美的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