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及其启示

2023-10-03杨笑红浙江警察学院国际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24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价值

杨笑红 (浙江警察学院国际学院)

价值观是非常重要一个问题,因为价值观的定向体现了整个民族和全社会的精神取向。因此,如何结合本土文化进行价值观教育也是各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焦点。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以价值观为内容,旨在帮助、引导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正面价值认知水平、确立正确价值评价标准、做出正确价值选择的教育实践活动。[1]自古以来,价值观教育对于人类思想文化的传递、意识形态的宣扬和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价值引领与养成对于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至关重要。 2022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时代课题。

一、 国外价值观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对国外理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借鉴其可资利用理论,来完善自身教育。国外有关价值观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体系:

跨文化交际价值观理论:以德国学者霍夫斯特德为代表的文化研究者们认为,价值观是“建构文化障碍的要素之一”,作为文化的核心问题,价值观已成为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学术热点问题,并由此产生了跨文化交际价值观理论体系,强调价值观在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育学价值观理论:道德符号理论代表威尔逊认为,价值观是道德体系中的必要构件,从理论层面上,价值观与道德应紧密结合,他提出,把学校社会法作为教育的重要方法,学校教育要效仿家庭模式进行。

人类学价值观理论:法国学者杜蒙特在论述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中所产生的影响时,从人类学的维度提出,文化构成中的信念、思维等诸多要素的主次顺序是由价值观来决定的,并由此形成了文化构成的组成阶梯。

澄清学派价值观理论:这一学派理论最早于20 世纪出现,价值澄清理论由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个学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经历的改变,价值观也随之而改变,价值澄清过程的目标即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变化。价值澄清不强加价值观给学生,而是提供学生以树立自身价值观的方法。正如其代表人物西蒙在《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所指出的,“如何获得概念”比“获得怎样的概念”更重要,“我们的重点在于评价,而不仅仅是分享价值观”。

社会公正群体培育理论:代表人物是柯尔伯格,他认为只有重视公正群体的培育,营造道德气氛,注重惯例的传统角色与伙伴群体中的角色,将伙伴压力作为教育资源,才能构建正确的价值观。榜样示范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指出,学习者通过对榜样的观察习得大部分人类行动,包括行动和言语的示范、象征性示范、抽象的和参照的示范、参与性示范、创造性示范、抑制或延迟的示范。

二、国外高校的价值观教育

国外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包括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三个部分,内容包含自由、民主、平等、法制、个人主义等核心价值维度。但是,关于如何进行高校价值观教育,国外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派学者认为,在高校中,价值观教育应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摆脱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应该将任何既定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理性地对待价值观念,让学生具有价值批判能力;而另一派则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即传播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与期望的人。从总体上看,国外高校的价值观培养还是以培养价值理性为主导,这是由国外复杂的社会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所决定的。美国学者马斯登认为,只有培养人们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高尚习惯,才能使其发展个人道德与价值观。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时,主流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在相应的课程中运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批判能力,他们并不为学生设定固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评判标准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导师引导

导师制是国外高校普遍采用的做法,一位导师一般负责十个左右的学生,其职责是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导师即学校意志与社会意志传达给学生的桥梁和媒介。导师制的设立符合国外高校价值教育的理念,即培养学生的价值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为主,以价值理性为主导,而非简单地灌输主流价值观。由于职责的重要性,出任学生导师的一般是德育专员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导师对学生的帮助范围很广,但自始至终都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从学生入学教育、课程的选择开始,导师全程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包括就业指导和人生规划。通过更多地一对一的互动指导,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和理性批判态度。

(二)课程设置

在国外的大学里,价值观并非直接传达给学生,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各方面以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国外的大学没有直接的课程教授爱国,价值观的教育不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通过人文社科等广泛的学科知识来传达,使价值观能够潜在地渗入于各类课程的教学。课程的设计将价值观充实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不论主要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均能贯穿价值观教育。如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人文社科系列学科中,每学科都有近20 门课程。国外的高等教育通过这些同时课程,让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具备了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能力,能够自觉形成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价值尺度。

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管理学科强调突出社会公正和公平;法学专业则设置法学与伦理学,强调法律和道德的灌输与启发,注重道德冲突;实验学科则更多强调科学道德和科研规范;对于商学院的学生,学校则更多强调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教育。

(三)校园管理

国外高校非常注重校园管理,自七十年代开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服务育人理念,注重为学生建立一个宏观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从校园文化的每个细节中体验到学校的价值导向。以学生为本设计学习与生活场所,处处体现为学生服务的特色,例如:公共大厅中都会安放桌椅、茶几、沙发等,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环境;学生宿舍中设有专门的健身房和机房,24 小时提供热水,冷暖气和电力以及随处可见的饮水机、卫生间等。国外高校的学生活动中心,顾名思义,是学生在课余时间饮食购物的休闲场所。在学校任何地方都有专门为残疾学生所设计的专用道路。服务于学生的这一概念渗透于校园管理的每一处,细节上透着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如人手一本的学生手册上详细地绘出了校园示意图,标明了学校各职能部门等,还有校历、课程表等。这样一个细心服务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养成服务他人、关心帮助他人意识的过程。这同样符合国外价值观教育注重社会实践,通过服务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等形式将教育内容内隐化等教育原则。

(四)心理咨询

国外高校中设置有为学生提供各类咨询服务的专门机构,服务内容包括学业规划、职业方向、经济信息和心理咨询等。其中,心理咨询方面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烦扰、缓解心理压力、进行思想引导等。心理咨询直接涉及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因此是价值观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对普及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所设立的“咨询和心理服务”机构,通过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多种服务,促进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从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受益,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该机构在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咨询之外,还定期举办一些教育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其中,“成功的社区生活” 这一项目旨在教育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情绪管理,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该机构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五)节日庆典教育

国外有许多全国性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感恩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内容即为感恩,对上帝表示感恩,对曾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这种关于感恩的传统的教育就是对于青少年道德的教育;以及“纪念日”这一重要的联邦节日,民众在这一天缅怀为国牺牲的人,这同样是一个对青少年有着重要教育意义的节日。在每个特殊的日子里,高校中也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和庆祝活动。如音乐会,舞台剧,知识竞赛等,借此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教育,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进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将价值观传达给学生。

(六)校园文化渗透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自我体验,并将其融入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和体验之中。校庆活动在高校中必不可少,邀请知名校友,讲解学校历史等活动都是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的体现。高校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不仅从资金上、师资辅导上大加扶持,而且还增加学业学分认定给予奖励,激励大学生踊跃加入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例如康奈尔大学通过600 多个各具特色学生俱乐部的社团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培养道德情操,树立优良的学生道德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大学生可以按照学校的规定,自发申请成立学术研讨、文化融合、活动展现、宗教交流等各类社团。通过社团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活动,既可以有效补充课堂内容,也可彰显学校育人宗旨——提升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社交水平,塑造新时代大学生自立自强自信的品格和勇敢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除此之外,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实践的相关制度。支持大学生从方方面面参与社会服务,如募集公益资金、宣传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提供社区服务、从事慈善工作等。这些有益的社会服务经历,促使学生不断地强化道德原则内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从而进一步充实完善课堂教学。

三、国外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不同国家所倡导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也各有不同,但对于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及教育方式,国外高校还是有许多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和给我们启示的地方,具体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强化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

在思想教育方面,我国很多高校一直很重视价值引导,但往往使学生觉得受到外部的强制,引发其不满甚至是反感的情绪。因此可以借鉴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思路,强化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激发其自身的道德意识,从而引发其对价值观的思考,并增强其对此的判断能力。

(二)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任何价值观教育都不能脱离本国的政治文化特点,与国外的价值观体系不同,“我们的价值观”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合理内核,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凸显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才能抵制价值观的演变,展现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三)融合传统价值与时代精神

任何价值观的形成与变迁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场域,而社会场域中重要的影响因子就是传统价值观。价值观凝练既不能摒弃传统,也不能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要萃取传统价值的精华,融入新时代精神价值,使得传统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彰显时代价值,重获新生。

(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虽然我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教育内容相对单一,教育视野也比较狭窄。我们需要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方法,避免空洞说教,加强价值观的课外实践教学,适当拓宽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诸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文化价值观教育等。

(五)注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开设“思政课”,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性”地将价值观内容传递给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不仅强调课堂上直接的显性教育,更要注重课堂外间接的隐性教育,强调积极价值环境的营造,从而影响个体在其中的体验和感知,帮助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价值观教育内容内隐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六)既要立足当前现实又要着眼长远发展

价值观的凝练不能追求“别出心裁”或者无中生有的求新立异,高校价值观不是需要重新编创一套横空出世的表述,而是应该从党和国家长期坚持、广泛宣传、已经形成一定积淀的思想理念和具体做法中提炼。价值观不仅要有现实依归,也要有价值理想。

(七)采取形式多样的价值观教育方式

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价值观教育更多地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和形式多样的日常活动来承载,从而使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开展各种联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价值观教育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综上,价值观凝练不能单单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定义上,重要的是如何更 “接地气”,贴近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并融入其中,逐渐成为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观教育应该作为根本性内容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切实深化高校价值观教育,并在整个过程中充分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帮助大学生自觉接受价值观教育,确立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价值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