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问题研究*

2023-10-03温永强王志清袁媛

教书育人 2023年24期
关键词:客体矛盾精神

温永强 王志清 袁媛

(1.河北北方学院党政办公室;2.河北北方学院宣传部;3.河北北方学院组织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背景,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有效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矛盾,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事业发展进程至关重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和新规律,是“顺势而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抑或“辩证把握变与不变”,决定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正确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变化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时代,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始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即“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的内涵也随之产生新的变化,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首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做出的科学决断。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一前提,才能科学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变化。

其次,社会主要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牵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也会随之变化。正如张耀灿讲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回应”。[3]

再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化是多方面的,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即人们多元化的思想品德需求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人们这一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可以衍生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内容与方法、理论与实践、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等之间具体矛盾的新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规律。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前述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和其他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一样,也是阶段性的。它揭示的是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在精神领域的人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具体呈现和发展趋势

进入新时代,要想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必须积极关切和回应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妥善解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现实中的具体呈现和发展规律。

(一)主客体之间的供需矛盾产生新变化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由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品行差距构成的矛盾冲突已经发生转变,产生了新的供需矛盾。

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空前提升,对美好幸福生活愈发向往,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新时代的人们处于一种“对自身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水平状况的匮乏感而期待得到满足的特殊需求状态”,[5]需求内容越来越多样化,需求层次越来越立体化,需求结构越来越合理化。

相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应承担育人使命,助力德行成长,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满足受教育者日益高涨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难以充分发挥铸魂育人功能。我们不否认受教育者在某些时刻可以发挥主体性作用,但他们毕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承受者,“很难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德性成长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本能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心理”。[6]教育者却经常忽略这一现状,主观能动性发挥欠佳,不能准确捕捉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自然难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致使两者矛盾不断加大。

(二)内容不断丰富、方法不断创新成为常态

进入新时代,随着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特点”,[7]多种不良思潮蠢蠢欲动,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动摇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妄想篡夺我国意识形态“上甘岭”。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推陈出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新变化,对接受教育者开放多变的精神需求,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从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重点等方面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的时代内涵。例如,2022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8]要围绕伟大实践,挖掘伟大精神,拓展教学内容;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一切社会积极资源;要坚持日常思政教育与专题思政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进入新时代,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带有指令性的简单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鲜有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相适应,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一是客体主体性作用发挥明显,持续关注自我尊严维护和个人价值实现,与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这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客体为本,关注客体自我价值实现和内涵养成;二是愈加重视启发式教育,注重引导和启发客体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吸引客体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互联网+思政”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实现高度融合,彰显生机活力。例如慕课、微课堂、云课堂、VR 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冲破时空限制,有效提升受众覆盖面、体验感和获得感。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承担指导作用

理论对实践具有支撑和指导作用,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两者却存在脱节甚至“两张皮”问题,“陷入‘空洞’与‘盲目’的双重窠臼”。[9]

一是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一直致力于解决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问题。随着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的转变,“旧理论”虽然还有价值,但作为一种“显性的压迫力量”,已然偏离当前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实际,难以应对人们日趋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是大学生思政课教材作为大学生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不能像中小学生思政课教材那样只是普及基本知识的文本,而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吸引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提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而发挥理论对实践的解释指导作用,但现实恰恰相反。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晦涩问题凸显,部分理论语言晦涩难懂,逻辑复杂烦琐,内容庸俗,说教空洞,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深莫测的理论,晦涩难懂的语言,教科书式的表达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严重损害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思想认同和价值养成,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亟须“实现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10]

(四)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差距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改造个体的思想观念,帮助其树立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繁荣发展,即实现“部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转变。但实际效果与这一目标存在差距。

一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是市场经济,追求的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解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挑战的是“物的权威性”。两者间的矛盾冲突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阻碍,倘若矛盾化解不力,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引导人们超越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转向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养成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以课程的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学阶段,步入社会后很少以课程的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此外,教育手段包含的灌输特性与人们追求思想解放和自由的独特个性之间的矛盾、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与人们多元化的思想状况之间的矛盾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妥善化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类矛盾的方法路径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征程呼唤新作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秉轴持钧,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要辩证看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要妥善化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各类矛盾及问题,从创新教育理论、提升客体获得感、提升教育效果等方面积极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类矛盾之变。

(一)“因时而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的深刻内涵。例如,它坚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坚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凝聚力等等。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因时而变”,积极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把握时代主题、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研究,提升思政课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助力“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系统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现实意义”;[11]要立足新实践,解决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努力挖掘能够巧妙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供需矛盾的新理论,切实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思想认同和价值养成,努力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话语方式,吸收大众话语,创制亲近性文本,实现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12]

(二)“顺势而为”,通过提升客体获得感巧妙化解主客体之间的供需矛盾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已经由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行之间的差距构成的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和多元化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和物质需求一样,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旧的精神需求满足了,新的精神需求又会产生。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升客体的‘获得感’为价值标准”,[13]巧妙化解主客体之间的供需矛盾,以获得感高低来衡量人们精神需求满足程度。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势而为”,紧跟客体变化着的精神实际,巧妙化解主客体之间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主体要继续接受教育,重视自我养成,增强本领,锻炼才干,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捕捉客体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启发性教育,激发客体主体性,通过引导客体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客体参与度来提升客体获得感。此外要杜绝严重心理落差,帮助客体设定合理心理预期,使之与获得内容相匹配,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建形式新颖、层次多样、内涵丰富的供给载体,刺激客体感官反应,激发情感共鸣,提升获得体验。

(三)“秉轴持钧”,通过解决好精神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当前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差距,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14]社会上既存在“精神高原”,又存在“道德洼地”,人们的精神需求既有地域差异,又有个体差异,“先进”与“落后”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制约着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秉轴持钧”,重点解决好精神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如何引导人们超越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转向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发力,加强人文关怀,给予人们观念引导和思想开解,向人们讲清、讲深、讲透人生价值和意义,缓解压力和痛苦,抚平内心的浮躁和焦虑。其次,要像物质领域那样,“先富”带“后富”,持续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先进”带“后进”,重点关注“思想后进”一方的需求,落实“先进带后进,后进向前进”的工作机制。最后,要引导人们树立唯物辩证思想,谨记“得失不惟物质,成败端赖精神”的真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润心性,培养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需求。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要矛盾密不可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发生的新变化,这迫切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问题导向,关切和回应受教育者日益高涨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从供需两方面发力,重点解决好精神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的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铸魂育人功能,妥善化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各类矛盾及问题。

猜你喜欢

客体矛盾精神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