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命运,决定中国经济命运
2023-10-02陈勇鸣
陈勇鸣
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为此需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會议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就在会议前不久的7月1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全文共31条措施,归结起来就六个字:保经济、保就业。《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意见》提出6方面28条举措。这份含金量高的重磅文件,向全国1.18亿户个体工商户、5000万户民营企业派发了“定心丸”。
一、《意见》背景: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力量
民营企业兴,则中国经济行,民企命运,决定中国经济命运。民营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表明,截至2023年5月底,我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达到5092.76万户,较2012年底增长3.7倍,中小型企业为7亿多人提供就业,仅个体工商户就提供了近3亿人就业。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民营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从50%上升至60%以上;民企在税收上的占比从49.7%提升至59.6%;规上私营工业企业吸纳就业占比从32.1%提高至48.3%;在企业数量上,民企数量占比从79.4%增长到93.3%;在外贸上,民企从2019年起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2022年占比达50.9%。今年上半年,提升至52.7%。截至6月底,已累计有14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2022年,民营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占比超过80%。
同时也要清晰地看到,一些民营企业面临问题和困难,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不足,预期和信心亟待提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下滑,从2019年的4.7%下降到2022年的0.9%,2023年7月份民间投资下降至负0.5%。银行的企业储蓄不断增长,2022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高达74.6万亿元,而2020年为66万亿元。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的程度已不容忽视。2023年1—6月,企业贷款累计增加12.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超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然而投资不断下降。自2019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都总体趋向下行。随着推动经济回暖向好的政策措施持续发力生效,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7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比上个月上升0.2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结束连续3个月下降态势,且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但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困难。全国政协做过调研梳理民企面临的100个问题,概括起来七个方面:一是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着准入不准营、三重门等隐形壁垒;二是涉企收费,名目繁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服务不足;三是融资难;四是拖欠账款;五是监督检查过多;六是政策衔接方面出现新老政策、部门间政策不衔接,政策执行中一刀切、一律关停、全部停产、先停再说等情况;七是产权保护,仍存在侵犯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情况。稳定民间投资信心和预期、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和积极性,核心是要解决“政策的不确定性”“舆论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心态的不确定性”这三个问题,消除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坚定其发展信心。疫情三年期间,经济增长受到影响,政策层面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地方财政平衡难度加大,部分地方存在拖欠民企账款的现象。拖欠民企账款,对民企而言是攸关生死的大问题。另外,一些地方财政困难,罚款猛增,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地方政府压力重重。
最近,中央针对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清除隐形壁垒;今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在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分批次加快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并通过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增强政策有效性。今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连续召开3次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求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二、《意见》对策建议:构建制度型公平普惠,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站在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统筹作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部署。
(一)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营商环境更加公平、普惠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8家部门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28条举措。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扩大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规模,推动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推出平台企业“绿灯”投资案例等。
在减税降负方面,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规定了5个大方面、26个小方面的具体政策,对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增进民企办税便利、开展精准帮扶纾困、规范税收执法保障民企权益、加强组织实施确保措施落实做了详细而全面的部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包括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049亿元,占比76%。
在法律援助方面,司法部联合全国工商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的意见》,要求由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组织律师服务团队,联合当地工商联及所属商会,为有需要的民营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免费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宣讲,帮助民营企业防范处置法律风险、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公司治理,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绿色发展方面,生态环境部联合全国工商联印发《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对相关工作作了细致部署。
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规定了4个大方面、15个小方面的具体政策,提升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破解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充分等问题,疏通民营企业融资堵点,化解流动性风险并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作了详细部署。
此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要求各地方、各相关部门从今年以来启动实施的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中按照原则上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项目抽查。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对于存在失信记录的相关主体,将按规定限制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限制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请、限制各类融资项目推荐等7项举措。
(二)恢复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对他们的信任
信心是黄金,信任更是钻石,国家关系、营商关系的本质就是信任加利益,前者是根,后者是果,没有前者,就谈不上后者。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无论是稳住经济社会大盘、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要依靠基石性的好的营商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而不是易变的政府政策。制度创新,一是要不断放宽民营企业准入,设立负面清单制度,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在制度上扩大;二是商事制度改革,如证照分离改革等,切实减少企业设立和经营的流程负担;三是针对国有部门如地方政府、国企、事业单位对民营经济的利益侵占出台有针对性政策,如《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使得中小民营企业被拖欠账款问题有法可依;四是扩大融资可得性,普惠金融政策使得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提高、成本下降;五是财政政策支持,如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使得中小企业和高科技民营企业切实受益。另外,在平台支持、集聚发展、出口、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流动等各方面,政府也应有制度性改进。
(三)要明确优化营商原则,进一步寻找投资环境差距
《意见》指出,完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健全政策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价机制,要加强民营经济统计监测评估,研究编制统一规范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数。2021年11月,全国工商联对外发布《2021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对全国31个省市355个城市的69120个大中小微民营企业开展“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问卷调查,同时在结合官方统计数据加权,最终得出全国排名营商环境最好的十个省份,分别为: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四川、湖南、河南、福建;营商环境最好的十个城市则为:杭州、温州、苏州、深圳、宁波、青岛、南京、广州、长沙、成都。2022年7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政商关系评价报告2021》,对全国292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政商关系进行全面评估。报告显示,31省市政商关系健康指数,上海第一,山西倒数第一。292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深圳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蝉联第一,广州、上海、北京、东莞、武汉、青岛、无锡、济南、杭州入围前十。
(四)积极总结各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好经验
《意见》指出,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适当形式予以固化。习近平总书记过去在福建省担任领导期间,6年7次深入晋江市一线,密切关注晋江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全面系统总结并形成“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晋江经验”,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向全国宣传推广晋江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依法保护好合法权益;二是全面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三是切实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四是持续构建好亲清政商关系。晋江市2022年GDP 3207.43亿元,连续28年保持福建縣域经济首位,目前拥有超26万户市场主体、50家上市企业、42个中国驰名商标,涌现出安踏、恒安、盼盼、劲霸、柒牌、九牧王、利郎、七匹狼等一大批行业领头羊,汇集了“鞋都”“伞都”“体育之都”“拉链之都”等十余个“国字号”称号于一身,打造出一个超两千亿元(鞋服)、一个超千亿元(纺织)、两个超五百亿元(建材、食品)、三个超百亿元(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的产业集群,这就是民企从小到大、到强到优的进化能力的证明。晋江市政府也始终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四到四办”服务理念,亲而有度,清而敢为,而且富有前瞻性,不断创造条件引导民企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
2021年8月8日,《湖北日报》刊发文章《浙江干部是如何跟企业打交道的?》,面上是营商环境,根子还是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浙江干部为企业服务中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思维”,而不是“避责思维”。对企业反映的问题,他们能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而不是先考虑自己会不会被追责问责。该办的事坚决办,决不能拖;能办的事马上办,决不能等;难办的事想办法办,决不能放;需要合办的事协作办,决不能推。政府寓监管于服务中,只要不踩红线、底线,绝不一罚了之、一停了之,甚至一关了之。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企业有呼,政府必应。干部干部,关键在干。干部存在的价值就是解决问题,绝不能让干部自身成为问题。
(五)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
我们应该从劳动者、管理者、创新者、出资人、风险承担人等多重角色出发,来全面认识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民营企业家都是劳动者,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报酬应该匹配他们的企业家才能;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主要财富来自他們的创新报酬;要承认资本的作用和民营企业家的出资人所得,承认出资人和资本的报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需的理论基础;作为最后风险承担者的民营企业家,应该获得风险报酬,他们是最后的风险承担者。其实,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利润率本来就很低,扣除各种税费真正到手的利润并不多,何况还有很多不成功的,整个社会一定要创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鼓励创业,鼓励创新。
(六)中国经济前景看好,民营企业必须关注四大转型
从中长期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看好中国经济,有八大理由:第一,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变。全球化红利、资源红利、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技术创新红利、制度红利还有继续释放空间;第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消费体,内需市场巨大,202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万亿美元,美国7.4万亿美元。到“十四五”规划时期末,预计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接近甚至赶上美国;第三,2016年以来全球股市上涨,A股一直在调整,股市抗跌性会强些;第四,城市化趋势没有停止,目前进入都市圈的阶段;第五,中国有全球最全的制造业体系,中国制造业占全球1/3;第六,中国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第七,人才(或工程师)红利潜力巨大;第八,改革有巨大空间,改革红利还在。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国内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深刻变革。第一,投资为主导的时代已过去。2010年投资增长率为24.5%,去年增长5.1%,今年上半年增长3.8%,大部分基建项目带来收益已不及预期;第二,靠房地产拉动的时代已过去。自1998年开始,住房制度改革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但商品房销售增长的曲线很清晰,房地产市场拐点已至。后住房时代开始,如办公、商业、酒店度假、物流仓储、医疗健康、教育研发以及政府物业和公共物业有大量需求;第三,中国城镇化的拐点已经到来。从1990年代起,每年年均城镇化率超1%,但去年开始已下降到0.5%,202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到65%,城市化率峰值在75%左右,接下来城镇化不再拼量,而是进入拼软件、质量的阶段。
城市经济也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目前中国正进入五达峰为代表的存量时代:“地达峰”(2015),建设用地零增长;“债达峰”(2020),企业、居民、政府负债零增长;“人达峰”(2022),人口零增长;“碳达峰”(2030),碳排放强约束;“房达峰”(2035),城市化房屋保有量达峰。
因此,民营企业要关注四大转型。一是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企业战略要调整,传统企业追求市场份额,现代企业追求市场价值;传统企业追求第一(No.1),现代企业追求唯一(Only one),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传统企业OEM,现代企业ODM、OBM。传统是规模生产、标准生产、刚性生产和批量生产,现代是精益生产、柔性生产、定制生产和个性生产。
二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来讲,很重要的是产业互联网和智能化,实现对链上企业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打破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信息孤岛”,加快数据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构建良好的数字化生态。
三是低碳化转型。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再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四是服务化转型。服务化就是从生产型到生产服务型的转变。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