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设计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探索

2023-10-02方卫覃勉

设计 2023年17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等教育

方卫 覃勉

摘要: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提出,大力推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作为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国际化课程建设势在必行,但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化课程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以探索设计学学科国际化课程建设新方法为目标,从现有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情况出发,分析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结合设计学学科特点、师生的新需求,探索设计学国际化课程建设新方法。具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4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将经过严密分析与推理的新方法应用于武汉理工大学国际化课程教学实践当中,对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本研究旨在对我国疫情常态化时期双一流战略下国际化课程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好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 设计学 国际化课程 课程建设 双一流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7-0096-04

Abstract:The overall plan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era,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is imperative,but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epidemic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he article aims at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design disciplines,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analyzing th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is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and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design disciplines 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ign disciplines and the new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pecifically,we discuss the four aspects of course objectives,course content,course implementation,and course evaluation,and apply the new method of rigorous analysis and reason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ourses a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d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effects of the practic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double-class strategy in the period of epidemic normalization in China,so as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Design science International courses Course construction Double First-Class

引言

國际化课程,作为“国际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始终受到人们的重视(1),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国际教育资源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与能力的“全球型”人才的重任,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吸收融合起到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从1988年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到2000年,一批学者研究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际教育发展历程。这一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处于摸索阶段。随着2000年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为应对机遇与挑战学者对概念、内涵、路径、趋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热点。2013年,在“一带一路”的号召下,国际交流往来推动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助力我国国际化教育水平的提升,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基础的时期。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重点提出了要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校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环节,大批国际化课程也随之涌现。为详细了解我国国际化课程研究和发展情况,对国际化课程主题相关的论文进行检索,总量为720篇,对其中510篇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关键词与时间轴分析,我国关于国际化课程研究最早从2000年开始,2005到2010年间的研究集中在课程体系、内容、管理、教学实践等环节。2011年,设计学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是一门融合理科、工科、文科专业的新型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相较于其他传统学科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关于设计学国际化课程相关文献3篇,反映出我国设计学国际化建设虽起步较晚,已有实践经验,但归纳总结不足。

一、时代背景下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困难

当前时代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被按下了缓行按钮[1]。许多学生的国外求学之路被打断,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人员流动受阻,使得传统的国际化教育模式被打破,有报告显示57%的国际学生正在推迟或取消他们的海外留学计划,24%的学生倾向于留在本国学习而非出国留学(2)。全球国际化教育动荡,疫情还在持续,但我国国内疫情已经基本控制,高等教育全面恢复,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

(一)外部困难

疫情常态化时期人员流动受限,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出入境限制政策和航班熔断等因素带来巨额交通费和长时间的隔离,使得国际交流成本增长,难以从海外引进专家学者,出现国际师资匮乏的困境。疫后时代教学措施受限,疫情期间线下课堂教学暂停,学校为线上教学紧急搭建的线上教学平台,无法实现世界范围互通,平台功能单一,无法同时满足课程讲授、线上交流、资料上传下载、课程章节部署、多人同时在线授课、课程大数据统计、课程考核等要求。同时,线上课程受网络影响可能出现卡顿和崩溃的情况,影响师生的课堂体验。在线国际化课程不同时区的师生间的时差也是一大障碍,另外,线上课程自由、灵活的特点对学生的自律性有更高的要求。

(二)内部困难

1.国际化课程体系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量开设国际化课程,但国际化课程总量仍不足,课程覆盖面待拓宽,目前我国开设国际化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主,国际化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关联性弱。国际化课程需要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通识课程反映交叉学科、跨学科内容较少,无法达到如今国际化人才学习跨学科知识的目的,难以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

2.国际化教学队伍待补充

建设国际化课程,必须有国际化经验的教学队伍,国内大学高层次学者、双语教学能力教师、外籍教师数量有限,外籍教师大多都是外语教师,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只有一少部分。部分高校存在无师资队伍,无法开设国际化课程的尴尬局面。

3.国际化课程制度待健全

要想国际化课程蓬勃发展,必定离不开制度保障,对于国际化课程暂没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例如,经费使用、办理流程、认定规则以及对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激励性政策,规章制度的完善可减少复杂的办理过程,明确经费使用方式,减少国际课程认定矛盾,做到有章可循,使国际化课程建设更加公开、高效、透明。

4.国际化课程认知待纠正

我国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态度大多为“加强与欧美教育的联系”,即尼尔森所指出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国际化等于到西方流动”。因此传统的国际化重点在于留学生人数、外籍教师数量、双语课程开设数量上,忽略了将国际化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和工作之中,单方面注重“输入”而忽视“输出”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自我主体意识淡薄,缺少自身特色和文化内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应注重从“西化”到“化西”的转变,建设真正高水平、国际化的课程,培养时代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时代背景下设计学国际化课程建设探索

(一)设计学学科的特点

目前,有许多研究认为设计学与美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联系紧密,但设计学又体现出许多自身独有的特点。通过总结设计学学科特征,探索出适合国内高校设计学学科现状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方式。

1.学科文化背景具有多样性特點

理查德·布坎南提出“设计四秩序”的概念,可了解设计如何广泛影响人们的生活,其中符号、事物、行动和思想4个维度,包含的内容从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代表着多样的思想、政治、道德、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和其他形态的意识。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和文化的推动者,为探究设计主题背后的根源,就必须了解不同个体的差异化背景,理解不同课题背后包含的文化,由此造就了设计学学科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特点。

2.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融合性特点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师乔治·理查德·布坎南指出,“熟悉的设计概念对设计的意义在于设计问题是不确定的”,设计活动中除设计者和服务对象的主观认同外没有其他的特定主题,其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个主题时,可以从自身不同专业知识入手,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其二,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专业人士的交流指导下,激发出学生设计思维也有极大差异;其三,不同设计者的设计表达方式都趋向其个性化。因此对于设计教育需涵盖的学科知识范围无法明确限定,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科知识必定会产生交叉。

3.学科教学模式具有混合性

当下随着科技发展,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设计学课程的需求。新媒体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和互动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信息的传播获取呈现数字化、交互化、共享化、开放化、碎片化特点。以设计学科课程为例,在课程前期阶段学生需要广泛收集资料,了解课题相关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现存的问题和思路与老师进行反复沟通。这就需要借助线上会议以实现及时、集中、高效的沟通。课程过程中实时更新的信息、数字化的课程资料、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示,也存在多种体裁、形式、媒介。不同阶段不同模式的混合教学下,更能体现出设计学学科“不确定的”特点。

(二)设计学国际化课程建设探索

1.课程目标的国际化

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学校、地方、国家各个层面的教育哲学得以体现;其次需要科学的决策与判断,通过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教学过程、学生特点的深入研究,才能得出有效的课程目标。社会需求层面强调高等教育课程应当满足国际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课程中应更多包含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观念,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活动能力的高级人才;学科发展层面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通过不断尝试,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课程标准、课程体系、优秀师资等资源,探索出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从而有效促进我国设计专业的发展;课程最终是为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学生的见解、知识、文化和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发展,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强调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加入更多专业方向世界前沿的信息和内容,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是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强调学科的交叉性,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提出的“STEAM”教育理念(3),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学科的交叉,借鉴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打破学科边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国际竞争力。

3.课程实施的国际化

课程实施的国际化包括,具有国际化目标的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教学媒体、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教学方法、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学团队。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包括网络、计算机、幻灯片、视频等媒介,将课程内容变为生动具体的事物,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国际视野。其次在传统课堂模式的基础上,融入适合设计学专业特点的国际化授课方式,例如:翻转教学(Flipped Classroom)、情景工作坊(Workshop)、实地调查(Field Trips)、国际学术讲座(Lecture)等,形成符合设计学学科属性的国际化课程课堂模式。

4.成效评价的国际化

课程评价的国际化,其一,需要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接受国际化课程教学之后,形成的国际化行为相较于课前产生了多大变化,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预期。其二,采用国际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基于课程目标设定适合课程本身的考核方式,跳脱出传统的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纸笔测试,例如,通过问卷、观察、访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的评价等方式结合。既要考核到学生获得的知识,也要评价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发展程度。

三、国际化课程的实践

以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船舶可持续设计》(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in the Boat Sector)课程建设为例,课程依托国家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邀请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朱塞佩·洛蒂(Giuseppe Lotti)教授(4)及其团队。此次国际化课程建设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效评价4个方面展开,其中重点围绕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国际化进行创新实践。

(一)课程目标

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巩固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和前沿性;在人才培养上,丰富国际前沿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设计潜力,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具有先进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设计创新人才;在成果产出方面,形成一系列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课程教学方法等实质性成果,为设计学学科国际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支撑。在国际交流上,通过船舶领域的可持续设计系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促进中意两国师生的设计交流与互动。

(二)课程内容

由意大利教授及其团队分享前沿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工具和方法。以意大利设计为背景,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设计背景、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并讲解設计过程中涉及的科学技术、材料工艺、工程实施方案,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国际化视野的前沿信息和设计学习交流体验。课程内容从手工业到工业,从平面设计到工业产品,从传统到创新,从历史到未来。开阔学生的眼界的同时融入工科专业知识,也拓展设计学科的边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涉及学科范围广、专业程度深、语言要求高,因此对学生语言与专业基础有一定要求,适合已经经过本校课程学习的高年级学生。

(三)课程实施

按照“基础知识学习”“命题设计创作”“成果分享反馈”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组织(图1),内容包括学术讲座、命题创作、分组讨论、成果展示、学习反馈5个环节。每个环节安排有答疑,直接与外国教师面对面沟通,一对一提问。学生经历由“学”到“思”的过程,在创作环节中从“做”中研究,摆脱灌输接受的国际化课程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化的设计方案,拓宽学生的视野。

1.基础知识学习

课程围绕“船舶”与“可持续设计”展开教学,以国际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受疫情常态化防控影响,通过4场线上讲座,进行理论知识讲授。采用多平台协同,使用腾讯会议进行直播授课、通过师生群实现师生沟通交流。第一部分通过意大利具有辨识度的事物,如:罗马斗兽场、意大利面、阿玛尼等意大利时尚品牌公司、法拉利汽车等,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直接了解到意大利的设计成果。第二部分理论讲授,教师讲授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数字化设计的相关理论。

2.命题设计创作

这一阶段是实践阶段,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教师引入命题设计,以船舶相关的设计为主题,结合本土特色与可持续设计,进行创意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将前沿理论与本土实际相结合,以国际视野解决身边的问题。根据命题要求,学生自行组成4~5人一组,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确定小组研究的本土文化方向,由于学生文化背景不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相互交流碰撞,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化的融合,充分体现出设计学国际化课程的融合性特点。

在命题设计的最终成果中,有的学生从武汉轮渡出发进行设计,以长江渡船的可持续设计研究为主题,从造型、能源、材料等角度进行创作。学生以现有渡船作为船型、尺度上的参考,结合课程讲授过程中介绍的环保材料及工艺进行设计,同时融入武汉的特色元素如“黄鹤楼”“虎座凤架鼓”等(图2、3)。设计过程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个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这些作品显现出学生通过国际化课程学习,拓展了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意识和能力发展。

3.成果分享

在课程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以PPT的形式呈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内容包括:小组选定主题、关键词云、思维导图、概念说明、情绪板、方案草图或示意图。每个小组对本组方案进行陈述分享,以英文演讲为主。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经过课程教学、实践、合作、沟通各个环节之后,对完整的设计方案流程有了初步体验,通过制作PPT回顾总结,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形成学生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课程知识的框架,并能够用英语将其表达出来。成果展示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理解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更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以期达到课程目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四)课程评价

1.课后评价

该课程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学生评价课堂的综合评价方式。学生在课程过程中,记录课程中的所学所想,对每个阶段的收获与反思,课程成果的自我预期完成度,形成简短的自我评价。通过学生自评,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促使教师对课程进行调整,推动课程发展;小组成员之间,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对小组成员的贡献度、参与度、态度,有着切实的感受,相较于班级内互评,小组互评更加真实可靠;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随时跟进,进行多段式评价,从课堂任务完成度、师生交流互动情况、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最终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形成教师总评分。

此国际化课程评价过程加入课程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时长、课程内容、课程印象、课程收获、课程教学、学生兴趣、学生建议等方面的意见。通过双向课程评价,了解学生对国际化课程的认识和需求,为建设更加适合学生的高等教育优质国际化课程提供支撑。

总结

放眼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发生转变,疫情影响持续不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疫情后时代,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设计学科国际化课程建设实践,总结以下3个方面:一是坚定国际化信念,明确国际化建设目的及意义。高校在国际化教育进程中,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到教师团队保障制度,应有清晰的规划,并能适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保持国际化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发展性。二是基于学科特点,挖掘特色道路,国际化课程建设要顺应学科特点,拒绝全盘西化和照搬现有的课程建设模式,形成符合我国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需求的特色国际化方案。三是坚持国际化发展路线,以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依托、以国际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南、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新观念为路径,建设我国特色国际化课程。通过长期的国际化课程建设积累总结经验,实现自身课程的改造升级,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完成从输入逐渐向输出的转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希望本文对设计学科国际化建设的探索,可以对更多关注国际化课程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研究提供案例借鉴和方法思路的参考。

基金项目:

1. 教育部游轮美学设计技术研究项目。

2. 2021年武汉理工大学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G2021156021L,大型船舶美学设计中的“中国风”研究。

注释:

(1)阿萨·S·诺尔斯(Asa S.Knowloes)主编:《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对“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师生国际交流”“教育援助与国际合作”。

(2)2020年国际高等教育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发布了一份国际学生调研报告(《2020年九月及以后:现有和潜在国际学生的见解》),

(3)出自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的主题为《改善所有美国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公开信

(4)Giuseppe Lotti教授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工业设计学士学位课程主席、佛罗伦萨大学建筑环境和产品系统设计的可持续性和创新博士项目负责人、欧洲地中海大学的客座教授、佛罗伦萨大学可持续设计实验室的负责人。

(5)“词云”(Word Cloud)一词,由美国学者Rich Gordon于2006年提出,又称文字云图(词云图),属于当前文本挖掘可视化主流技术之一。

参考文献

[1]肖玲斐.后疫情时代高校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学刊,2022,8(24):23-26.

[2]毛锡龙,杨凯.后疫情时代我国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的探索——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实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03):111-120.

[3]胡君,郭平.“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之路[J].科教文汇,2022(07):12-15.

[4]徐琳,蔡永莲.留学教育之变:后疫情时期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思考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1(05):50-55.

[5]张应强,姜远谋.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向何处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2):1-9.

[6]郭澈.设计学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特征[J].戏剧之家,2020(31):195-196.

[7]顾明远,滕珺.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09):3-7+13.

[8]陆小兵,王文军,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1):27-34.DOI: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3.

[9]张伟,刘宝存.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7(03):10-17+120.

[10]刘晓黎,张莉,刘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4):11-15.

[11]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冯征,吴丰顺,雷军红.研究生高水平國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6):32-35.

[12]钟姗嬗. 我国大学本科课程国际化对策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13]陈翊.国际化课程和本土课程的比较及对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27(01):48-52.

[14]高玉蓉.对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37-38.

[15]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2(07):47-51.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高等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