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我在课堂上看见“您”
2023-10-02临西县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王自强
○临西县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 王自强
新一轮的常规听课结束了,很多课是熟课,老师们也都是“熟人”,因为老师们精心准备和设计,熟课常听常新,熟人常见常“美”:在教育教学能力上较以前又有了新提高,又上了新台阶,尤其是新课标实施的第一学期,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处处可以体现。
但是,静下心来,回顾不少老师的课堂,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缺少什么呢?对,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看见“您”——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老师!
课后,大家例行围坐在一起进行教研评课。评课者评论的重点大多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如何设计问题等“术”的见解和建议上,而对“道”的层面关注较少,或者还没有明显意识。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想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首先在“道”上下功夫,这“道”就是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看到教师作为独特个体的生命光彩。
在备课时,教师对教材要有个性的把握和理解。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情的掌握,从而确定的教学内容、策略和方法。这要求教师必须先把自己投注到文本和教材中去:自己读文本,自己看教材,以形成基于本班学情、基于自己个性特点的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和把握,进而形成自己上课的整体思路,而非拿过课本对教案,提着教案上讲台。事实上,在备课的时候,很多老师只是大致看一遍教材,然后不假思索地拿过现成的教案,边看教材边看教案,舍不得动一点脑筋,舍不得花一点气力在分析教材和编者意图上。在教学上奉行“拿来主义”,按照别人的设计,亦步亦趋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教案说什么、有哪些步骤就照做无误,完全成了教案的电子阅读器。如此千人一案——一本教案,千师一声——按照教案照本宣科,哪里会见到我敬爱的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的独特身影?
在课堂上,教师要成为一个生动鲜活的独特生命。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精神有灵魂的独特存在。作为一个人,自然有作为生命外显的精气神、烦忧思、喜怒哀,自然有在课堂上应该表现出来的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肢体动静、喜怒变化、声调抑扬、走路疾徐。但是,在不少课堂上看到,教师如惰性气体一样,具有超强的“稳定性”,遇到文本紧张的情节、饱满的感情,表现得波澜不惊、“异常镇定”、喜怒不形于色,心静如水,声平无波,好像一切和自己毫不相干。语文内容本身和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的学习最终也是以生活为根,怎么能不联系生活、不是把学习置身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境中,不把学习当作教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活能力”,而把教学仅仅当做0、1,1、0 的死知识呢?没有温度的教师不可能教出有温度的学生!如果只是认为“我把知识告诉学生就行了”“学生会做题就行了”,这不是教育,只能算是早就被时代抛弃的教死书。
在互动中,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蒙特梭利通过《发现儿童》等著作早已明确了儿童是一个积极的主体,蕴藏着无尽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志趣爱好。作为老师,必须不断强化“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意识,必须看到他们的不断努力,肯定他们的思想火花,尊重他们的积极态度和他们在学习求索中的独特体验。事实上,教学中很少看到老师走下讲台,很少看到俯身倾听,很少看到凝神发现,很少看到大声赞扬,很少看到会心微笑……一节课下来,老师您从学生那里发现了几个真实的问题,看到了几个可以大加赞赏的行为?在教学中,不少老师不去思考学生千奇百怪的错误背后的原因,而是为了节省时间、完成教学内容“一刀切”地把所谓正确答案一股脑灌给学生:照这个写,照这个记,照这个说就行!一句话,老师是“目中有人”,还是把学生当成了被灌输的容器?
教学不光是教学,必然首先是教育。教育必然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棵树撼动一棵树,一片云推动一片云”的文化传递、情感熏陶、生命感染。老师首先要成为自己,然后以自己整全的生命投入到备课、教学和与学生的互动中。没有老师作为饱满的生命对教育整个过程的投注,何谈真正的教育?怎会有教学质量真正的提高?
老师,让我在课堂上看到真正的“您”!
源课堂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课堂实录(节选)
授课:
临西县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赵树杰
实录:
(在小组合作,初步疏通了文意以后,老师带学生开始深入揣摩重点词句。)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通‘慧’)。”这句话介绍了杨氏子的突出特点。你能仿照说句话吗?
生迟疑。
师:我来举个例子:卫罗菴语文赵老师三十一岁,甚开朗。卫罗菴小学花草繁茂,甚美丽。……
(陆续有同学举手。)
生1:卫罗菴小学五(2)班四十名同学,甚团结。
师:咱班就是团结的班集体。
生2:卫罗菴小学杨氏子十二岁,甚搞笑。
师:你认为你很搞笑?很准确,我认为你很幽默。
生3:卫罗菴小学孙义洲十一岁,甚调皮。
…… ……
(在引导理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回答的委婉、礼貌、智慧后。)
师:孔君平给杨氏子善意地开了一个玩笑。杨氏子机智、礼貌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体现了九岁孩子“甚聪惠”。如果你是杨氏子,遇到这种场面,能一样聪慧吗?
生齐答:能!
师:好。如果我姓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1:“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
师:把我也尊称为夫子了。实在不敢当。
生2:“未闻黄鹂是黄老师家禽。”
师:还是称我老师舒服。如果我姓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1:“未闻柳树是柳老师家树。”
…… ……
点评:
虽是小古文教学,但赵老师始终站在课堂内,置身语境中。举自己的例子,教学不是“隔空喊话”;引学生的生活,语文就是表达真实。老师已把自己融进了教学之中。
“真”最珍贵。师生之间,有真实的情感在流动,能感受到他们之间自然生发的亲昵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术”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