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10-02耿潘潘张勇昌
耿潘潘 张勇昌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全面发展,落实国家“双高计划”弘扬工匠精神,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在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要求[1]。因此,探索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体系成为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一、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发展,并由其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从历史上产业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要想变革传统的产业体系,必须要有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新科技革命作为触发产业革命爆发的源头,再结合资本、市场、应用、人才、技术和政策等众多因素相互协调驱动,才能对传统产业体系进行解构、重组和融合,进而深刻改变其组织模式、生产方式和价值体系,最终触发新一轮产业革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和领域,从而产生更大、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带来了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谁能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率先完成产业革命,重新定义产业发展方式、规则和秩序,谁就能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优势。
(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技术改革和管理创新之中,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促进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内在的驱动效力。信息是一种资源其生产本身就可以产生大量的财富。传统产业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信息类产品和服务的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转型更是以信息服务为依托发展。当前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发展新阶段生产智能化、产业网络化、信息数字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打造数据资源驱动、应用平台支撑、软件定义、网络服务增值和智能化主导的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加快行业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推进数字中国、网络强国以及制造强国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国家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各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需要,推动学校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各专业都在探索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有力的智力支撑。为此,学校依托信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办学优势,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赋能专业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开展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2]。构建由校企合作、工匠大师引领的高素质双师教师、赋能专业发展的教学内容,立体课证融通教材、混合式多样教法支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以培养符合新时代应用人才需求为目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一)工匠大师引领、校企互通、制度完善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
以江苏工匠大师为引领,与知名企业合作,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构建由知名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培养的双师型教师机制,激励教师主动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积极适应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组织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促使教师在其整个专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能与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让其在专业上能保持源头活力[3]。尊重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和教学分工,以高水平、高质量及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师教学改革与发展,结合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提出从六个方面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从传授知识者转变成为引导学生学习者、从知识的占有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从课程教学的执行者转变成开发课程的创造者、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转成教书育人的研究者、从单纯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资源教、从知识的固守者转变成为终身学习成长者。构建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机制,结合教师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发展教师专业赋能教学能力,加快新体系下教师角色转型[4]。团队以教师研究方向和个人意愿为依据按2 ~3 人一组,与学院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深度融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重构深度融合专业技能需求的“三层次、六维度”课程体系
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基本原则,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学校各专业特色,以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研究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三层次”体系架构。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新工科发展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新要求,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按照“侧重式”“贯通式”“递进式”的范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并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一一对应,全程贯通,层层递进,以满足不同专业和各层次学生对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需求。
通过咨询行业领域专家,调研院校专业,获取相关专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归纳总结出高职学生所需的职业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能力需求知识体系,制定出精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同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到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针对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从创新培养人才理念、发展教师教学能力、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变革教学手段方法、重置教学资源环境和创新效果评价方式六个维度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互联网背景下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5]。
(三)建设课程平台支撑的立体化课证融通教材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背景的差异,以新型纸质活页教材为基础,以网络学习数字化平台作为载体,以辅助学习系统为支撑,以技能实训平台为依托,建立“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纸质教材采用活页式、项目化以“任务驱动”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将各章节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融入到专业案例中,用企业专业项目实例提出任务要求、引出各章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人才培养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制作辅助学习应用软件APP,用微课视频展现教学任务重点与难点的解决与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观看视频,从而实现教学任务重点的巩固以及难点的突破[6]。建设资源丰富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前期登录平台了解教师指导的课程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建议和各阶段学习考核的作业要求等。平台扩展知识能让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学习。
利用在线平台优势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技能学习有机融合,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方法及手段融入到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全过程,使得教与学能达到教法多样性和学习的个性化。开发设计能自动批改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实训平台,学生通过在线实训平台随时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测试,计算机自动批改验证型实验,计算机及时智能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提示指导学生改正操作。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考证融为一体。与华为、深信服和锐捷网络等5 家IT 企业合作成功申报了7 个“1+X”证书试点制度建设。课程内容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结合,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将“1+X”证书认证标准、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网络课程教学。
(四)重构教学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多元教学体系
改革教学过程,形成以数字智能化、项目研究性和学习网络化为特征的新形态课堂教学范式。课堂的形态从单一的传统实体课堂转向与网络课堂、混合课堂的多元并存。重构教学环境,实现三空间融合,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体验式、交互式、沉浸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得到广泛使用。依托学校建设的“云+端”一体化智慧教学支撑服务平台,推进物理实体空间、数字资源平台、交流学习空间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线上线下融通、虚拟实体课堂一体化交互的混合式立体教学资源环境。重修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自主化需求和全面能力的发展。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多元的学习体系以便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有效促进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立体教材的学生主导学习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构建立体教材资源,运用问题探究式引入教学,启发学生结合实际任务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坚持项目导向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五)创新教学评价,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技能提高为目的、全面科学客观评价的原则,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结合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和实验实训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进行即时性评价,在课堂上运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获取分析学生的学情,通过课堂作业了解课堂学习状态,利用网络课程线上学习平台采集学生学习行为。建立学生学习过程采集分析大数据系统,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过程性考核信息的整理与筛选,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绘制专业技能水平画像。以人工智能算法综合分析考核信息隐匿下的意义表达,把控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促进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和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深层次、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教学评价,进而找出教学薄弱环节,形成专业的学习自我诊断和改进机制。
以“互联网+”、大数据支撑在线教学评价,制定并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学习方法分析、学习效果评价和学习过程干预,大力推广学分银行学习考核机制,以在线学习考核和大赛成绩置换相应课程成绩及学分。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强化过程评价,使考核结果有理可循、有据可依、有案可查、公平公正。同时也为教学的诊改提供科学的数据,为学生知识学习查漏补缺提供参考。
三、结语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根据社会企业发展需求、职业信息化素养要求和专业学习发展技能需要,紧跟行业、产业形势,打破学科限制,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研制,引入企业专业项目案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一批工匠大师引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的新形态教材,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根据信息技术和专业的发展需求,及时将新工艺、新规范充实进入教材内容,实现课证融通。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融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多元化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有效促进不同专业类别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