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

2023-10-02

山西青年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师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蒋 韵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逐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各大高校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可以更好地顺应社会新时代的发展,从更全面更专业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许多有师资条件的大学大一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它与其他公共必修课享有相同的地位,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1]。然而,由于受课程性质、授课内容等因素影响,各学校开设情况参差不齐。一些院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而另一部分院校则将其作为是必修科目,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有些院校完全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上课,而有些院校则努力探索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使得该课程一直处于“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摆在广大心理老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学反馈来看,不少同学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枯燥乏味,没有实质内容;与心目中鲜活、丰富、积极、获益匪浅的想象有很大的差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辅导活动,它所涉及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如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精神分析学等等;同时又与德育密切相关。就学生评教环节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亦不逊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类公共课程,评教效果良好[2]。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具有鲜明的理论导向与符合其特色的教学模式,在特定的教学对象下统一其标准以有的放矢,获得客观评价反馈与认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德育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性:它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就它与心理学科之间的联系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应能从中发现很多经典教育心理学思想作为参考。

一、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存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尽管各大院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学时、学分以及课堂讲课PPT、教案等,部分院校甚至拥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但老师们只是对课程中的有关概念做了解释,而较少对这些课程做练习,这就使教学缺少了一个实践化过程,不能很好地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3]。从另一方面来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还要能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具体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此外,由于很多学校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没有明确的方法论指导,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认为开设心理课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心理成长,而忽视了心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以及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需将心理课程结合到其他课程中去,从而进一步扩展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意识,这样就可以方便学生多角度展开课堂上知识,可以说当前心理课程体系开设院校还不够健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教师配备不足

建立一支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各大重点高校在评定等级时核心的竞争力。教育部颁布了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价标准,但是在基层的执行中难以落实。目前,虽然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从业人员能力欠缺的现象特别严重。一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都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医院的工作人员同时担任,仅仅只是机械完成课时任务而完全没有真正掌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不仅意味着人数不多,还意味着教师专业性不强,未能真正介入,任教的专业人员也严重不足。其次,一些地方高校虽然成立了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或专职从事此项工作,但多数是“各自为政”的形式,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从人员配置上来看,都配备不低于两名心理学专职人员,条件较好时又将外聘心理学专业相关的老师,但是与此同时,往往会出现外聘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态度不严肃。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一些学生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尤其是贫困生。所以,学校方面的专业支持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学院方面则更基本上是对上岗“兼职”者进行培养,心理健康专业指导与普遍性教育难以落实[4]。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手段落后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简单,“传授—接受”型教学模式一直占着主要位置,课时不足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高等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时在16 ~20 节之间,这导致教师一人“独霸”讲台,以满堂灌形式进行教学,而如某些讨论、访问、见习的教学方式因耗时过多被略去。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高校学生表现出对该课程毫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实践活动,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其次是班级规模过大。当前,许多本科院校纷纷扩大招生,导致班级人数急剧上升。班级人数增加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传统的“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其教育创新功能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激发;由于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遭到了重创,无法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心理压力更大,个性也无法得到发展。在个体心理健康这一主观体验丰富的场域中,这一老套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悖于高校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也构成阻碍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有效开展的“瓶颈”问题。

(四)课程学习评价制度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是为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成长,此门课程除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更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并能积极地进行应用。但目前大部分的院校对于课程的改革仍以传统的模式进行,一般由出勤、课堂表现、期末考核几部分构成,考核以案例分析或论述为主,课堂评价制度的单一会局限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性和感受性,认为心理健康只存在于课堂中。这种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待值,也难以将知识转为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建议

(一)心理健康知识的生活化渗透

高校老师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点核心贯穿于生活化互动中,用具象化方法开启书本知识所蕴含的内涵与价值,让学生轻松面对问题,知道如何调节自我,掌握心理问题解决节奏。对高校学生而言,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校园。除了上课时间以外,学生还有许多课外时间。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老师要做好学生的课外指导工作。高校老师要积极使用媒体这一渠道,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高校老师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部分心理障碍学生,高校老师要加强重视,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避免因学生心理问题导致恶性事件发生。这些课外生活化的指导,是使心理健康知识渗透的最佳突破点,这是因为只有在学生学习动力上打通障碍,使他们愿意去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积极去感知所学知识,才能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全面优化,并有利于经由学生反馈实现均衡化改革。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失衡本质上是师资资源配置失衡,所以要做到教育公平。首先要均衡配置师资资源。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体师生都应参与这一工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除了保证配置合理的师资配备人数外,还要确保教师的基本待遇,打造一支既能满足要求又能保持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其次,要加大师资培训。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要落实;再次,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培养一批合格的心理教师。确保教师队伍专业化,要提高师资水平,就要有步骤、有目标地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者培训的力度,要对培训的内容进行仔细地研究。从巩固教师心理学专业基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上搞好培训,确保教师心理咨询的时间。每个学期都要适当地安排每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实践活动,运用心理咨询实践活动既有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已经蓄势待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因人而异”;同时,也要求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存在一定弊端,不利于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和培养,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因此,需要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传统的信息化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5]。建立学生心理关注与服务体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做好舆情引导。知识性教学方面: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实体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网络课程的优点,将信息化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网络课程中去[6],弥补传统实体课程存在的不足,培养专业师资;信息化教学平台中,教学资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文本图像又有影音资料,内容更加丰富、直观、形象,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强化记忆效果,这充分体现出心理课程重视体验性。信息化平台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还有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它打破时空限制优势,便于学生自行安排学习时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十分不错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会间接造成当今高校大学生焦虑不安、情绪危机、异常冷漠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摆在高校学生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身心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诉求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普及与推广,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和教法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与解决,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师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