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校园欺凌问题应对策略研究

2023-10-02丁文慧

今天 2023年17期
关键词:价值观校园小学生

丁文慧

(定西市陇西县紫来九年制学校 甘肃 定西 748100)

校园欺凌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话题之一,校园欺凌对学生成长的危害性非常强,并且所影响的范围大。不仅容易对受欺凌的身心产生巨大影响,还会对旁观者和欺凌者的身心产生负面影响,这不利于三方未来的发展。校园欺凌指的是在校园内外,学生中的一方采取恶劣的手段伤害另一方的行为,并且这一行为在一段时间内会反复发生。近几年农村校园欺凌事件增加,这不利于农村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老师要重点关注农村校园欺凌事件,并展开深入研究以得出科学策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1.校园欺凌对学生成长的危害

1.1 容易形成堕落的行为习惯

校园欺凌会直接影响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的行为习惯,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会在当下表现的十分明显,也为学生未来形成堕落的行为习惯埋下了伏笔。根据对实施过严重校园欺凌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当曾经发起过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成长的20 多岁时,有60%左右的曾经被逮捕过,同时有将近40%的人甚至会被逮捕到2~3 次,他们成为了违法犯罪的多发人群。而受欺凌的学生有一些在被欺凌后,会选择忍让、默不作声,同时为了不被持续的欺凌,他们会在生活学习中不断的缩小自己的存在避免自己被他人所注意,这会让这部分学生变得自卑、敏感、内向、沉默寡言。还有些被欺凌的学生会选择报复欺凌者,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反击才能减少自己受到伤害的几率,而这部分学生会在反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欺凌者去欺负别人,认为只有自己表现出强势别人才不会欺负自己。这样一来,原本品行乖巧的学生,也会逐渐加入到欺凌者的群体中,这导致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数量都在大大的增加,而这也造成了校园欺凌的恶性循环。

1.2 容易形成扭曲的道德观念

校园欺凌对农村小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方式、“三观”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若频繁发生欺凌事件,小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极有可能被扭曲。若欺凌者没有及时的受到惩罚,或学校、家长没有及时的展开正确的教育,纠正欺凌者的行为,那么他会认为这种欺凌的现象是正常的。学生并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一旦学生形成了这一道德观念后,不仅在校园中会成为欺凌者甚至在生活中、未来的工作中都有可能成为欺凌者。并且这种行为容易让学生产生违法犯罪的思想观念,由于通过欺凌行为,学生不需要负责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利益,那么在未来长大后他们也可能会为了取悦自己,或为了不劳而获而去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到那时再想纠正就更加困难。

对于受欺凌到学生来说,一部分选择忍气吞声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会消极的看待一切事物,还有部分学生会抑郁、焦虑,认为自己总是被欺负这样的生活没有乐趣。这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极端的行为,并且还会让这部分学生形成消极的生活观。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会在长期的校园欺凌中,形成“因为我忍让、我包容、我善良,所以我才会被人欺负”的错误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摒弃自己的美好品质,如善良、关爱他人。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做恶人,只有做欺凌者才不会被欺负,这样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错误的。

1.3 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对学生当下生活有极大的伤害和影响,对学生的心理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根据调查发现,在学生时期经常欺凌他人的欺凌者,成年后可能会出现忧郁等心理问题。而长期被欺凌的学生,则会表现出忧郁、孤僻、焦虑、人际关系不佳、沮丧、孤独、自尊敏感或自杀倾向。部分旁观者在观看了校园欺凌事件后,会不断的担心自己也会受欺负,这导致小学生一直处于害怕焦虑、惊恐的环境中。那么这可能会让旁观者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习惯性退缩、习惯性逃避、焦虑等心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欺凌对受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的健康心理发展,健全人格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

2.农村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2.1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2.1.1 及时追踪欺凌源头

农村小学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就要完善校园欺凌工作,建立防止校园欺凌工作机制。农村小学可以构建干预介入机制,在必要时采用危机介入的方式克制校园内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学校要明确责任主体,保障学生在校园的各种安全,农村学校要根据学生发展现状和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做好校园欺凌排查工作,并保证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教师要注重教育和保护双管齐下,一方面纠正欺凌者的认知、调整学生的行为方式,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当欺凌真实发生时,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要选择惩罚措施遏制欺凌者的行为,减少欺凌对学生的伤害。在完成欺凌制止工作后,还要基于本次事件进行防欺凌工作总结,这可以提高教师处理欺凌问题的能力。对于部分基础条件有限和处理欺凌工作经验不足的学校,要借鉴其他学校的治理经验,提高防欺凌工作的责任意识,要确保校园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农村小学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总结防欺凌治理经验,并及时调整工作内容。

小学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校园规章制度,严格的规范学生的行为。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教师要详细真实的记录并分析定性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校园的规章制度。并且在实际的实行中,教师要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避免学生在松散的环境中,形成不良的行为,这可以有效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当农村小学教师发现学生有暴力倾向时,要追踪学生的行为变化,若在教师的警示下学生不予改正,则要进行严格的惩罚。教师要构建暴力行为学生档案,对学生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进行总结,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治理校园欺凌。

2.1.2 加强校园安全监督

学校要落实校园安全监督工作,并且要构建与农村小学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安全体系。由于现在的校园欺凌行为越来越隐蔽,学校还要扩大管控范围,将管控范围由校园内延展至容易发生欺凌行为的校外场地。如学校每周可以安排安全监督小组,在校园外的小卖部、隐蔽地方进行日常巡逻,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制止并做好备案,通过加强校外管理,可以最大范围的防止学生发生欺凌行为。

学生是建设校园安全的受益方,安全管理要渗透在学生的各个方面。基于学生的欺凌行为,学校应该采取预防和教育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一边通过严格的手段制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一边对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这样可以提高欺凌行为的治理成效。除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官方网络平台,这有助于学校和家长及时的进行沟通,同时学校还可以与村委会进行合作,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

2.2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2.2.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友善对待他人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真正的价值观,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还存在非常多的可能性。这一阶段教师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日常交流中,这可以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可。同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部分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欺凌行为,是受到了社会不良人士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这样可以防止学生被社会不良行为所误导。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防校园欺凌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如举办“帮助孤儿活动”、举办“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乐于帮助他人的价值观,通过现实生活更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影响。

在校园欺凌中,学生之所以欺凌他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他人不够友善,基于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友善观。在人际交往中,友善是基本的要求。小学教师可以在德育教育中,以友善为重要内容,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相互友善的品质,同时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和支持,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形成与人为善的思想品质。

2.2.2 强化法治教育

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学科教育上,忽视了法治教育,这导致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不够强,这容易让学生在以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教师要把法治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开展与法治相关的讲座活动、班会活动、主题活动,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教师要分别从欺凌和被欺凌,这两个方面展开法治教育。从欺凌方面来说,校园欺凌是违法行为,并且长期进行校园欺凌很有可能让以后走上犯罪道路。从被欺凌的角度来说受到他人欺凌,本质上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要么是寻求教师、家长的帮助,要么是寻求警察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2.2.3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农村有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这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当学生的心理发生了不良变化,那么不良心理会逐渐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如出现欺凌现象。针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于缺乏自信、容易焦虑、容易受到欺负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焦虑、缓解学生的压力,并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可以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校园欺凌现象。

2.3 加强学生家庭教育

父母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村小学生的家长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既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部分家长认为分数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并且不允许学生犯错,部分农村家长迫切的想要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因此选择支配型或放养型的教育方式。要么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控制,从学生的人际交往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必须要按照家长的要求,这导致学生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下生活,这容易使学生的心理扭曲。还有部分家长完全采取放养式教育,及不管学生的学习、不管学生的生活、不管学生每天在做什么,这导致这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家长的爱。学生由于缺爱,就想要通过部分不良行为来引发家长的关注,这会让学生走上校园欺凌的道路。家长在教育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既要给学生相应的自主权,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的自由发展。家长要合理把控严格教育和自由空间的度。

其次当学生犯错时,家长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在以往的教育中,当学生犯错后家长总是采取棍棒教育,认为不听话的孩子打一顿就听话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部分小学生越挨打越会激发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和家长教师作对。当学生犯错后,家长要以友好的态度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家长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犯错的事件,然后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错误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真的做错了。当学生已经分析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后,家长要教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如某一学生在校园中存在欺凌行为,家长在教育学生时要先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他人的欺凌过程,包括自己的行为、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然后家长要让学生想一想,“如果爸爸妈妈这样对他,他会作何感想?”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欺凌者站在受欺凌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可以引发欺凌者的同理心。家长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欺凌行为后,家长要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教育,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家长还要创设积极的家庭氛围,积极的家庭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锻炼学生的纪律性,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和他人进行平等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在以往的教育中,家长总是以权威者的角度批评、吩咐自己的子女,而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家长不能用权威压制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走进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优良品质,这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4 加强班级凝聚力

根据调查发现,往往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在一个班级,基于此教师要加强班级凝聚力,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在整个班级中,教师可以时常开展合作活动。如教师以乐于助人、团结友善为主题,让学生开展话剧表演、小品表演等等。学生们要分组并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开积极的讨论,编写剧本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这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让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其他小组阐述表演小组的优点,这样可以在班级营造良好的氛围。除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趣味活动,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跳绳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将学生们拧成一股绳让,学生一致探讨比赛对策,这有助于学生们相互发现彼此之间的闪光点,这可以帮助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防治校园欺凌工作,是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农村小学教师要对校园欺凌,对学生所造成的危害进行深入分析,并基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情况、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防校园欺凌策略,这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校园小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我是小学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