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观众共鸣的民族民间舞创作探究

2023-10-02杨静

艺术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间舞内涵舞蹈

□杨静

少数民族歌舞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精华,也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民族民间歌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想真正地扎根于大众,就要让观众产生共鸣,得到观众认可。因此,越来越多的舞者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努力使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与时代发展融合,使创作出的舞蹈在更具民族精神的同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风土民情,这些都是中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艺术,正在被人们淡忘。因此,如何传承和保存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舞者相继创造出大量的民族民间歌舞佳作,为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做出了贡献。民族民间舞是民俗活动和当地居民日常活动的具体体现,对民族民间舞进行深入的探讨,既是对民族民间舞重视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振兴民族民俗的一种有力促进。本文对民族民间舞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舞创作现状

在新时期,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导致舞蹈编创者缺乏创作激情。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民族民间舞在当今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十九大以后,中国更注重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但从目前我国民间舞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整体质量不高,与古典舞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种文化融合发展,许多舞蹈创作者都在积极地引进西方舞种,力求将西方舞蹈中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我国民族民间舞中,以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在新时期的发展。但是,在这种多文化舞蹈融合的过程中,很多创作者并不能将自己对舞蹈的情感融合,导致民间舞表演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这种形势下,创作者有必要从新的历史语境出发,对民族民间舞的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剖析。

二、民族民间舞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艺术创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满足人民对艺术的需求,创作者必须在创作过程中加大民族民间舞创造性元素的融合。但是目前现代编创的民族民间舞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舞蹈编创者缺少足够的理论和创新性的思考,不能对已有的舞蹈技术进行创新,不能将编排技术与创作环境结合,难以表现出真正想要传达的内容。所以舞蹈编创者提高创新能力十分有必要。

(二)创作人的文化意识缺失

民族民间舞的创作要有地域特色,要把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结合起来,既要使舞蹈作品优美,又要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特色。然而,现在很多舞者在创作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缺乏文化意识,缺乏对民族民间文化、情怀的深刻认识,致使创编出的民族民间舞缺乏情感,造成观众在观看舞蹈的过程中无法体会舞蹈所传达的情感。舞蹈家过于注重舞蹈的表演技巧,注重表现形式的美感,而忽视了把创造环境和舞蹈情感、舞蹈文化结合起来,不利于观众对舞蹈所蕴含的文化的深刻理解。

(三)编舞技巧比较单一

受创意和技术的限制,目前我国所编创的民族民间舞内容形式过于单一,致使舞蹈质量不能达到预期,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由于编导手法的单一化,舞姿缺乏美感。因此,在欣赏过程中,观众会认为编创者与舞者基础薄弱,难以完成优雅而繁复的舞蹈动作,致使舞蹈缺乏灵魂。

三、基于观众共鸣的民族民间舞创作技巧运用

(一)融合民族意识

民族民间舞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把民族民间舞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合,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精华,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传统的人文意蕴,还有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多元化的民族,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内涵丰富,如果创作者要把民族意识和艺术结合起来,是有很多民族材料可以选择的。在创作中,编创者既要展现出民族的独特个性,又要唤起观众的认同感。而要达成这种目的,编创者必须对民族精神有足够的认识,并结合舞蹈技术,把民族民间舞的灵魂与舞蹈技巧结合起来,既要有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要有舞蹈形式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使舞蹈中的舞步体现出民族性,使观众切实体会到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给予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所以在演出开始前,创作者可以先简单地讲解舞蹈的背景,然后再把民族民间舞所表达的精神内涵阐述清楚,使观众对此舞所涉及的民族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引导观众反馈,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舞蹈中。只有这样,民族民间舞蹈才会变得更富有民族性和情感。

(二)丰富创作者的文化内涵

舞蹈编创者的文化底蕴是影响民族民间舞创作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民间舞的编排技术种类繁多,而如何将其与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结合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舞蹈编创者的文化水平、编舞技巧对舞蹈的创作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创作者的水平较低,就可能会使编舞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无法将舞蹈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导致观众对舞蹈缺乏观看兴趣,使舞蹈丧失原有的艺术价值。即使舞蹈编创者有专业的舞蹈编创基础,但如果对民族文化背景缺乏全面认识,也无法编创出好的舞蹈作品,无法将舞蹈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创者要把握好舞蹈题材,要熟悉所编创民族民间舞的创作环境,以民族文化为线索进行延展,更好地将民族文化融合到编创的舞蹈中。唯有编创的民族民间舞文化内涵丰富、表达情感清晰,观众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对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内容有深刻了解。

(三)综合多样化编舞技巧,融合共鸣元素

民族民间舞的呈现,固然需要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支持,但也需要编创者高超的编排技巧,如此才能给舞蹈创作增添一层绚烂的色彩。各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各民族的代表性动作也不尽相同,其编排方式既与各民族的个性特点相关,又与地方风俗,乃至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结合民族的风土人情,同时综合运用编舞技术,使所编创出的舞蹈更富有生气。在编排时,创作者要从观众的视角出发,充分考量观众对舞步的接纳能力,不能只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编排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所编创出的舞蹈主题清晰,赋予舞蹈丰富的内涵,使观众在观看舞蹈的过程中产生更多共鸣。

1.强化感官上的共鸣

在民间舞的创作过程中,感觉共鸣是最基本的要素,它的存在与否将直接影响观众是否能够形成感官上的共鸣。所谓感官共鸣,就是要让演员的身体和动作与情节、音乐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感官体验。这就要求创作者从观众角度出发思考作品创编,细腻处理每个舞蹈动作,更好地实现舞蹈动作与舞蹈情感表达的完美融合。其实,观众在观看民族民间舞时,大部分是对舞蹈的某一片段,或是某一动作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舞蹈编创者应强调舞蹈动作的动态特征,让观众在欣赏完舞蹈之后能够对舞蹈演员的某个动态元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除了舞步的造型设计,舞蹈编创者也要注意其他元素的配合,如舞蹈背景音乐。舞蹈编创者要切实根据舞蹈所呈现的内容、民族文化、舞蹈情感、舞蹈情节等,选取适当的背景音乐。其实,对于民族民间舞而言,音乐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舞蹈背景音乐、舞蹈情节、舞蹈文化内涵相融合,才能使所编创的舞蹈更具灵魂,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舞蹈编创者应从整体的视角考虑,让舞蹈背景音乐更好地发挥作用。以《一个扭秧歌的人》为例,该舞蹈中二胡的独奏就有十多分钟,虽然二胡独奏的曲目较为枯燥,但是从舞蹈与音乐的整体角度分析,二胡独奏部分正是与舞蹈的内涵及情节十分吻合的,增强了舞蹈的艺术魅力。所以,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舞蹈编创者要从舞蹈整体表达的情感、内涵去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2.强化情感上的共鸣

民族民间舞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将直接影响舞蹈的演出效果。在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中,情感共鸣的设计要求创作者以情节和感情因素为主线,通过与社会的情感需求相联系来表达,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这种观点出发,舞蹈编创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增加广泛的情感元素,让舞蹈所表达出的情感被观众接纳。

3.强化文化上的共鸣

民族民间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所以一部出色的民间舞蹈作品,必然会引起观众深入的思索和对其所蕴含文化因素的认同。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的大环境下,民族民间舞已逐渐向民族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但是部分舞蹈编创者过分注重现代文化元素,在舞蹈创作时丢失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所创作出的民族民间舞变成一种“快餐文化”,丧失了民族的精神内涵。而舞蹈作品一旦失去了这种文化身份,就无法引起人们的文化共鸣。所以,舞蹈编创者在编创舞蹈的过程中,要切实掌握与了解所编创舞蹈的民族文化,继而从民族文化视角出发,拓展编创舞蹈素材,更好地展现民族民间舞的文化内涵。因为优秀的民间舞作品选材多是着眼于文化深处和生活细处,能够以“点”见“面”,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这就需要舞蹈编创者有宽阔的视野,既能够探寻民族文化深处,又能够探寻生活细处,只有这样才能够编创出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在传统文化浩渺的海洋中,找到能够循之编舞的素材并非难事,但多是有待深挖的原生素材。这就需要舞蹈编创者拥有敏感神经和敏锐触觉去捕捉舞蹈材料动情之“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析,最大限度地进行“可舞性”挖掘,保证选材内容满足群众视觉需求,助力民族民间舞的发展。

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近些年属于文化交流范畴的民族民间舞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艺术作品要想深入人心,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观众产生共鸣,这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肯定,更是每一位创作者的毕生追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舞台演变,创作者开始运用编舞技法,赋予民族民间舞灵魂。创作者基于观众共鸣的角度编创舞蹈,也实现了作品质量的提高。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内容。从民族民间舞的物质性和精神需要来看,民族民间舞表现得十分全面和完整。不管是在审美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有保存和弘扬的价值。在继承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舞蹈编创者既要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又要创造出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舞蹈动作,使观众产生共鸣。一部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以饱满的文化内涵、舞蹈情感为依托。这就要求舞蹈编创者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以及对舞蹈创作的热情,要有对编创舞蹈进行反复推敲和反思的能力,必须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舞内涵舞蹈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挖掘习题的内涵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