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效能提升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3-10-02胡瑞安吴蕴君
胡瑞安 吴蕴君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效能提升与实践路径研究
胡瑞安 吴蕴君
[福建商学院]
思政课程革新建设中施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克服“硬性漫灌式”“生搬命令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陷入的教育困境,提升思政课程革新建设的“效能”,是从“硬性灌输”向“柔性引导”教育相结合的需要,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以提振亲和力的需要,是施教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和主导力。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在教学、管理和活动载体选择中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需要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理直气壮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高校思政课程革新建设中,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教育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原则[1],施以隐性思政教育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教育一道,协同构建思政课程育人大格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部分照本宣科式的理论堆砌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以“灌输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主要是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和日常事务管理完成,这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贯彻党的教育理论、凝聚共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显性教育是将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作为教育的主体,思政工作者在教育及相关活动中,处于较强的支配及主导地位。新时代,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学习习惯、信息获取方式等随之发生深刻而显著的改变,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只是堆砌思想政治理论是不能完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一)“硬性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传承效果不彰
理论的“灌输”是必要的,课堂教学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灌输式”教育手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首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硬性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迫于学业压力,学生可能勉强接受,表面应付,并未真正心悦诚服、外化于行。其次,高校思政课不再是大学生接受新闻舆论的唯一渠道,学生们自行获取的信息更加便捷,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自己的接收方式。高校经常性地开展显性思想政治活动,大学生自然产生一些免疫力,之后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对待政治教育不严肃,教育的传播功能自然不佳。
“硬性灌输式”中的大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但当他们自身的主体性意识日益增强时,就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观点。
(二)“生搬命令式”:思想政治教育使命认同有限
思政教育的方式、手段等时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生搬命令式”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简便易行,组织者、举办方依靠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很快完成工作任务。高校党团组织可发挥组织优势,较快组织一批学生参与到某项活动,活动下来,看似座无虚席,热闹非凡,但教育效果未必良好。大学生群体有一些共性:能参加活动的同学即使是硬性要求的,也能积极参加活动;一些同学不热衷的,即使是多方动员的,也未必来参加活动。学生不主动参与的,如团组织组织学生观看主旋律电影活动中,一味广泛地生硬,采取赠票、送票式,最终只是影响些许观众走进电影剧院,教育的受众面使命认同有限。
“生搬命令式”思想政治教育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受教学生较少发挥主观能动性,动员上的基本是那些能够被要求且乐于奉献的学生干部,受众面极其有限,“生搬命令式”思想政治教育趋于表面化。
二、高校思政课程革新建设中的“效能”提升
思政课程革新建设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教学逻辑在于建构易于学生接收的内容供给,进一步提升思政的“效能”。思政元素供给很关键,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思政课程建设中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育效果更加持久;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性和个性特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渗透性,受众面更广,以自然性,不直接说教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
(一)“硬性灌输”与“柔性引导”教育手段相结合的需要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革新建设中“硬性灌输式”需要与“柔性引导”手段相结合。“柔性引导”教育手段,是将党和国家要求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借助一定载体或活动表现出来,在大学生置身其中、亲自体验中感悟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而促使大学生行为得到改善,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好“柔性引导”,将教育目的悄然地融入到班级授课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细无声式”使得学生接收政治教育的内容。
西方发达国家虽没有像我国高校一样专门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表明他们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相反,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中,通过“嵌入式”教育在凝聚国民情感、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文化殖民及发动“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新时代,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柔性引导”手段的运用,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容供给,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将所接收的思政内容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柔性引导”须注意因需设置,既不能让学生无法获取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失去教育的意义;也不能让大学生庸俗化地理解思政内容,偏离了政治教育,失去教育的机会。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受教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深化思想觉悟和提高工作经验,以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隐”到“显”的转化。[4]
(二)师生间平等交流以提振亲和力的需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党和国家要求的教育内容、教育目地渗透到学生专业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为提振亲和力,在搭建平等交流的教师--学生关系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熟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构建好隐性思想教育情境。
首先,“老师讲、学生听”的说教式不能满足当前的现实需要。教师要适当去角色化,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受教过程中是主动的、平等的。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机制,将思想政治话语权建立在学生话语体系中,达到共情目的。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重点关注综合能力突出的或特殊性群体的学生,可能使得一些表现不突出学生未能及时进入教师的视野。作为老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熟悉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怀,了解学生需要,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目标参考,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其综合素质。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划”恰当的隐性教育路线,构建良好教育情境,在施教的过程中才会少“打折扣”,才能有效地将教育目标和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施以教育者自身不断增强综合素质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确保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突出政治导向、价值引领,又要凸显大学生的能动性,使外在因素干涉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较好被大学生吸收内化,需要不断提高思政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施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发展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教育者,首先,要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锤炼隐性教育基本能力和具备教育过程中接地气的人格魅力。要以扎实学识和亲和力感化一批学生,用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感染一批学生,不简单照本宣科,要将自身学识融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再者,要设计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实际的、解决困难的内容或活动,唯有实施内容的可接受、满足需求和过程设计的隐蔽,才能确保活动的成效。最后,为保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充分认识和掌握大学生思想问题基础上,可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元素设计在特定的课堂活动与专业实践中。隐性教育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使得学生被动感大为缓解,学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大为减少,发自内心的接收课堂上、实践中所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涵义,最终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暗示功能。
三、高校思政课程革新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政课程革新建设在于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政治引领力和主导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融入形式,课堂上为大学生找寻榜样的力量,使大学生在下意识对照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代大学生。[5]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在教学、管理和活动载体选择中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政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中,教师要重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传习过程。相比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承担一定的思政教学任务,而辅导员基于本身的职业属性,对党和国家发生的大事敏感性强,掌握较多的时事讯息,能及时开展宣讲。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架起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沟通的桥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政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传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思政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实现课程思政的转变,最大限度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将党和国家大事与授课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自信、对民族的自尊,增强学生责任感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培养大学生浏览官方网站,红色网站的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大事以及社会个体的诉求,并把这些社会舆情与平时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在学习和讨论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学生实际生活,持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一步完成教学领域的思政教育目的。
(二)思政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中要多方运用隐性思政教育手段,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正能量的氛围感染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实现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获得较佳情境。在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建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是将思政元素以隐性的手段灌输给大学生,大学生吸收好教育元素,锻造出符合社会观感的思想行为。
刚入学的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的任何事物的感觉都比较新鲜,行为习惯容易养成,要从大学生入学伊始培养学生的荣誉观、正义感和奉献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重视仪式感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发挥好国家的奖助贷的感恩教育功能,思政工作者应教育学生珍视校园学习锻炼的机会,强化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发挥朋辈教育功能,分享优秀校友的典型事例,大学生在与同辈群体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从优秀校友那里学到对国家、社会和母校的感恩之情和报答之心。
(三)思政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
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实施好第二课堂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要一起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参与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对青年群体的争夺异常激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对社会和校园舆情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选择和理性的行为。第二课堂活动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富有意义的特殊节假日,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相联系,将教育目的融入活动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
中国年度优秀国产影片层出不穷,精心设计赏析主旋律电影必不可少,需要培养学生观看主旋律电影习惯。在课堂范围内不定期组织大学生观看年度优秀国产影片片段并讨论,从专业性、技术性角度出发,对电影主题进行定位分析,再施以思想政治教育技巧,将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提升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融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文化自信。为增加互动性,可邀请传媒专业相关教师对影片节奏的把握、影片构图处理的方式和影片背景音乐的发声进行讲解,并结合多种场景与学生共同讨论,使学生回顾历史,掌握专业知识点,了解中华文化精华,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支持他们开展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开扩眼界、扩展知识面,使学生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熏陶。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思政课程建设的大格局中,隐性思政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高校思政课程革新建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加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经常性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方位呈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努力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胡大平.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水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79-83.
[3]陈梦婷.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04): 68-75.
[4]刘欣欣,李晓光.社会过程研究方法视域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 (07):27-31.
[5]薛冬雪.大学辅导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3):295-298.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06-07-23[2017-10-1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43.html.
本文系福建商学院2021年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培育建设项目“协同育人视域下辅导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SYSZ03)和福建商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社科类)立项项目“新时代辅导员参与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探析”(项目编号:2021SYSK05)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