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共创中国式区域现代化样本

2023-10-01姜卫红

上海企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长三角发展

姜卫红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迄今五年来,长三角地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蓝图,以“一极三区一高地” 1为战略定位,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紧密携手,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营造出全社会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充分体现“四个面向”,即面向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的带动力、面向全国的辐射力、面向亚太的集聚力、面向全球的竞争力,在体制机制、示范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布局、民生福祉、营商环境和国际化等方面交出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

一、体制机制供给持续优化

国家层面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统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建立起上下联动、统分结合、三级运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发挥决策层、协調层和执行层三级作用,每年要重点开好三个会:决策层开好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为长三角年度工作定调,并确定重点工作;协调层开好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协调各方,推进落实;执行层开好各类专题会议以及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会议。三省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在上海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各派人员长驻,联合办公,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服务平台和推进机构,并强化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原由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公室牵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划归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并轨办公。2019年10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成员城市实现长三角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也相继成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省市发展改革委内。发展改革委系统均设长三角一体化处室,一直到县级发展改革委。各政府部门均由相关职能处(科)室承担相应工作。设立信用、交通、商务、金融、科技、人社、产业、能源、环保、宣传、信息化、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和城市合作等专题组,城市合作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相对应。各大长三角区域合作重要载体也不断问世,例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其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为双轮驱动。至2022年12月,该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达112项,在国家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推动下,先后两批共38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地区复制推广;重点项目108个,总投资达5630多亿元。再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专门成立了专责小组办公室、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以规划引领显示新探索

“1+N”规划和政策体系充分彰显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叠加、交叉衔接等特点。“1”即《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此,各省市相继印发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又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N”即依据这些纲领性规划,陆续出台的一批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等,包括国务院正式公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科技部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等;“十四五”时期规划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央商务区“十四五”规划》《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行动方案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上述规划和行动方案,充分体现首倡精神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态势,显示出我国构建现代化样本所探索的新路径、新经验。

三、共育科技创新生态领先全球

长三角是我国科技创新高地,在我国科技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21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科技部会同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式揭牌成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为长三角在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又迈出坚实一步,包括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重点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着力形成资金、技术、人才和仪器等良性协同、流动,进行平台共建,联合攻关,全力服务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命门”等。长三角各地既要做深各自科技“小水桶”,又要做大做强长三角科技“大水桶”,要重点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既在已知领域合力探索,又在未知领域突破发展。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还共同制定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发展的实施意见》,力争将三省一市科教资源、产业资源的雄厚优势转化为长三角科技创新新优势,携手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2022年8月,科技部与长三角三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两大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试点启动了实施首批攻关项目。

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同时,以开放之姿,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性科技交流活动。例如“中国·江苏第八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以“开放创新长三角·共同发展新机遇”为主题,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中外机构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国别专场活动达10场,创历年新高。“上海滴水湖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参加人数最多的科技盛会,也是亚洲之最,共同推进了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各种科技创新中心、联盟也应运而生,例如浙江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长三角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等,极大地激发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市场活力,实现多个全球首创。

四、坚持筑牢未来产业集群基础

五年来,长三角传统产业主动拥抱新科技浪潮,朝着自主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迅跑,实现“蝶变”,新兴产业蔚然成势,传统品牌与新兴品牌齐飞。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商贸业和金融服务业等,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长三角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方向,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持续发力。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以及企业品牌快速形成,深刻体现了我国高质量发展趋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步入了新阶段。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夯实了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在我国制造强国中的领先地位。

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重点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高端纺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沪浙皖亦几乎同时出台各自产业集群发展政策。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江苏无锡召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现场会,会上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长三角有18个(详见表1),占比40%,其中江苏有10个,占比22.22%,全国领先。入选这一名单的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有5个,其中长三角有3个。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对标国际前沿技术趋势,长三角各地又提出打造未来产业集群,例如上海明确以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为五大未来产业方向,深入促进集群与集群融合发展,攥指成拳,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共同编制实施《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共同办好卓有影响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经济大会、物联网博览会等;G60科创走廊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起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协同发展的创新集群。2018年,诞生全国首支聚焦长三角国家战略的产业基金,即长三角产业基金,成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唯一审核命名的长三角股权投资基金,令长三角地区向着“科技+金融+产业”方向发力,推动产业集群实现倍增效应。

五、堅持携手增进民生福祉

三省一市坚持人民至上导向、绿色发展导向,携手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共创人民群众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生活,共同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长江、太湖、淮河、大运河等流域水环境联防联治持续深化,共抓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措施落实,联合开展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建立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持续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协同制定京杭大运河、太浦河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共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等。

各省(市)碳排放达峰目标与行动方案也陆续明确,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共推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区域固废危废联防联治。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还相继开展了“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推动长三角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增强区域能源互济能力,加大省际间区域互济置换力度,推动相关特高压工程,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风光等重大项目,共建绿色能源保障体系;完善区域大气、水等领域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区域固废危废联防联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化。2023年6月5日,浙皖在合肥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是新安江流域上下游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的重要标志。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还聚焦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便利化,探索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包括提升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级、长三角主要城市轨道交通扫码便捷出行互通、居民服务“一卡通”、医保一体化合作等;共同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统一,完善异地门诊互联互通,持续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基础教育实现互动交流;加快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共建公共应急卫生管理体系,三省一市开展了巩固和优化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加强长三角区域信息互通互联和重大疫情应对处置,共同推进平战结合的长三角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联合举办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协同建设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加快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打造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合打造长三角国际文旅精品路线;共同办好杭州亚运会,促进文旅体育融合发展。

六、凝聚各方能量合力奋进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政协助推国家战略实施,协同履职,在形成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合力中作出人大、政协的独特贡献。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在协同立法、联动监督、代表联合活动等方面推进,发挥人大立法规范引领作用,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法治化进程;发挥监督推动落实作用,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部署贯彻实施;发挥代表聚力聚合作用,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政协则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发挥政协联动机制优势作用,高质高效开展联动履职活动,议题联接、信息联通、工作联动、成果联用;探索建立履职成果直通直报、通报发布等机制;聚焦调查研究、反馈落实等重点环节,力争成为全国省级政协区域联动履职的示范样板。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诞生了众多长三角研究机构,例如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等,还有长三角高端智库联盟、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等,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中,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以2006年成立的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为基础,于2018年6月创立,它以建设成为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智库机构之一、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学术重镇之一为己任,持之以恒打造长三角文献数据库,每年编撰发布长三角经济发展蓝皮书,主办《长三角观察》杂志,举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类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方案中,均有这些机构的学术贡献。

在企业以及跨业合作领域,先后成立的长三角企业家联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等,是长三角市场主体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由长三角地區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相关行业商会协会的主要负责人组成,有力促进了政企高效沟通,致力于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有效合作,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则致力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执委会统筹指导下,由市场和社会专业机构组成。该联盟创始成员包括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目前已达53家,以业界共治形式,集聚国内外高能级资源,推动形成示范区建设能量场,将新机制、新理念和新资源在示范区落地生根。

综上所述,五年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能级和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积蓄巨大后劲。面对未来,长三角地区在进一步锚定“一极三区一高地”,携手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将不断展示出中国式区域现代化全新的发展观、价值观、文明观和政绩观,从而为世界提供中国式区域现代化最佳样本。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观察》主编,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执行主任,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创始秘书长,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秘书长兼长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家委员)

1 “一极三区一高地”:“一极”指的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三区”指的是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高地”指的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猜你喜欢

长三角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