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创新人才培养

2023-10-01王琼张亚楠

国际公关 2023年15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创新

王琼 张亚楠

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乡村旅游正成为新型休闲方式。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也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不是简单地丰富休闲娱乐活动,而是具有长远性,通过发掘传统乡村文化,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游项目。它关系着乡村的发展。因此,乡村旅游需要在保持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乡村旅游的创新,需要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文旅创新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需要。本文对乡村旅游文旅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旅人才;创新;乡村旅游

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一、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保护乡村文化、保护乡村自然环境、提高农村经济,达到乡村富强的目的。

(一)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休闲的新项目。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城镇化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工业化方便了人们生活,减少了人们的体力劳动,但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和睦邻里关系逐渐遗失,尽管城镇化生活使人们的生活距离拉近,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却越来越远,生活在同一个小区甚至一栋楼里的人,往往对面相逢不相识。传统农村中的鸡犬相闻、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美好场景在城镇生活中荡然无存。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生活环境被破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自然环境在城镇化生活中无从寻觅。城镇化的生活方式也与农耕社会大相径庭,农耕社会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秋两季忙碌、冬夏两季悠闲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朝九晚五、整天在家庭与单位中来回奔波所代替。

城镇化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容易导致人出现焦虑,这种焦虑一方面是工作方式导致的精神紧张,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活在逼仄空间形成的。

城镇化和工业化产生的焦虑,需要通过沉浸大自然来缓解,这样就形成了新的休闲和旅游方式——乡村游。因为乡村环境开放,可以缓解逼仄空间产生的焦虑,乡村具有安静、平和的生活氛围,这里不需要按时上班,没有来往穿梭的汽车,以及汽车排放的尾气,生活氛围和环境与城镇化有天壤之别,适合城市人精神放松。

(二)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游不同于其他旅游,它具有长期性特征,人们去乡下放松不是偶尔性,会有定期性发展趋势。每年的不同季节,生活在城市的人群,都会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领家人去往乡村小住几天。因为乡村游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人群需要,老年人可以来乡下小住,活动筋骨,身体强壮的还可以参与简单的体力劳动;中青年可以利用乡村游来放松心情,解除因为工作压力带来的焦虑;少年儿童可以利用乡村游来接触大自然,完善课本知识。

乡村游对于乡村振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农民可以借助乡村游来发展当地经济,因为乡村游需要向游客提供住宿所需要的农家乐、餐饮,而餐饮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使当地农民不用外出务工,就能增加经济收入。

乡村振兴还包括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发展乡村旅游,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助推文化振兴;而旅游者乡村游的目标就是追求生态环境优美,这样又助推了生态振兴。[1]

二、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及其原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游在全国得到了发展。但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影响了游客体验。

(一)旅游项目同质化

鄉村旅游在发展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同质化严重。发展到现在,乡村游形成了固定模式,旅游内容都是参观老房子、看传统农具、吃农家饭、住在有农村特色的农家乐中。活动项目主要有爬山、过玻璃栈道、高空秋千。水源丰富的乡村游,有漂流、游泳、垂钓等项目;还有休闲活动都是采摘,并且采摘的对象都是春节期间的草莓、五一杨梅、夏天火龙果。

有些地方不具备乡村旅游条件,为了追求乡村游,不惜花重金来打造旅游项目,如在山上安装玻璃栈道和高空秋千,没有湖泊的乡村,用人工改造的方式来做人工湖,草莓和火龙果并不是全国都适合种植,为了使春节期间有草莓采摘,采用大棚来种植,结果造成全国乡村游千人一面。

同质化乡村游,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盲目打造旅游设施容易造成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乡村游的初衷是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如果盲目建造玻璃栈道,不仅投入多,而且需要年年修护,高空秋千也是如此。盲目建造旅游设施,曲解了乡村游的本意,人们来乡村是为了放松心情,并非为了寻求刺激,所以乡村游要着眼于农村特色,将乡村游打造成满足游客心理需求的特别的休闲方式。

(二)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

乡村游同质化、游乐场化,会直接影响乡村游的持续发展。形成同质化的原因主要是急功近利和缺乏文旅创新。

乡村游的急功近利,容易导致同质化。看到别的乡村游通过建设玻璃栈道和高空秋千引来了很多游客,就盲目模仿引进,全然不考虑游客来乡村旅游的心理,结果项目完成了,游客也审美疲劳了,导致旅游投资收不回。

乡村游的同质化,关键是缺少文旅创新人才。很多乡村游都没有专业的文创人员,全靠地方政府或者乡村投资者来决定旅游内容。有些投资者因为在外地乡村游中发现了商机,就去需要乡村游的地方进行投资,根本没有将乡村游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也没有根据当地的农业、气候、环境去制定持续发展规划,盲目地引进外地经验。将乡村游做成了游乐场和玩刺激。

三、乡村旅游文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乡村旅游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这几年实践,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培养文创人才已经成为发展乡村游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乡村旅游文创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缺乏乡村旅游持续化发展理念

很多地方政府在开发乡村游的同时,也重视文旅人才招聘,但很多地方政府自身缺乏对乡村旅游的认知,招聘时用上一级政府给予的红利来作为条件,人才引进后,没有安排合适的岗位,也没有将文旅创新方面的事务交给他们去做。这样一来,很多人抱着信心而来,但一年两年却无所事事,最后失望而回。

还有一种现象是,在招聘中只重视文旅人才的高学历,忽视了他们的实际能力,这样即使安排他们工作,也难于胜任。久而久之,文旅人才招聘就严重变味,导致部分人将来农村基层工作作为跳板,达到目标就离开,根本没有进行文旅创新。这样年年招聘人才,但文旅创新与发展毫无起色。

(二)忽视对本地人才的培养

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乡村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但目前有种怪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在振兴乡村中,喜欢盲目引进外资,让外地人来投资建设,让外地人来管理。这样一来,本地人只能作为服务人员、农产品提供商存在,从而导致当地人对乡村旅游兴趣不大,与其在当地作为服务人员,还不如去大城市打拼,至少获得的报酬更高。

引进外地人才,即使他们有创新能力,但他们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融入当地生活需要时间。万一自己的创新没有取得效益,可以换一个地方,对自己影响不大。而当地人就不同,他们生活在这里,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对一些传统工艺的传承也熟悉,可以利用本乡人的身份去为乡村游服务。但很多地方政府却没有考虑到这一层,只重视引进外地人才,忽视当地人才培养。[2]

进入21世纪,农村青年一代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能力来开发当地旅游,他们更加熟悉当地的传统文化、农产品特色。只要重视当地人才培养,乡村旅游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因为当地人经过努力,推出特色乡村游,获利的是自己,有利于乡村游持续发展。

(三)文旅人才培养机制不足

乡村旅游是一项具有持续性特征的项目,在培养文旅人才方面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文旅人才长期为乡村旅游发展服务。

因为长期以来人口外流的缘故,很多具有旅游资源的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村庄空心化严重。由于当地没有高质量的中小学、幼儿园等文化教育机构,很多青年为孩子的前途考虑不愿意回乡创业。有这种想法的不仅是文旅人才,也包括酒店管理、餐饮行业的青年一代,他们虽然爱家乡,但家乡基础教育条件不佳却是严峻的事实。

四、乡村旅游文旅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乡村旅游文旅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乡村旅游发展观

培养乡村旅游文旅创新人才,需要地方政府具备正确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是游客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理念上,要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发展相结合,不能目光短浅,而是要将乡村旅游作为城市生活调节的重要手段来認真对待。

本着这种理念,乡村旅游项目要有地域特色,不能盲目从众,更不能将乡村旅游和游乐场等同,杜绝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弊端。乡村旅游一定要有所创新,根据自己的地理条件打造自己的特色。而旅游创新离不开文旅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旅游创新人才,也是个长远项目,需要有完善的培养机制。

(二)重视当地文旅人才的培养

文旅人才不仅包括旅游项目设计,还包括民间文化传承,例如刺绣艺人、剪纸艺人、民间雕刻艺人,以及活跃在乡村的各种工匠手艺人,民间艺人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正是他们的一双巧手,创造了特殊的地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民间工匠逐渐失去传承者。地方政府要鼓励这些工匠将自己的手艺传给下一代,用来打造地域文化。

文旅创新还需要从当地青年中发掘人才,很多当地青年有高学历,善于接受新事物,即使不是从文旅专业出身,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也充满热情。地方政府应当鼓励他们回乡创业,用自己的才华来为乡村旅游创新服务。

对于愿意从事乡村旅游的当地青年,地方政府除了在资金、政策方面进行帮扶之外,还要鼓励他们去先进的乡村旅游地进行考察、学习,汲取别人的经验,如河南栾川的 “栾川经验”、浙江桐庐的经验。这些地方走在乡村旅游的前列,浙江桐庐巧妙利用了周边城市人缓解工作压力这一条件,然后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乡村旅游项目,这就是桐庐模式;栾川模式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先天旅游条件,将自然景观、道教文化融合在乡村旅游中。学习先进经验,要结合自己家乡的条件,去进行创新。如南方地区可以借助山水自然景观,再搭配采茶、养蚕、挖竹笋等农事活动来开展乡村旅游。中西部地区要结合当地平原的先天条件,再搭配民间艺术,如泥塑、剪纸、木刻等来丰富乡村旅游。[3]

(三)完善乡村基础教育

完善乡村基础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具有多重意义。第一,完善乡村教育,可以让文旅创新人员无后顾之忧,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第二,乡村基础教育能使下一代更好地传承本地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打基础;第三,完善乡村基础教育,可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当地民众的整体素养,为乡村振兴助力。

完善乡村基础教育,要重视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在20世纪,我国乡村教育一直处于资源不足状态,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础教育一定要重视教师个人素质,既要向学生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和生活理念,又要将传统乡村文化、传统道德、乡村民俗传播给下一代,让乡村新一代烙上乡村文化印记,将乡村传统传承下去。[4]

五、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其实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延续,在乡村旅游中进行文旅创新,核心就是发掘乡村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作为特殊的精神生活来充实当代人的生活,通过感受大自然、参与简单体力劳动来治愈快节奏生活带来的身心疲惫。因此,乡村文旅创新要根据乡村历史传统来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 朱丽.文旅融合视域下旅游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02):181-184.

[2] 史云,刘畅,张书玮.乡村振兴视域下文旅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2,35(05):90-96.

[3] 孙占权,王晟.培养乡土人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浅析[J].山西农经,2022,21(09):45-47.

[4] 王璐,唐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旅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茶叶,2019,41(11):82-83.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创新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集中连片特困区乡村旅游开发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