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闫平戏曲人物油画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

2023-10-01冉佳玉

天工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主观油画戏曲

冉佳玉

太原师范学院

闫平在深入了解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之后,将自己的理解、思维与西方艺术家的绘画思想和艺术特点融会贯通,集大家之所长,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在色彩和造型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路径。她对西方现当代艺术有着独特且清晰的理解,并能在艺术实践中彰显现当代艺术的特点。在闫平的创作中,她强调自己的个性与思考,并没有对细节进行深入刻画,而是将其统一成一个整体,在整体里进行局部调整,画面整体协调,重视主观情绪的抒发。在画面内容上,画面上的戏曲人物也不是客观再现,而是结合内心的情感重塑人物形象,突破形体束缚,使戏曲人物形象更具有坚实感,充满生机与灵魂。在色彩表现上,通过大面积的色块对比拉开空间层次,不再是传统写实中的色调,而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排列直接抒发内心情绪,主观处理画面,赋予色彩新的情感内涵。

一、闫平接受现当代艺术影响的时期

(一)强调后印象主义的主观色彩感受

后印象主义是突破传统束缚,强调户外写生,直观感受自然光与色的变化,并且强调主观色彩感受,以自然色彩直接表现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变化。闫平虽在室内写生,但创作前也是细致观察,将戏曲后台的烦琐杂乱的布局进行化繁为简,直观感受色彩的细微变化。在创作过程中,闫平在人物形体的塑造表现上也只是突出重要的部分,对细节的部分进行整体概括,突出强调自己的主观色彩感受。

后印象主义的主观色彩感受对闫平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以闫平所创作的《唱戏的人》(见图1)为例,画中以青衣女子为主体人物进行突出塑造,在后台休息期间青衣女子双腿呈放松状态,但其交叉重叠的动作仍具有肌肉感的张力,她的妆容依旧整洁艳丽,眼神依旧清澈有神。她上半身向前微倾,严谨比画着手部动作,为上台做充足的准备。在画面二分之一靠下处的地方有一名伏身做压腿动作的男子,其动作横贯整个画面,彰显腿部肌肉线条,使画面极具稳定性。男子虽是大侧面且被充满肌肉感的手臂遮挡呈现出脸部的局部,但眼睛刻画仍明亮清晰,与青衣女子的目光相左,且二者都看向画面之外并延伸发展,突破画布的空间局限,带着对戏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期待看向远方。画面的背景处理则是通过幕布将有限的空间隔开,每位演员都为上台做着最后的努力,希望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喜爱戏曲的观众。在画面的左下角刻画了拿手机拍照的动作,虽然不是完整地塑造人物,但是仅凭拍照动作就可以将热爱与认真定格在画面中。整幅画面呈现清冷色调,各种明度不同的绿色在画布上有秩序地融合,还采用了大量明亮的颜色,通过光影来营造氛围,使画面显得温馨和自然,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画面色彩构成上,青绿色作为戏服的主要颜色,既能在视觉上给人以稳定感,又能使画面显得灵动自然。闫平通常将纯颜料简单混合直接应用在画布上,用厚重的颜料叠加,以产生层次丰富的肌理感,而画面深色的区域则是找到色彩倾向,在暗部寻找细微的变化,记录着五彩斑斓的黑,以达到有层次、有秩序的美。她还将室内光线的明暗变化展现在画面之上,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使整个画面的色彩极具冲击力。

图1 《唱戏的人》 闫平/作

(二)理解纳比派的装饰性处理方法

纳比派继承与发展了后印象主义对色彩的主观情感表达,在突破色彩束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性效果,将光与色作为传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生活情趣。纳比派通常以室内场景为题材,让艺术贴近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小角落见微知著地表达内心情感,以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为指导进行综合性探索和系统性推进。闫平的作品题材是贴近生活的场景,戏曲人物油画题材的作品就是她在下乡的时候根据所见所闻思考创作的,她将关注的视角从戏曲人物在舞台上耀眼夺目的表现转到后台繁杂质朴的生活,从而歌颂戏曲演员对戏曲真挚的热爱。

纳比派装饰性的处理方法对闫平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作品《温暖》中,画面描绘了戏曲后台场景,一个男演员在补妆,女演员依偎在男演员旁边休息,具有叙事意味。画面以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为大面积对比色调,用不同的对比色块将地面、幕布和墙壁分割开,呈现远近对比关系,使画面有足够的室内空间感,加强了画面的韵律美。画面中间不同明度的粉红色戏服与黄色桌面衬布是最明亮的色彩,蓝色戏服与周围形成对比色调,成为视觉中心,通过对比色调传达出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闫平通过刮刀与画笔相结合的方式,将油画材质的肌理感特性展现出来。刮刀在画面中留下丰富的痕迹,厚重颜料堆积所呈现出的斑驳形态与油画布的质感形成对比。这种厚薄对比关系也体现在线条中,画面中的线条都是流畅且富有变化的,薄厚层次分明。闫平理解纳比派的装饰性处理方法并主观地处理地面、幕布和墙壁上的花纹等画面内容,更加注重色彩明度与纯度的运用,将色彩的明度层次细化,提高对比色彩的纯度,使画面色调协调有序,借此增强画面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二、闫平对现当代艺术认识的成熟期

(一)学习野兽派强烈的画面冲击感

作为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根据主观情感对所画内容进行概括与归纳,将原有事物做减法,只突出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并强化纯粹颜色的应用。他在画面上擅长用各种纯粹的颜料形成极其丰富的对比色彩,注重图式与色彩的衔接性,对不同形状的色块进行分割与交错及重新建构,形成新的画面内容,突破原有的色彩明暗形式,提高了色彩的饱和度,丰富了画面内容,通过色彩直接传达和表现画家内心的情感、情绪。闫平通过学习野兽派画家大胆的构图、奔放的笔触以及绚烂的色彩,创作出具有强烈的画面冲击感的作品,她用概括、简洁的线条表现戏曲人物,虽然为了突出人物特征进行了夸张处理,但还是能看出原有人物的动作,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画面效果。

野兽派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对闫平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闫平的作品《小鱼儿是自由的》中,戏曲后台深色的幕布与浅色的桌布形成色彩对比,背景的幕布用热烈的橘红色与厚重的深绿色产生对比效果,用色彩对比将画面分割,从而增强空间的层次感。画面右下角的戏曲演员正在以夸张的姿势装扮自己,以对角线构图形式形成对比的是左上角的两位戏曲人物,他们已经扮好妆,在静静等待上场,画面中间用浅紫色桌布进行横向拉伸、分割,以呈远近对比关系。闫平用粗犷的笔触和充满肌理感的画面形式来简化纷繁复杂的后台场景,用线条勾勒出戏曲人物的外形,用大色块概括琐碎的细节,用色彩块面拉开层次关系,凸显油画独特的质感,用绘画痕迹与色彩形成有冲击感的画面。同时,闫平将自己的情感与纯粹的颜色相融合,使色彩充满丰富的变化,将不同明度与纯度的色彩有序放置于空间中,调整其面积、形状的对比度。色彩的强烈与温和相对比,通过线条有层次的穿插,形成极具生命力的、强烈的画面效果。[2]

(二)运用表现主义怪诞夸张的方式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在创作中画家不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重视感性表现,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抽象,通过大幅度扭曲变形的造型来表现主题,突破形体的束缚,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引起观赏者的共鸣。闫平运用表现主义怪诞夸张的方式,将绘画的激情释放在画布之上,同时将中国式写意风格与表现主义怪诞夸张的风格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路径。

表现主义怪诞夸张的方式对闫平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闫平的作品《远方》中,画面描绘的是戏曲演员在后台化妆、练功等具有生活意味的场景。[3]她通过对人物站、坐、卧、蹲的动态进行戏剧化的排列,展现人物正面、侧面、背面等不同形式的夸张造型,人物造型不受形体的束缚,充满力量。整幅画面由左边暖色向右边冷色过渡,在画面中同样的两个背影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在暖色的灯光下,展现了背部温暖的线条,有明显的黄绿色彩倾向;而在冷色的灯光下,通过蓝紫色侧影彰显背部肌肉的力量感。背景由土红色转向深绿色,再转向灰绿色,用大块色彩对比使凌乱的背景呈现出远近关系,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通过有层次的色彩传达出闫平内心对戏曲演员的情感寄托。画面中粉红色戏服与翠绿色戏服形成对比,用色自由奔放,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情感的起伏与重构的内心世界。这些饱和度较高的颜色突破常规而形成独有的亮点,赋予颜色浪漫色彩,丰富了色彩的情感,使画面饱含诗情画意,使闫平的绘画更具有表现力。闫平通过对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将运动中的人物身体姿态进行夸张与变形,突破形体束缚,使造型得以解放,整体画面更加灵活和充满生命感。

三、闫平传播现当代艺术的黄金时期

闫平运用个性化的色彩语言和突破形体束缚的造型能力展现自己主观的精神世界, 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重新建构内心世界,清晰地展示戏曲演员对戏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直观的视觉语言来阐述东方文化的意蕴与含蓄的情感,将东方感性的情绪与西方理性的观念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面效果。闫平的绘画艺术功底深厚,在对西方艺术思想进行系统性学习之后,对色彩、造型及线条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虽然是对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描绘,但也加入了主观的创造性元素和想象,以协调画面,用鲜明的色彩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变化,为自己的作品重新建构画面要素,彰显画面的表现力。

例如,在作品《闪烁如歌》中,闫平将中国画中的浓淡干湿与油画颜料相结合,她借鉴传统中国画起承转合的书写性,理解皴、擦、点、染的用笔变化,将油画色彩与中国笔墨的表现形式相融合来表达内心情感,既保留了油画本身的肌理感,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审美意向的油画创作风格。整幅画面运用油画充满肌理感的笔触将浓墨般的黑色作为底色,与画面前方白色戏服的戏曲演员形成对比关系。除了黑、白、灰三色的色彩构建之外,还将橘黄色、红色戏服等作为点睛之笔呈现在画面中,使凌乱的场景具有秩序美。同时,她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融入画面之中,画面中色彩厚重的地方层次感分明,突出油画独有的肌理感;色彩浅薄的地方则如中国山水画泼墨般看得见画布的材质,以色彩的厚薄对比关系增强画面的三维立体效果。[4]画面中写实及对细节的刻画逐渐减弱,增加了中国传统的笔墨韵律以及散点透视的绘画视角,对于线条粗细对比的运用更是展现了她对中国书法的融会贯通,从而彰显了书画同源的关系。在塑造人物造型方面,通过强劲有力的轮廓线和笔触的强烈对比,通过线条的不断变化赋予其力量感,丰富了画面内容,加强了画面的生机感。点、线、面的呈现,有冲击力的画面表现,主观情感表现的色彩,突破形体束缚的造型等都是闫平绘画的独特风格,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与西方艺术观念相融合,促进了油画的民族化,使中国油画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闫平对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内心情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油画中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展现中国画行云流水的用笔与磅礴宏大的气势。通过贴近生活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以戏曲后台人物题材来呈现人生百态,用极具个性化的绘画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从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呼吁人们关注传统艺术。闫平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强调画面的层次感,她的戏曲人物油画作品展现出个性化的色彩,突破了写实绘画的束缚,根据主观想象处理画面内容,形成了具有中国写意韵味的油画作品。闫平在提高审美素养和传达内心情感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戏曲题材油画涉及油画的构图与色彩等,还要突出自己想展现的力量。她认为戏曲题材油画要想获得个性化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艺术理论储备、大胆的艺术表现形式、颠覆的艺术创作意识,这样才能使油画创作多元发展。

猜你喜欢

主观油画戏曲
一张油画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油画《塬下》
油画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