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会”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3-09-30廖伟梁谢大海赖光明

中小学德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会道德育人

廖伟梁 谢大海 赖光明

摘 要德育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形态,对学生德性成长至关重要。从校训出发,通过建立包含四个模块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从目标引领、管理创新、有序推进、评价驱动等方面共同发力,努力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健身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德育活动课程;“四会”校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9-0039-04

①本文系广东省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十二年一贯制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编号:GDJY-2021-JT-29)、顺德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中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普通高中‘四个学会’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编号:SDZXDX2023048)成果之一。

德育活动课程是学校重要课程形态。当前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存在随意化、碎片化倾向,学生体验感和获得感不强。为此,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顺德一中”)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四会”校训进行校本实践,整体推进德育活动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实施推进,渐成学校育人品牌,在区域内产生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

顺德一中是一所县域高中。1980年,时任校长潘甲孚老先生经反复斟酌,提炼出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办事“三个学会”育人口号,得到师生高度认同。1989年,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来校视察,建议加上“学会健身”。1991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来校视察,建议将“学会读书”改成“学会求知”,将“读书”范围拓宽、内涵扩展,育人指向更加明确。至此,顺德一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四会”校训正式成型。“四会”校训的产生、完善、充实和提高的过程,是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形成自身独特办学思想的过程。[1]

“四会”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概括,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目标在方向上高度一致,在内容上相互对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闭环。其中“学会做人”对应“责任担当”,“学会求知”对应“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对应“实践创新”,“学会健身”对应“健康生活”。“四会”校训与“六大”核心素养之间形成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指向“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时代新人”育人目标。另外,两者的对应关系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在内涵和外延上也十分吻合。以“学会做人”为例,学校希望学生在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中形成正确的價值取向、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这与“责任担当”所包含的三个基本点是一致的。再如,“学会办事”要求学生在“办事”的真实情境中,运用习得的道德知识制定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悟、认同道德责任,不断更新自身道德观念和认知,这与“实践创新”的内涵十分贴合。

学校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目的在于保证德育过程的一以贯之、行之有效,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2]经过多年探索,根据德育课程培养目标,在“四会”校训的统摄下,学校精心设计包含四个模块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四个模块之间横向联合、纵向衔接、多维推进,最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

(一)“学会做人”:培养道德责任的承担者

按照责任伦理学中的角色责任理论,个体在社会系统中承担了某种道德角色,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角色责任。[3]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学段强调“学会做人”,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学会做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有之义。它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伦理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诸多内容,其根本宗旨在于让学生在处理与世界、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与环境、与自身的关系时,能够深化自身对道德责任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学会做人”是其他“三个学会”的基础和目标,也是“四会”的核心和灵魂。学生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找到求知的原点、生命的意义、成事的依托。在“学会做人”模块,学校设置了爱国教育课程、责任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和规则教育课程等四大系列课程。爱国教育课程包括理想教育月、党史学习周、传统节假日系列活动等,责任教育课程包括成人宣誓仪式、爱心系列活动、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环保文化节等,生涯教育课程包括真人图书馆、生涯游园会、职业体验周、规划能力大赛等,规则教育课程包括宪法宣传周、校风提升月、学生行为辨析会等。通过这一模块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一个道德责任的承担者。

(二)“学会求知”:培养道德知识的学习者

以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研学旅行等为内容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充实和延伸了德育的学科内涵。[4]这里的“学会求知”不仅是摄取书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在生活化的德育活动课程中求取更广义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提升道德知识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直接关乎其未来的道德生活与实践。“学会求知”模块课程的实施,是为学生提供道德学习的“金钥匙”,让其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进其“会学习”“爱学习”“享受学习”,让他们可以用道德知识的力量创造一生的幸福生活。在这一模块中,学校设置了科学类课程、人文类课程、多元类课程等三大系列课程。科学类课程包括百场科技报告会、数学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科创研学活动等,人文类课程包括百场人文报告会、阅读文化节、诗词大赛、朗读者、英语晚会等,多元类课程包括社团文化节、戏语大赛、舞林大会、主持人风采大赛、学生自主超市、经济学辩论赛等。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掌握道德知识,进而内化道德责任,为道德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三)“学会办事”:培养道德实践的躬行者

道德责任的真正落实最终指向道德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认知走向行动,在认知中思考行动方向,在行动中反思道德责任,通过这种“闭环式”的道德行动培养道德实践的躬行者。“学会办事”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具体事项,从创意方案到评价反馈、从人力物力财力到时间场地主体等各个方面全程操持;要求学生能够适应不同情境,应对各种情况,处理常见问题,学会有序管理工作任务和人际关系;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自为的体验,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培养独立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学会办事”,通过锻炼“办小事”的能力和品行,积累“办大事”的勇气和信心,为未来的道德生活奠定基础。在“学会办事”模块,学校设置了问题解决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等三大系列课程。问题解决课程包括领袖训练营、校长接待日、模拟提案大赛等,社会实践课程包括“一中青年行”活动、学农实践活动、青田研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劳动教育课程包括“最美教室”行动、“寻味一中”活动、饭堂一日帮厨、“校园农夫”体验活动等。“会办事”是“能成人”的基础,通过“学会办事”,夯实学生向上成长的台阶。

(四)“学会健身”:培养道德生活的享受者

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做一个道德生活的享受者,是德育课程的重要主题。这里的“健身”不单指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大健康观,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拥有至少一项能相伴终身的体育运动爱好,在运动中培养健康的体魄和终身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调节心态、管理情绪,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优秀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是支撑高强度、快节奏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是履行道德责任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和精彩人生的坚实基础。在“学会健身”模块,学校设置了身体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大系列课程。身体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田径运动会、篮球文化节、棒垒球联赛、活力大课间、“三年千里”跑步健身计划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心理游园会、女生文化节、宿舍文化节、飞鸽传书、“心情驿站”活动等。通过学会健身,让学生在未来享受有道德的健康生活。

为了促进“四会”德育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从目标引领、管理创新、有序推进、评价驱动等方面精准发力,确保课程体系在有效实施中落地生根,让课程的育人底色和价值使命得以凸显。

(一)目标引领: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在“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总体目标引领下,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分解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等四个育人目标,再依据“四会”与六大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将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十八个基本要点作为“四会”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如“三年千里”跑步健身计划,以“学会健身”作为育人目标,以“健康生活”包含的一个基本点——“珍爱生命”作为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两个目标相互对应、相互融合,塑造了特定的“课程矢量”,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育人力度,每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了若干个子课程。其目的在于将相对分散的育人课程整合起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指向性和目的性,形成育人载体和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建立在目标引领下的育人“辐射圈”和“组合拳”,使育人内容和环节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让育人目标在课程中得到有效落实。如理想教育月,包含“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演讲、“表白祖国”快闪活动、“向国旗敬礼”主题活动、爱国书画作品展览等若干系列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做一名新时代的追梦人。

(二)管理创新:构建高效支撑体系

学校在机构设置、管理架构、制度优化、科研引领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全力保障德育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在机构设置方面,学校从师资配备、流程运作、建章立制、场地支持等方面支持学生成长中心和社团指导中心的建立,前者主要负责德育活动课程的体系设计,后者主要负责管理四十多个学生社团;在管理架构方面,学校优化了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建设,将团委会、学生会合并为学生领袖联合会,形成了“学校-年级-班级”自上而下的金字塔模型,打破了旧有的藩篱和障碍,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低效利用,形成了分工明确、运作有序的自主管理架构;在制度优化方面,学校从章程建立、队伍建设、常规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细化落实了培训考核、会议签到、材料上交、物资管理、场地管理等数十项制度,全过程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在科研引领方面,学校依托省市区名校长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围绕德育课程建设、体验式德育、生涯教育、劳动教育等培育并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在推动“四会”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多方協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有序推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德育活动课程是一种参与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课程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5]“四会”德育活动课程从时间维度、参与方式两方面分类推进实施。从时间维度上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以及品德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哪些内容三年时间里每一年都需要做、哪些内容对应在不同学段完成、哪些内容贯穿三年要自主完成,如每年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系列课程,面向高二优秀学生干部群体举办领袖训练营,在学校的校庆日面向高三所有学生举行成人宣誓仪式等。从参与方式上看,为了让学生在德育活动课程中充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主动发展,有的课程要求全员参与,如党史学习活动、体育艺术节等;有的则要求自愿参与,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是否参与,并选择以活动负责人、参赛人员、裁判员、后勤保障人员、志愿服务人员等任一角色参与。

(四)评价驱动:助推课程优化升级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 具有导向功能、强化功能、信息诊断和反馈功能等, 对于德育活动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6]教师在课程中通过给学生以赞许的眼神、肯定的掌声、鼓励的动作、深情的寄语、耐心的协助、温暖的支持和成果的展示等“微评价”的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通过借助数字化德育系统,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建立成长积分制度,通过“班级-年级-学校”等逐级进阶的方式,以“积分制”的评价方式外显学生的成长;通过提交参与德育活动课程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收获等完成“反思式”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德性和品行的内省;通过建立自我-同伴-教师-家庭“四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多维度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微评价”“积分制”“反思式”“多元化”等创新性评价方式,充分发挥了评价对课程的诊断、改进和促进功能,让德育活动课程的效果不断优化升级,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得以建立和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得以内化生成。

多年来,学校遵循“四会”校训精神,形成了目标明确、结构清晰,体系完整、形式多样且具强大内生动力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课程的体验感、参与度和趣味性明显增强。在“四会”德育的带动引领下,学生在德性修养、精神风貌、学习动力、意志品质、责任意识、习惯养成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志向高、成绩好、能力强、素质优”成为众多顺德一中学子的闪亮标签,学校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卢柏祥,刘伯权.顺德一中百年史稿[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1:119-120.

[2]罗燕翔,高晓敏.小学德育活动要与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推进[J].人民教育,2021(10):67-69.

[3]程东峰.角色论——责任伦理的逻辑起点[J].皖西学院学报,2007(04):1-7.

[4]梁粱."云端"的道德建构——论公共危机事件下的德育知识生产[J].中小學德育,2020(04):25-28.

[5]陈元龙.困境与突破:中学德育活动课程的现实问题及改革路向[J].基础教育参考,2017,No.263(23):74-76.

[6]王库,肖静,刘彦均.学校德育体系整体建构供给侧改革探析[J].中小学德育,2017(10):29-32.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学会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会分享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