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家校合作的行动技巧

2023-09-30谢丽嫦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校育人家长

谢丽嫦

小学德育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在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两种教育形式。家校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一切为了孩子”,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长是家校合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有共性也有互补,教育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应该是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补,确保学生接受不同层面的教育。此外,家校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能确保学生接受更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合作育人的效率。

在日常的家校沟通中,因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以及沟通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校应要求教师加强自我修炼,把典型案例或故事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育经验,逐步提升家校沟通能力。

一、示范与引导,确定家校合作的基调

教师需要接触和沟通的家长很多,而且每换一批学生就要面对一批不同的家长。家长们来自五湖四海,背景不一,工作不同,性格各异。面对如此多的家长,如何开展家校合作工作?从一开始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牢牢把握住“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些共同目标,确定基调、表明态度,在培育孩子这件事上,努力将家长的思想统一起来,与家长达成共识。当然,教师要以身作则、善于抓住契机,及时引导,逐步构建和谐的家校共育氛围。

二、领悟和执行,确保家校合作的一致性

家校合作的项目非常广泛,常见的家校沟通内容之一是向家长传达、告知、通知学校的各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育教学举措或者上级部门的要求。比如,各项安全教育和提醒、放假通知、新的举措与规定等。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家校合作项目,教师在落实前必须认真领悟其中的要求和重要意义,不能只是“上传下达”。如果教师没有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落实工作的话,家长也会对这些要求抱以无视或者漠视的心态,最终导致家长对学校的其他工作和要求也会不重视。当家校合作在沟通上出现“断层”现象,其结果则低效或者无效,不利于工作的执行与落实,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关爱与指导,激发家长合作的积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成长负责,为他们全面发展考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家长,只要教师把握住了双方共同关注的对象——孩子,让家长感受学校对孩子爱,对孩子负责的心,总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互补,任何一方都不能相互取代,学校和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做不到“包治百病”。在家校合作中学校教育应该起到主导和指导的作用,面对低效的家庭教育或者缺失的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必要努力尝试对家长进行行动指导。如果学校适时地抓住契机,与家长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激发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效率与担当,消除家校合作的“火苗”

家校沟通的内容中,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使用了不恰当或欠妥当的方式而令家长产生意见或情绪,需要进一步沟通的情况。此时,学校应以妥善解决问题为导向,争取以最快速度了解、还原事实真相,并要拿出有担当的勇气和魄力,真诚地与家长开展沟通,消除芥蒂和安全隐患,甚至通过巧妙的方法,让“坏事变成好事”,确保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在处理方式上,学校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1)对事情的处理效率高,讲求速度不拖沓,让家长觉得受到尊重和重视;(2)面对家长的诉说和诉求不回避不排斥,基于事实的情况下,双方进行充分的交流,有理有据、有原则、有底线;(3)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处处表现出以人为本,取得家长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令家长、学生和教师对处理结果信服和满意。

五、坚定而和善,增强家校合作的原则性和人文性

在与家长的沟通当中,有些家长对教师有不友好的“想法”。这当中有的是“误会”,也有的是“偏信”或“偏见”,如果家长在沟通中“说开了”,学校也要耐心解释和沟通。家校合作既要人文关怀、因材施教,也要确保原则性,让家长信服。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家校合作与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则是“沟通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家校协同育人成

效。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家校育人家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