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情境体验蕴匠心 多元化课堂评价具个性
2023-09-30杨帆刘春
杨帆 刘春
摘要:课堂评价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科学的课堂评价能促使语文教师构建多元互动的语文课程生态系统,实现师生双方共同进步。教师可围绕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一课创设教学活动,并基于语文课堂评价的视角剖析和审视,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教学活动;多元评价;过程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立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引领语文课程评价的改革风向已成为语文课堂评价的基本功能定位。对于教师而言,多元化课堂评价不仅能体现其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还能展现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的教育智慧。对于学生而言,多元化课堂评价可以促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一、案例背景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在数次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多为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好”“不好”,或直白尖锐的“正确”“错误”,并没有做到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多个方面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凸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不仅要清晰准确、针对性强,还要兼顾多样化、层次性,其核心在于“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多方观瞻”“多维层级”。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导入是否新颖、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流程是否合理、课堂总结是否具有启发性等环节上, 却往往忽视了课堂评价,仅有的评价也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课堂目标,缺乏灵活性与教学机智。
鉴于以上分析,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力,语文教师应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创设幽默诙谐又兼具“语文味”的课堂环境。
二、案例剖析
(一)案例描述
《孔乙己》作为传统选文之一,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意蕴深远的短篇小说,目前已被编入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通过对被封建制度无情吞噬、冷遭看客嘲讽的“苦人”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多角度的描写刻画,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单元导语要求是“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笔者以该课文为例,以课堂评价为切入点,围绕情境性教学活动任务,聚焦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生成,确立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指标。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学段目标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基于此,教师可围绕“体验”二字提出“谁是杀死孔乙己的幕后真凶?”这一问题并创作剧本,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搜集线索、层层推理并找出“真凶”。为此,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以下两项教学活动。
1.妙设探案剧本
【剧本题目】谁是杀死孔乙己的幕后真凶?
【人物】孔乙己、孩子们、酒客、小伙计、掌柜
【道具】空酒瓶、十九文钱、书、茴香豆
【情节】
1.酒客污蔑孔乙己偷书;
2.酒客取笑孔乙己未进学;
3.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
4.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5.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折腿;
6.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营造沉浸式的学习实践氛围,以促使学生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细读(浸润)文本。
2.串联故事情节
【要求】将学生分成四组,组内合理分配角色,结合课文中的描写,适当发挥想象力,将人物的鲜明性格展现出来,各组自由排练后当堂分组抽签展示。
【提示】孔乙己的死因可能不唯一,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阅读积累,在探究思考后交流成果。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为学生树立角色意识,创设真实的语文交际环境,分角色“排查追踪”,研读文本,进而体悟作品主题。
为了对“串联故事情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过程进行评价,我们制定了评价参考量规(见表1),作为课堂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依据。
在每个小组自主确定扮演角色后,教师通过评价指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梳理故事线索,层层推理,进而达到以“演”(体会)促学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评价本身即学习。
依据评价参考量规,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如下:
【师生互评】教师从语言、表情、动作、课文情节的理解程度和思维方式等维度对学生本次剧本角色扮演和推理过程进行准确详细的评价,兼顾评价语言的客观性和艺术性,不仅做到指向明确,还将学生的思路带回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式对话,可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给予教师可行性的教学建议。
【生生互评】各小组组内推选一名优秀的角色扮演者,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讨、分享心得,并结合评价参考量规,为各小组的表现确定等级。
【学生自评】依据评价参考量规和老师、同学的评价,对个人表现进行反思,改进不足之处。各组对本组的剧本进行完善修改,至少使剧本在原有等级基础上提高一个段位等级水平。
(二)案例思考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常青树”,因构思精巧、意蕴丰富而备受教师的关注,对其主旨的理解一定程度映射出不同时代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教师围绕小说主旨展开教学活动设计,在将全文线索巧妙串联起来的同时加入角色扮演环节,在深刻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章主旨的多元思考。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解读,几十年来很多学者都将重心放在“反封建、反科举”的议题上,放眼当下,教师更应意识到其主题中还涉及对人情冷漠的鞭笞、对凉薄的人际关系的揶揄,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课标中规定“过程性评价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立足重点,关注各个学段的水平进阶”。“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制定评价标准,以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打造师生良性互动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应聚焦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将评价指标与具体情境精准匹配,从而使教学任务中的情境创设与课堂评价深度融合,使其共同指向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教育追求。
为此,我们在课堂评价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营造真实而积极的语文实践情境
教学不仅要提供信息和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这些信息,还要创造学生能主动参与读写活动的各种实践情境,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自己个体意义的建构。有意识地创设真实可感的课堂情境,鼓励交流合作并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提供的有效建议。
教师将课文中的重点情节以剧本的形式有机串联起来,问题的设计指向小说主旨,探案追疑的气氛使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极大增强,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孔乙己的死因,进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意愿,并为他们留出更多的想象和提升空间。
(二)要打造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指标
就评价内容而言,教师应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成果、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出过程性评价。为了破除评价主体单一性的积弊,可设计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评价指标而言,教师应制定层次鲜明的评价参考量规,对课堂评价提出科学性的规范,力求将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并渗透到学生的课堂体验中去。
多元主体评价观真正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育人取向和学生立场,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和自觉反思,使之从传统的课堂角色中解放出来,获得自主发展。
三、教学建议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尤为关键。学者杜红伟在2019年第12期的《亚太教育》上刊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运用策略研究》中主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除了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外,具有艺术性和层次性的语言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自由、和谐而全面地发展。真实语言环境下的教学语言不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会映射出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层级。因此,优化课堂评价语言主要还应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入手,二者缺一不可。
(一)真实可感,逐步提升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深受学生喜爱的方式设计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中常常借助开展综合活动的方式,融听、说、读、写于一体,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沟通心灵、传递情感。因此,想要促进学生學以致用,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语言知识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促使他们触类旁通;长此以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自然能逐步提高。
(二)尊重主体,彼此成就
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培养不可疏忽的一个方面,教师需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和评价意识——评价他人、接受评价和自我评价都是不断深化自我认识的过程。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将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单向互动式课堂评价语言转变为师生、生生、学生自我之间的多边对话,结合教学实际创设评价情境,加强学生参与评价所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切实发挥课堂评价所具有的鼓励、强化和延伸等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树立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教师应该有目的、有策略地培养学生时刻保持审问、慎思、明辨的态度。正因如此,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即时性的质疑或难以理解的要点之际,教师应该给予明确的解答和相关学习建议;如果教师刚好也陷入思考的瓶颈,那就不妨暂作悬置,以待课后“解锁”,以此点燃师生全员参与思考探究的引线,这正是“探索不息、学习不辍”的最好隐喻。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围绕语文课堂评价延伸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以使语文学习任务群更好地嵌入教学过程?
2.如何凸显要点,为学生出具细化完备、彰显过程性与成就感的评价指标和观测点?
3.如何拓宽视野,发挥多元主体评价的积极作用?如何立足育人导向,关注各学段的水平进阶?
一堂高品质的语文课,教师应创设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关注热情的情境活动并辅以启发学生沉浸探究、破疑求真的课堂评价。当前,顺应课程改革之势,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立足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侧重考查其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以实现过程性评价,让以评促思、学以致用的教学效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美)莱斯利著,高文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杜红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运用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
[4]谈中云.浅谈初中语文质疑教学的策略:以《孔乙己》为例[J].语文天地,2022(11).
[5]田艳婷.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设计:以《孔乙己》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2(20).
[6]樊雪萍.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谈谈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以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为例[J].教师,2020(34).
[7]郭梦婷.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培养:以《孔乙己》为例[J].知识文库,2019(22).
[8]丁国斌.找准“着力点”,设计“好活动”:以《孔乙己》为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初中生世界,2016(24).
(责任编辑:李晶)
作者简介:杨帆,大连大学教育学院2022级学科语文教育硕士。刘春,大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课题项目:1.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传统选文的编制及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JKR0576。2.本文系2022—2023年度辽宁省基础教育一般立项课题“辽宁省中小学美育体系建构及浸润实施研究”研究成果。3.本文系2021年大连大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基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职前教育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