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
——种新型有效组织形式的解释框架
2023-09-30广西贺州
□ 广西贺州 蒙 涓
如何紧密联系旅游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破除合作壁垒,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操作上,都面临着一系列亟需厘清的困境。结合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以重建价值链为基础,拟构筑跨越产业界、教育界边界,互融共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尝试打造新型有效组织形式,破解制约产教合作的瓶颈,探索互融共生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实现从“合作”到“融合”的转变。为我国产教深度融合与突破研究提供新框架和新理路,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趋势:“突破”与“深化”
自2014年始,“产教融合”作为教育领域的“热词”,相继出现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应用型高校转型等国家政策性文件中。成为国家优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旅游管理类专业作为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的主要供给方,一直以来亦是产教融合的典型和先锋。但长期以来,因产业创新与教育发展相互擎肘,教育链与人才链失衡、人才链与产业链失配,以致产教深度融合出现内驱力不足、有融无合、流于形式的深层次问题。产教融合涉及不同层面和不同主体,在加深融合的同时,功能定位与角色担当呈现差序化趋势,而导致互抵与排斥,对旅游产业和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制约;实践中,不少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在开展产教融合时,也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在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围绕区域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需求,如何紧密联系旅游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破除合作壁垒,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操作上,都面临着一系列亟需厘清的困境。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融”。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先后发布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将产教融合升华到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和接轨,为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融合提出了新引擎和新方向。
二、既有研究视角及文献回顾
1.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国外产教融合开展上有不少成功经验,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①企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培训为主,辅以学校教学。如日本的企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学生一半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②校企并重模式。这种模式特点为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借鉴意义在于强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美国的CBE合作教育模式,从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能力培养目标。学习和借鉴的意义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深度参与培养学生能力。此外,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也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去企业实习,实习阶段处于整个培养期的中间,形式上与“三明治”类似。③学校主导模式。这类模式以学校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法国的学徒制培训方式,工学交替,学生有2/3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1/3时间在学徒中心学习。从国外产教融合模式来看,政府在产教融合中扮演了经济资助和政策导向的角色,且均强调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协同作用,在师资配备、经费投入、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应用型大学借鉴。
除上述有关产教融合模式研究成果外,国外学者还从合作的要素、产教融合机制及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先提出了“校企融合”,2011年,又提出“产教结合”理论。一直到2013年,“产教融合”才被明确规范。由于我国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复杂的问题,国内学者在产教融合研究上,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产教融合内涵延伸及拓展、影响要素、融合与合作模式研究、机制体制构建。学者们还利用生产要素理论、“三螺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对产教融合的路径进行研究,对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及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有关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的成果也不断丰富。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办学模式等方面,且聚焦对象主要集中在中、高职院校。从现有成果来看,已有研究在产教融合实证调研上,多为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成果。受调查范围限制,反映出来的产教融合问题存在适用对象和地方的差异,难以真实反应我国产教融合真实现状。在大力发展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仍缺少经验可借鉴,如实践研究成果偏少,实践性研究与地方产业脱节,对策性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旅游管理类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需要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方面的研究。设计出推动应用型高校、产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多方持价值连接点,并最终形成合力的破局路续合作不断深化,培育径。
三、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解释框架
1.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内涵意蕴。共同体作为社会学概念,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滕尼斯定义了“共同体”概念: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是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基础上提出来的有效新型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在融合三螺旋理论实践内核与价值张力的基础上,不止关注和推动高校-产业-政府三方共享推进的螺旋式平衡良性发展。同时,更是高校-产业-政府-社会,因内生驱动因素、外嵌驱动要素和交互驱动因素交叠发力,共同叠加增益的一种结构再造,具有利益、网络、价值、责任等多重属性,从而构成“高校-产业-政府-社会”多维互动。
2.产教深度融合的内生语境:多元主体的多维互动。产教融合涉及多方的行动者,是产学研共同体的构建者和推动者。作为不同的异质社会组织,在各自的本质属性、诉求、履行的社会职能上存在差异。由此拥有不同资本的行动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动态的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产学研合作复杂的社会系统及持续的社会关系。
从产业系统看,诉求在于依托新业态、新产业,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推动旅游产业全程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来,激活产业界的主体作用,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主体;从应用型高校来看,则是结合旅游产业集群特点、专业群特点及人才培养途径的特色,量身定制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地方旅游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指导方向,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从政府层面看,要为实现多方持续合作不断深化,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提供政策建议,落实制度保障,从宏观整体上系统性的设计融合机制;从社会组织层面看,则能填补技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空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才培育、社会服务、知识创造等功能的叠加增益。基于此,通过联合多元主体,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并提升对产教融合的认同感和主体间的相互协同,从而有效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并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
3.产教融合的外嵌驱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推动发展。当前,以经济内循环为主体的中国文旅产业系统生态、发展逻辑有了新变化。红色文旅、康养文旅、数字文旅等新兴产业集群出现。旅游管理类专业作为具有明确行业指向性的专业,围绕旅游、酒店、会展等领域,开展业务培养具备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服务型管理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提出要求各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当前,要拓展现有专业内涵,需立足地方,明晰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强化多学科联合交叉、专业渗透,培养专业技能强、具有综合知识的交叉复合型及高阶创新能力旅游类人才。
产业的变革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党的十九大已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结合教育服务社会之一的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趋势和规律,深入分析教育在“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面向新发展格局谋划教育新结构,需要加快释放产教融合新动能。从国家“十四五规划”到教育“十四五规划”,产教融合始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反复强调,从职教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从外部嵌入来看,政策及市场需求的推动,促成了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快速成长。
4.交互驱动:多方培育价值连接点下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高校、产业、政府、社会属于不同的制度领域,多维互动合作需要在交互驱动过程中,依托共同体的价值连接点,能较好的实现各合作主体的身份认同和利益诉求,并形成良好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作为旅游管理类产教融合共同体,其本质是对接旅游产业发展为先导,强化实践教育,打破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隔离,开展合作育人。这对于高校、产业、政府和社会四方而言,具备较高的契合性。因此,旅游管理类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连接点在于培养和提升高质量人才。通过将育人作为同一目标和推动力,整合各方优势,产生更为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人才培育、社会服务和知识创造功能的叠加增益,带来价值倍数的增长。
四、互融共生与产教深化融合
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促动多元主体多元拓展的结果,以共创、共享、共生为生态圈;以互融共生,共同育人为发展理念,所形成的一种交互驱动多维合作的新型有效组织形式。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要从完善顶层设计,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环环相扣,协同发展的格局。从构建以价值层面为基础的主体认同;以制度层面为关键的多元主体的治理结构、互动机制、监督制衡、保障机制;以技术层面为保障,依托新兴技术,实现产教融合的呈现和传播。最终实现互融共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路径。
旅游管理类产教融合的趋势在于“突破”和“深化”。旅游产业系统要与教育系统深化融合治理,需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构建内外协同的跨界融合机制。通过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外嵌驱动以及多元主体多维互动的内生动力,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建立高校、产业、政府和社会多方之间良好合作网络,构建互惠共赢的价值共同体理性逻辑,从而形成具有全息性与共生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生态圈。全方位吸纳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参与到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协同推进行动中,从而实现同频共振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