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效率提升探索
2023-09-30四川凉山白玉珠
□ 四川凉山 白玉珠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加强内部控制已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治理公司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竞争日益加剧,各个企业都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加强内部控制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和制度安排。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国有企业改进经营决策,有效地管控企业的经营行为与过程,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我国国企的经营风险大都来源于管理行为不规范,不能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引发的,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市场环境与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持续高效的经营,从而提升我国国企的市场竞争力。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国企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产生了较大的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工作的疏漏,使国有资产蒙受了巨额的损失。例如中国航油集团由于对企业管理层检查和风险预警不当造成的原油衍生产品交易中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损失;青山集团在伦镍逼空事件中一度浮亏200亿美元。由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其经营风险管理不当带来的损失较为严重且难以发现和整改,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寻求高质量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是我国国企发展壮大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日益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竞争对作为国民经济体系支柱的国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指导实际执行。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庞大,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广,而且由于其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性地位,我国的国有企业对内部革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不高。这就导致了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产生动因是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而非企业自身竞争力提升的需要。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很多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在制定后没有进行过改动与革新,但市场环境及政策不断变化,当初的内控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改组与扩大,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内容太过复杂,流程过于繁琐,审批环节较多,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以上种种充分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经营发展实际的脱节,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实际工作失去了指导价值,甚至成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绊脚石。
2.内部控制工作不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的本意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帮助企业在决策与执行阶段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终止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平稳有序的发展,从而获得长久的效益。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并没能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因不当经营产生的损失率较高,对我国的国有资产造成了很大损失,也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工作推进放缓。国有企业在内部经营中,存在项目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面对市场环境和市场变化时不能有效预警和转变;在对外投资活动中,部分国有企业决策频频发生失误,以高价格购买低价值的标的,致使决策与当地法律与政治环境相悖,血本无归,这都是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的佐证,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还存在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制度和执行方面需要投注更多的精力以帮助国有企业降低经营风险,保障国家资产的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内部控制协调难以有效提升国企内部统合能力。一般而言,我国国有企业规模比较大,业务范围比较广,负责生产经营的部门较为繁杂,涉及的人员比较多,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跨市甚至跨省设立分公司是常态化发展策略,由此也带来了部门间相互配合与资源统一调配的问题。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良好地协调企业各部门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内部的统合能力。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存在较多的重复建设重复采购问题,对资源使用的必要性评估欠缺,企业内部管理层对资源的存有情况无法做到有效沟通,相关信息仅以报表的形式存在于系统内部,在实际的使用中往往被忽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负责人对此类资源的情况较模糊,无法在决策阶段利用这些信息,各部门间也无法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相互配合,往往只能以自身部门的考核指标为指导,各行其事,各个部门之间难以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国企内部统合能力亟需提升。
4.内部控制监管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修正作用较低。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趋于无效化的表征之一,会计信息存在虚假成分,已经没有办法真实体现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财务状况,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实际财务运行失去掌控,企业决策层自然就无法通过企业内部提报的数据了解企业真实状况,从而做出有效决策,这就导致了很多国有企业账面上的数据表现尚可,但实际经营情况存在诸多问题。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管能够有效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但在一部分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工作已经无法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修正作用,企业的经营状况十分不健康,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身兼数职,会计、审计一把抓,财务管理工作基本上存在监督疏漏,内部控制工作无法发挥应有效能。
三、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原因
1.中间环节过多,程序冗杂。鉴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性质特点,国有企业在进行日常运转的时候,对程序的正当性比较重视,在相应的规章制度中也较多的体现了对每位领导工作职权的尊重,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出现了请示多,汇报多的现象,管理层对企业日常运转的参与程度过高。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上,也延续了国有企业日常办公的传统,这就使得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存在了大量的中间环节,管理岗的领导持有内部控制相关的职权,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原则上都需要相关人员的批示,实际的办事人员需要逐层汇报、逐层批示,如若遇见相关负责人外出等情况,则需要漫长等待,极为耗时。层层加码之下,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较为冗杂,极大地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
2.决策层对当地政策把控不当。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跨越数个地区进行经营活动,而国有企业的架构下,上下统属关系比较明显,很多相关事务的决策都由上级部门进行,下级部门大多负责执行,在决策方面的话语权较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实际发展情况迥异,在行政管理与政策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部分国有企业的决策层对企业经营所在地的相关政策法规与发展情况并没有完全了解,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决策时,决策层按照一般情况制定相关决议,但到了执行层面时,其需求就有可能与地方的相关规定发生冲突,影响企业的经营,内部控制工作基于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企业经营受影响,内部控制工作自然也相应受到了影响。
3.无意义检查过多导致基层负担重。在企业组织架构中,下层组织接收上级检查无可厚非,适当频率、适当内容的检查能够保持组织活力,提升下级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让企业的人员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也有利于上级组织掌握企业运行的真实情况。但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各种检查接踵而至,检查的内容也各有千秋,其实际意义远远小于表面意义。为了应对各种检查,国有企业基层人员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费在相关资料的准备和人员接待方面,就内部控制工作而言,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较多,频繁的无意义检查牵扯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导致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反映到决策层的内部控制报告质量也相应的有所下降。
4.考核指标过于僵化丧失激励作用。一般而言,考核指标是根据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以激发企业人员工作热情,提高企业人员工作效率为目的而设立的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奖惩手段激励工作人员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然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考核指标方面未能及时按照企业发展的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调整考核指标,长期不变的考核指标已然僵化,对企业成员而言,考核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既不能实际反映企业成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效果,也不能通过奖惩激发企业成员的工作热情。部分国有企业的成员为了应对考核指标而百般应付,失去了考核原有的意义。
5.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内部控制效率针对性不强。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对内部控制效率提升而言,针对性较弱,内部控制工作受限于制度过时、执行不到位、考核僵化等问题,内部控制实际效用并不能按照其设计之初的设想展现,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优先级并不高,相关领导缺乏革新的动力;其二,改革涉及的方面较多,阻力大,方向不明确;其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人员缺乏相应的权限和执行能力,使得国企的内部控制工作呈现片面化和空心化趋势。以上因素综合,造成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内部控制效率的针对性不强。
四、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建议
1.优化内部控制程序。对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而言,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是比较重要的,科学的程序使得内部控制工作的可操作性更强,能够有效降低内部控制工作的推行难度。就我国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优化而言,首先是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加快各个环节的审批效率,注重时效性;其次是梳理相关工作内容,找出非必要的审批环节并进行削减,减少中间环节和程序冗余;再其次是建立健全审批制度,对必要的审批环节设置“双保险”,在企业内部设置拥有审批权限的管理人员,方便基层执行者按照流程推进内部控制工作。国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与协作软件,将审批环节放到线上进行,以便管理层及时响应工作需求,提升工作效率。
2.加强地方与企业间信息交流。针对地方与企业间信息脱节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一是健全内部控制工作的信息收集提报工作,在国有企业决策层进行决策前,内部控制工作执行人员可以首先就企业营业场所所在地的政策方针进行梳理,将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单独汇报,以作提醒;二是做好预先处置,在内部控制工作的先期阶段,制定和整理地方具体执行策略和情况,向决策层提供对比性质的报告,帮助决策层掌握各地方的具体差异和执行实际,以防出现政策碰撞;三是加强国有企业决策层与企业营业场所所在地的联系,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加强双方沟通,帮助领导掌握一手情况,从而做出更科学更高效的决策。如此,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就能够在企业决策上起到促进作用,帮助企业规避政策风险。
3.把握重点,减少无效考核。要减少无效考核,减轻基层人员负担,关键点是识别考核的重点。就此而言,国有企业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是对现有的考核项目进行分析,按照与工作的相关性对企业人员工作成果的评价能力等方面进行赋权,将权重较高的关键项作为考核的重心,其余项目则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其次是对企业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按照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进行考核评估,决定部门与岗位的考核力度与考核频率,合理使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再其次是按照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考核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使之符合考核的目的,帮助企业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如此,国有企业内部的无效考核将大大减少,能够减轻基层人员的工作负担,将考核力量与精力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上来。
4.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发挥其激励作用。我国国有企业面对的问题是考核指标僵化,设置的指标不能够激励企业成员,要解决该问题,便要优化企业的考核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首先,可以先在企业内部开展调查,倾听企业成员的声音,明确企业成员对考核激励的敏感性;其次,需要从内部控制视角来梳理企业的运行细节,抓准能够提升企业效率的关键环节,从而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向;再其次,还要考虑到企业成员的综合能力,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做好以上工作,便可以着手优化企业的考核制度,奖惩并用,通过合理的考核指标来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帮助企业成员提升工作热情与效率,使考核指标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反映企业成员的真实工作状况,从而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保障国有资产的价值与安全。
5.提升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控制效率提升的作用。需要从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控制效率提升的作用,以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整体推进。首先要明确内部控制对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意义,打消国有企业内部人员的抗拒心理,让内部控制工作高效地执行下去;其次要客观分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依次切实解决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问题;再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工具,国有企业可以效仿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引进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工具,借鉴系统外部的先进经验,梳理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问题,同时还能畅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的交流。
五、结论
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各个国有企业所在的地点和行业通盘考虑,政府与国资委应当加强监督并出具指导性更强的规范文件,各个国有企业需要积极配合,按照国企自身的发展实际与发展需要量体裁衣,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实践中探索出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让国有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