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监督”信息共享的思考
2023-09-30重庆清电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党委
文/重庆清电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党委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把握监督重点、融合监督资源、凝聚监督合力,全面构建“大监督”体系,是国有企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大监督”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是推进监督信息共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大型国有企业总部层面的监督信息共享经历了从清单式共享到平台式共享的迭代更新。如今的“大监督”信息共享系统,内容涵盖计划管理、进度管理、信息共享管理、问题整改、资料共享管理等业务模块,功能较为全面。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尚待优化。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大监督”信息共享的具体问题,剖析内因,针对性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为推进“大监督”信息共享系统高质量建设和运行提供有益借鉴。
“大监督”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监督信息共享资源不够集约高效,重建设、轻应用问题仍然存在。有的企业相关部门开展信息共享简单一传了之,没有对问题进行甄别,共享信息重点不突出。对“大监督”发现的问题未进行分析研判,未建设信息搜集系统和数据库,规律性研究和系统性总结还不够,信息系统的潜力挖掘能力、成果运用能力亟待提升。
“大监督”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单位落地落实不到位、不平衡。一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部门设置不健全的单位,自身“大监督”工作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推进相对缓慢。部分单位在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时“依葫芦画瓢”,上下一般粗,没有结合各自单位实际情况搭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协同监督体系。
“大监督”信息共享问题原因分析
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人员并没有真正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大监督”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信息化通过嵌入监督各环节各方面,有利于整合监督力量,打破“信息不对称”,是效能建设、工作推进落实、执行有力、保障有力的重要抓手。
习惯因循守旧。部分人员长期习惯于“埋头拉车”,按部就班处理日常事务,不善于学习新知识、新理念。面对创新型工作模式和方法,找各种理由逃避、退缩,缺乏信息共享与协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自我加压意识不强。信息共享是一项细致严谨、对质量要求极高的工作,部分人员将其视为额外负担,不愿主动加压,存在“差不多”心态,导致责任意识不强、自我要求不高,只求完成事、不出事,没有在提升信息共享的精准性、时效上下真功夫、硬功夫。
“大监督”信息共享优化措施
强化组织保障。国有企业要借助“大监督”信息系统推动监督融入公司治理,站在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在各级监督中的职责使命和积极作用。
一是制定“大监督”信息系统推广时间点、路径图,明确二级单位试点探索到三级单位全覆盖的具体组织保障方案,要求各级党组织将“大监督”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让各级单位“一把手”带头学、带头用。
二是各级党组织成立“大监督”信息系统推广运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明确一名专责人员进入推广组,形成党委书记负主责、纪委办负责人牵头推、各成员部门负责人和联络员“一发布、一审核”的推广操作小组,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推广、运用有力有效。
三是加强培训力度。运用“学、研、创、落”工作法,广泛开展信息系统运用的培训,并检验培训效果,在企业门户网站等平台专题宣传“大监督”信息化建设运用成效,营造舆论氛围。
四是运用奖惩机制。建立“大监督”信息系统考核评价和激励细则,将信息系统建立、人员分工、软件维护等作为评价依据,在一个年度内通过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上下互评和职工评议相结合的多维度考评方法,衡量各级单位使用成效,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大党建”综合评价范畴。
优化共享设置。“大监督”信息共享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汇总,其目的是加强沟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以及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提升系统便捷程度。将“大监督”信息系统集成到APP应用端,拓宽用户使用渠道,提高文件导入、导出、审批的便捷程度,优化操作界面首页,提升用户使用感。
二是增设重点关注问题和协同问题栏目。在问题清单界面上增设“重点关注问题”栏目,提炼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点问题。同时增设“协同问题”栏目,将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纳入“协同问题”清单,列入“大监督”办公例会或专题会商转办。此外,“重点关注问题”和“协同问题”不超过3 项,避免“事事都重要,事事不重要”。
三是设置“提取关键词”栏目。在问题清单中增设“提取关键词”栏目,如“制度建设”“合同倒签”“选拔任用程序”等,便于共享部门快速搜索问题,为后台检索关键词定位目标数据。
四是增加后台摘录整合功能。
将问题清单的“单位”栏目操作方式变更为可下拉菜单的勾选方式,删除人工录入功能,在后台增加摘录整合功能,将各部门已上传的问题清单分单位(部门)、问题类别进行自动整合,形成一单位(部门)一清单,以便后续检查和整改,并对同单位(部门)同一问题重复发生情况做提醒。
五是增设共享问题清单、检查报告上传预警提示。要求结束检查后10 个工作日内上传共享问题清单和检查报告,系统提前三个工作日自动向成员部门负责人、操作员发送上传预警提醒。在10 个工作日后未完成上传并未填报说明的,将自动生成通报表格,列入相关部门的代办事项。
建立智慧监督系统。国有企业要深入思考系统的更新迭代,让数据“开口说话”,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公司治理效能。
一是持续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依托大数据、“互联网+”,通过关键词索引,统一数据采集、存储、利用技术标准,建立跨部门、跨单位数据采集方法、途径,精准描绘系统上下、各单位管理问题全景图、具象图、变化趋势图,形成一张立体化、强关联的“数字”监督网络,构建一条数据动态更新、分级共享利用的监督数据支撑链,让隐性问题立马“显形”。
二是提升实战运用能力。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事物规律、内在关联和问题疑点。对问题特点、诱因规律、解决对策建议等内容进行研判,找准工作短板,为公司党委决策提供依据。通过优化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将问题列入“零容忍”清单等方式,有效避免问题再次发生,促使监督更加顺畅、更加精准、更加有力、更加高效,全方位提升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监督质效。
突出监督重点,做实精准监督。“大监督”不仅仅是将监督时间、监督人员简单协同,更应该从战略高度、治理维度、风险和实效角度建立健全分类协同监督机制,做到重点突出、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综合治理。
一是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企业战略、公司董事会和党委会精神等高度,主动统筹监督重点,分工负责,协同落地,确保重大决策部署执行到位。
二是从公司治理维度,全面梳理各类监督职能职责,健全日常监督常态化协同机制,确保日常协同监督简便、高效。
三是从风险(问题)角度,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主动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出血点”和“短板”,确保精准监督和综合治理。
四是根据企业规模和人数等实际,将集团所属二级单位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企业是资产经营类、规模较大的二级单位;第二类企业是资产经营类、规模较小或者党组织成立时间较短的二级单位;第三类企业是科技创新类企业。集团公司在对二级单位大监督体系建设检查考核时,建议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进行分类考核,确保“大监督”工作取得切实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