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
2023-09-29刘爽
刘爽
【摘要】 目的 探究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医院就诊的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的SDS评分、SA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自理能力、合理膳食及遵医用药等依从性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给予老年脑梗死患者个体化心理护理,不仅能够改善负性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脑梗死;老年患者;个体化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6-0086-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6.028
脑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新发脑梗死1 370万人,我国新发脑梗死551万人,占全球总人数的40%,由此可见该病发病率极高,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1]。脑梗死最主要的特点是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的大脑组织软化或者坏死,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发病率[2]。老人一旦患上脑梗死很容易导致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等,严重者还可危及生命安全,加之老年人大多身体较差,尤其是负性心理的影响,增加了治疗难度。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能较好地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效果。本研究针对个体化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医院就诊的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过MRI、CT确诊;认知功能健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存在精神异常、意识不清者;无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参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9.25±3.78)岁。试验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33±3.24)岁。2组基线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予以审批通过。
1.2 方法 (1)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如下:根据病情给予患者合理吸氧;确保病房温度和湿度适宜,保持安静;督促患者多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为患者做口腔护理,早晚各1次;告知患者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症状;指导患者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注意事项;定期为患者进行叩背排痰、翻身,在骨突部垫上软垫,避免发生压疮;对于肢体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协助锻炼功能肢体。(2)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①增加陪护时间:医护人员要安排充足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探访,并提醒家属多给予患者陪伴,以避免其长时间独处而胡思乱想。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状态,鼓励其遇到疑问及时提问,并且认真为其提供帮助,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患者对治疗常会有消极情绪,这时家属和医护人员需及时告知患者治疗进程,安抚患者情绪。若患者对治疗费用方面存在担忧,医护人员可以将国家针对老年脑梗死治疗的相关费用的优惠政策向患者进行说明,使其不必过于担心,以免为此而放弃治疗。②健康知识宣教。很多患者对于脑梗死缺乏认知,从而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疾病康复。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给予健康宣教,可通过画册、视频、书籍等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如日常饮食中应该如何搭配、作息应该如何安排、自我护理措施有哪些等,从而减少负性心理发生。③提供语言锻炼平台。医护人员可运用多媒体的图文、视频、音频等功能刺激患者的听觉、视觉,鼓励患者开口说话,让其将自己心中所想积极地向他人进行表达,同时还要提醒家属多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促进同病房病友之间的沟通,让患者感受到身边有很多人都在支持自己,从而慢慢地建立康复信心,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并积极张口表达。在进行语言锻炼时注意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慢慢增加训练难度,让患者恢复表达能力。④提供生活关怀。主要包括为患者设置各项检查绿色通道、起夜给予小夜灯指引、病房内设置通知预警按钮、控制好室内的气温和温度、饮食兼顾各种口味、治疗期间引导患者熟悉院内的生活环境等。总之,医护人员需要想患者所需,提供更多的生活关怀。⑤后续护理。当老年脑梗死患者出院以后,护理人员应对用药情况进行嘱咐,并定期回访,可采用电话或者家访的方式,如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心理健康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两个量表各自包含20个项目,每个项目得分在1~4分之间,抑郁评分标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焦慮评分标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3]。(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主要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进行评估,共74个条目,20个因子,每个维度最高分值为25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3]。(3)依从性:对2组患者护理后的自理能力、合理膳食及遵医用药等依从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4)睡眠质量: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根据ICU患者的睡眠特点,选择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3个维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护理前,2组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2组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组护理前生活质量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2组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护理后依从性比较 试验组患者自理能力、合理膳食及遵医用药等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好发于老年群体的神经内科疾病,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老年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步衰退,常伴有较多基础疾病,一旦出现脑梗死,极易引起偏瘫,不仅无法与人进行沟通交流,还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4]。临床证实,针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控制复发和并发症风险具有积极价值,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通常对自身的病情十分担扰,对预后的期待和恐惧,担心恢复效果、担心医疗费用过高等,都会使其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变化不利于后续干预,从而影响病情恢复。所以要想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很有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试验组的SDS评分、SA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脑梗死患者身体出现各种功能障碍,比如吞咽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使其心理压力增加,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5]。因此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增加个体化心理护理很有必要,比如增加陪护时间,减少其一个人独处,分散注意力,从而减少大脑胡思乱想产生负面情绪,影响病情康复。同时,增加健康知识宣传,能够使患者科学看待疾病,认清病情事实,了解现在的医学水平,从而减少恐慌心理,增强治疗信心。因此个体化心理护理有利于提升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快病情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个体化心理护理给患者提供语言锻炼平台和生活关怀护理措施。部分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语言障碍,给交流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锻炼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加快恢复正常语言功能及提高患者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表达内心情绪与思想[6]。另外,部分患者还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为其设置起夜小夜灯指引和预警按钮等,方便日常的同时,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独立性。在生活上各方面给予老年脑梗死患者个体化心理护理,能使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个体化心理护理通过给患者讲解健康知识,使其全面认知疾病,从而增强自我护理意识,有利于病情好转,加快康复速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自理能力、合理膳食及遵医用药等依从性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配合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改善[7]。传统常规护理干预根据医嘱给予相关措施,不够人性化,难以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除了解决疾病问题,还要照顾患者的心理需求。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多方面和细节上关注患者的需求,创设舒适的治疗环境,保持其身心愉悦状态[8]。脑梗死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所以细致的护理也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充分发挥家属的支持和监督作用,以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及睡眠质量,增强治疗效果[9]。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脑梗死患者个体化心理护理,不仅能够改善其负性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还可促进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的提高,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霍丹.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1,16(7):77-78.
[2] 陳凤云.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3):282-283.
[3] 程芳芳,裴娜,闫帅.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6):761-762.
[4] 万鑫.观察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价值[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6):146,149.
[5] 苏宏萍.心理护理方案用于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341,343.
[6] 刘文艳,王丽萍,关胜芬,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20(14):183.
[7] 张福娟.研究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2):178.
[8] 彭继芳.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特别健康,2019,30:204-205.
[9] 李慧.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6):89,93.
(收稿日期: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