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和血常规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2023-09-29蔡康梅
蔡康梅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估将凝血四项、血常规检查应用于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临产孕妇6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非妊娠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受检者凝血四项指标以及血常规水平。结果 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红细胞平均体积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N、RDW-CV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产孕妇采取血常规以及凝血四项检查可以充分掌握其血凝状态及贫血状况,对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积极意义,保证母婴生命安全。
【关键词】 凝血四项;血常规;临产孕妇;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5-008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5.030
怀孕是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是繁衍生命的重要过程,在激素、神经内分泌的综合作用下,纤溶、凝血系统出现保护性变化,凝血因子波动幅度较大,这种变化会引起高凝以及异常出血。高凝状态属于机体对于分娩期间以及分娩以后大出血的保护机制,但也会增加高凝状态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因妊娠期间凝血功能不能作为单一判定标准,需要对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动态观察,再加上凝血功能状态对于母婴安全具有直接影响,检测孕妇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为此,本研究对凝血四项以及血常规检查在临产孕妇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62例临产孕妇设定为观察组,同期非妊娠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30.42±3.11)岁,体重54~74 kg,平均(64.35±2.24)kg。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52±3.09)岁,孕周37~40周,平均(38.46±2.68)周,体重65~74 kg,平均(69.85±2.11)kg。2组年龄、体重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标准:2组受检者未见血液系统疾病、蛋白尿症状以及凝血机制缺陷;观察组无妊娠相关并发症;对照组确定无妊娠。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患有精神疾病者;心肝肾有器质性病变者;观察组伴有妊娠糖尿病、原发性凝血障碍疾病、高血压综合征等并发症。
1.2 方法 2组受检者均行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检测。(1)血常规:采集空腹静脉血液样本2 mL,放置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试管剂中,采取抗凝处理,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器、配套试剂进行测定,包含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白细胞计数-N、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以及血小板(PLT)和白细胞计数(WBC)等。(2)凝血功能:采集空腹静脉血液样本3 mL,放置于0.109 mmol/L的枸橼酸钠溶液(0.3 mL)中,混合摇匀,离心机转速调整至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15 min,取血浆,以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在对凝血酶检验时,需注意凝血质控品和检测样本的时间,从采集血样到检测完成凝血四项的时长不超过2 h。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红细胞平均体积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N、RDW-C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的过程称为凝血,正常机体中凝血与抗凝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妊娠期间血液会呈现高凝状态,抗凝成分、凝血成分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因孕妇在怀孕以后机体中雌孕激素会发生明显变化,对于肝脏组织的合成、分泌以及代谢产生直接影响,导致临产孕妇凝血因子水平以及纤维蛋白溶解活酶发生变化。孕妇因血液黏性处于偏高状态,此时机体中的不同凝血因子含量都逐步增加,对产后迅速止血具有积极影响[2]。再加上高凝状态维持着临产孕妇机体凝血-抗凝动态平衡,多种致病因子共同产生作用,在其影响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释放出大量凝血酶,在凝血过程中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导致孕妇由高凝状态逐步转变为低凝状态,再加上纤溶系统被激活,容易导致休克、出血、贫血等相关病症,由此可见,需要加强对于孕产妇凝血状态监测的重视[3]。孕妇在妊娠期间凝血功能之所以改变是为适应机体妊娠,因为分娩结束后胎盘剥离会留下伤口,凝血功能改变可以促进创面在短时间内愈合,有效避免产后大出血,此外,凝血功能的改变可以保持胎盘处于完整状态。但有研究指出,由于妊娠期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出现血栓的概率增加,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风险也大大提高,因此为孕妇检查时应高度重视凝血状况。凝血四项检验结果有利于医生准确了解孕妇机体的凝血状态,对于预防、治疗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完成后可能出现的异常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红细胞平均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N、RDW-CV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临产孕妇的凝血功能状态变化是一种妊娠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产妇,适度的高凝状态可以保证分娩后胎盘剥离的创面能迅速愈合,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防止大出血的发生和维持胎盘的完整性。凝血四项是血栓性疾病以及出血类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其中凝血功能中的凝血酶原时间主要是指凝血酶原时间长短,与血浆中参与外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的浓度具有密切关系;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以充分反映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血酶、抗凝物质。此外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活性具有密切联系,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对于预防分娩期间的浓度活性具有重要影响[4]。凝血四项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诊断指标。PT主要是测定外源性凝血系统,PT延长说明缺乏Ⅱ、Ⅴ、Ⅶ和X因子,PT缩短说明Ⅴ因子增加。APTT主要是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TT的临床意义主要用于体外人血浆中凝血酶时间确定,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5]。FBG是一种糖蛋白,可被凝血酶水解成肽A与肽B,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发挥止血功能,其含量是提示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非妊娠的正常女性机体中凝血与抗凝通常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保障血液循环的正常运作。但妊娠会导致机体中合成较多的凝血因子,進而强化凝血功能,抗凝与纤溶功能相应地受到削弱,通常在分娩后恢复正常。从孕妇角度来看,该生理机制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对于积极方面而言,凝血功能提升后可以形成快速止血的功效,从而让胎盘剥离而产生的创面有效愈合,还能使胎盘保持完整状态,从而降低产后大出血的风险;对于消极方面而言,易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随后导致大量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被消耗,激活纤溶系统,增加出血倾向[6]。其中,凝血酶原时间(PT)对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所以主要用于凝血因子水平的测定,凝血因子减少以及纤溶亢进均会引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会使其时间缩短,因此通过对PT的测定可以有效监测抗凝药物使用效果。此外在妊娠期间母体可以提供给胎儿足够的生长激素,在体液、神经调节的影响下,孕妇血液循环系统会出现明显变化,在妊娠6~8周时机体血容量会明显增加,于妊娠中晚期血容量可以达到高峰,然后以恒定血容量维持至分娩[7]。在此阶段内,和红细胞比较,血浆会呈现为大幅度增长趋势,表现为血液稀释,因此红细胞计数会逐步减少,部分产妇可能会表现为生理性贫血[6]。此外,在妊娠期间孕妇在胎儿以及免疫应激的刺激性反应下,白细胞计数会逐步增多,达到高峰时间为妊娠30周,此时的白细胞计数可以达到5~12×1012/L,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性粒细胞增加。而血小板降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妊娠阶段孕妇血容量明显增加,导致血液稀释,血液黏稠性升高,因此血小板计数逐步减少[8]。
妊娠合并贫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因为在妊娠过程中,胎儿所需一切营养都由母体提供,为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孕妇的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降低而呈生理性贫血现象。依据Bassmen提出的分类法,MCV下降/RDW上升属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而缺铁性贫血多属于此类,也就是说妊期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IDA),其主要原因是孕期铁需求大,孕妇恶心呕吐或择食、偏食等影响到铁的摄入,以及妊娠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酸分泌减少影响到铁的吸收而造成铁缺乏,必要时进一步测定血清铁、铁蛋白等项目,明确贫血病因,以便对症治疗[9]。其次是地中海贫血,其表现与缺铁性贫血相似,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则较少见,主要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孕妇营养和孕期保健较好。妊娠期贫血往往伴有营养不良和蛋白质缺乏,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低,胎盘供氧不足,易造成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出现低体重儿、早产、死胎、胎儿宫内窘迫,增加妊娠高血压和其他妊娠并发症的危险性,导致母儿患病率及病死率增高。妊娠中晚期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特别是最后1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其可能与应激性反应和保护婴儿免遭感染有关。如果孕妇没有异常反应,那是正常生理性增高,在分娩后2~5 d内可恢复正常;如果临产孕妇白细胞数持续增高并伴有发热,必须注意是否有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发生,须结合病史、体征综合分析,以免耽误诊断和治疗[10]。
综上所述,临产孕妇血液呈现为高凝状态的概率比较高,对于母婴健康具有直接影响,通过动态监测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及贫血,对于降低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焕群,梁善影,赵正云,等.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4):124-126.
[2] 王素凤.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5(21):76-77.
[3] 舒放,吕海港,王海峰,等.凝血四项和血常规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4):659-660,662.
[4] 刘凤芝,麦富巨,欧阳嘉颖.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2):84-85.
[5] 马芝金.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6):137-139.
[6] 王辉.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4):118-119.
[7] 张松岩.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1):117-119.
[8] 李灵香.凝血四项和血常规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2):69-71.
[9] 王辉.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4):118-119.
[10] 黄玲.临产孕妇凝血6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22,28(6):173-175.
(收稿日期: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