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对86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2023-09-28苏中南
苏中南
( 阳春市人民医院骨科, 广东 阳春 529600 )
胸腰椎骨折是由于脊柱受到外力冲击导致胸腰椎出现骨折,青壮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大多由于车祸、高处坠落等原因导致,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的原因,其受到低暴力损伤即会出现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剧烈疼痛、损伤部位压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躯干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双下肢感觉或运动完全消失、腹痛、呼吸困难以及休克,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均产生严重的影响。 胸腰椎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依然呈上升趋势,胸腰椎骨折是由于外力导致胸腰椎连续性的破坏,因此,目前临床中仍以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1]。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水平逐渐提升,医疗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等微创手术在临床中应用的较为广泛[2]。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具有出血量小、病程时间短以及创伤小等优势。 为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指标,缓解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疼痛感,本文将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与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详细报告如下。
1 概述
1.1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与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术
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指固定骨折的椎体,当椎体出现骨折后,需要进行手术复位,然后进行内固定,内固定的方式就是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术。 其他的方法不能够将椎体固定住,椎体固定不稳,就会导致骨折部位不能够完全愈合,不能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腰椎间盘突出疾病在手术后也可导致腰椎不稳,也需要做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此种手术使腰椎更加稳定,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疾病术后的恢复。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指疗腰椎滑脱症、腰椎失稳症及腰椎骨折等脊柱疾病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 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术对促进患者骨折愈合、骨痂生长具有良好疗效,但随着临床对术后患者的随访调查发现开放手术后患者常出现疼痛等负面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水平。 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术中切口小,创伤出血少,且无需广泛切开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从而避免了肌肉软组织剥离过多所导致的迟发性脊柱不稳。 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可以早期下床活动,对腰椎滑脱病人术后的功能锻炼和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皮椎弓根内固定术主要适应证:(1)无椎管内占位且无须减压的Chance 骨折;(2)无明显伤椎、脱位且损伤部位相邻椎体小关节突与弓根均完整,不需要减压的不稳定性骨折;(3)Ⅱ°以内的腰椎滑脱;(4)合并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腰椎退变,需行椎间融合间盘摘除治疗;(6)伤后2 周内未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的新椎体骨折。 相对于传统手术方法而言,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技术无绝对手术适应证,但是该技术对术者的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将传统的直视手术转换成为根据解剖位置的体表投影及透视下的解剖关系来进行操作的手术。 这种技术的相对手术禁忌证为:(1)严重心肺疾病的老年患者;(2)严重的骨质疏松的患者;(3)明显的腰椎或胸腰椎脊柱侧凸患者;(4)椎弓根发育不良患者;(5)术前定位不明确的患者。
1.3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1)提高操作者技术水平,避免操作不当影响疗效。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操作难度大,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若操作者经验不足、技术不过关可能导致进针点选择不当、固定效果不佳、椎旁组织损伤等状况,因此临床须对操作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以降低操作不当对患者治疗的影响。 (2)结合多种辅助疗法,提高伤椎复位效果;由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是通过椎间盘、前后纵韧带等轴向撑开从而使椎体受压以进行间接复位,其操作中并不直接对伤椎进行减压复位,因此相比传统开放式手术,其伤椎复位效果相对欠佳,因此临床须给予此类患者其他辅治,以提高伤椎复位效果。(3)科学利用影像学设备,提高内固定效果;由于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具有比传统开放手术更小的切口,因此也减小了操作者的手术事业,增加了置钉难度,若操作者经验不足可能导致置钉失误、置钉失败从而导致内固定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临床手术过程中操作者应结合C 臂型X 线机等影像学设备对患者患部情况进行详细探查,减小置钉难度,提高置钉准确率与固定效果。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骨科2017 年1 月—2021 年1 月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 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86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性25 例、女性18 例;年龄27 ~78 岁,平均年龄为(56.18 ±1.94)岁;胸椎骨折患者13 例,腰椎骨折患者30 例。 观察组中,男性26 例、女性17 例;年龄26 ~78 岁,平均年龄为(56.37 ±1.79)岁;胸椎骨折患者14 例,腰椎骨折患者29 例。 见表1。 对比2 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参与本次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已批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影像学诊断为胸腰椎骨折;②患者年龄≥18 周岁;③患者意识清楚;④患者可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⑤患者临床研究资料完整。 (2)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②患者合并恶性肿瘤;③患者合并传染性疾病;④患者合并血液疾病;⑤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⑥患者合并精神疾病;⑦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n)
组别 例数性别(男/女)骨折部位(胸椎骨折/腰椎骨折)年龄(岁)对照组 4325/1813/3056.18 ±1.94观察组 4326/1714/2956.37 ±1.79 χ2/t0.0480.0540.472 P 0.8260.8160.638
2.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 患者采取全身麻醉,俯卧位,采用传统的后正中切口方式,在骨膜下完成双侧椎旁肌到横突根部的组织,并置入椎弓根螺钉,完成连接棒的安装。 观察组给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采取全身麻醉,俯卧位,用C 型臂X 线透视确定患者的伤椎部位,并在体表进行标记,并行后中正切口,定位患者伤椎及上下椎体的两侧椎弓根,再通过Magerl 内固定治疗法置入椎弓根螺钉、连接棒和固定螺帽。 再次透视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紧固所有螺帽,逐层缝合,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2.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1)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主要包括螺钉松动、退钉、螺钉发生断裂、连接棒发生断裂以及切口发生红肿,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2)手术指标。 手术指标主要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 (3)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比2 组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及Cobb 角,均通过X 线进行测量。(4)分别于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总分0 ~1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其中0 分表示无痛,1 ~3 分表示轻度疼痛,4 ~6 分表示中度疼痛,7 ~10 分表示重度疼痛[3]。
2.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手术指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及Cobb 角、VAS 评分的比较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发症发生率通过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 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2 2 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切口长度少于对照组,2 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手术指标对比()
表3 2 组手术指标对比()
组别例数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min)术后引流量(mL)对照组43 13.27 ±1.16 143.86 ±4.72 111.89 ±6.37观察组437.81 ±0.7489.51 ±3.94 32.48 ±3.97 t 26.02057.97069.380 P<0.001<0.001<0.001
3.3 2 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及Cobb 角对比
观察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均>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bb 角<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 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及Cobb 角对比()
表4 2 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及Cobb 角对比()
注:与术前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mm)椎间隙高度(mm)Cobb 角(°)术前术后1 个月术前术后1 个月术前术后1 个月对照组 4343.26 ±7.9286.71 ±8.43*5.76 ±0.898.49 ±1.12*14.36 ±1.517.69 ±1.29*观察组 4343.18 ±7.5492.05 ±9.61*5.91 ±0.789.18 ±1.26*14.28 ±1.376.43 ±1.08*t 0.0482.7390.8312.6840.2574.911 P 0.9620.0080.4080.0090.780<0.001
3.4 2 组VAS 评分对比
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VAS 评分对比(,分)
表5 2 组VAS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术前比较,*P <0.05。
组别例数术前术后2 天对照组437.23 ±1.593.16 ±0.73*观察组437.48 ±1.492.76 ±0.51*t 0.7522.945 P 0.4540.004
4 讨论
胸腰椎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高空作业跌落损伤而导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交通事故、高空作业跌落等现象越来越普遍[4]。 胸腰椎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该类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均产生了严重影响,为其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就尤为重要。 传统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术需对椎旁肌进行大量的剥离,对脊柱后方的软组织产生严重的损伤,对患者的术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5]。
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实施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可降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与余永涛[6]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 分析其原因: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势,其通过C 型臂X 线透视确定患者的伤椎部位,并根据其伤椎部位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螺钉进行固定,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不需要暴露较大的切口术野。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不仅可减少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螺钉松动、退钉、螺钉发生断裂、连接棒发生断裂以及切口发生红肿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减少对其他部位的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2 组手术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实施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可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指标。 本次研究结果与杨斐[7]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 分析其原因: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由于是小切口,且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无需放置引流管,因此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后引流量较少,且切口长度更短,从而缩短手术时间。 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均大于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bb 角小于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实施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可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增大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缩小Cobb 角。 本次研究结果与王光辉[8]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 分析其原因:有学者指出:椎旁肌损伤可能是胸腰椎骨折患者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9]。 通过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可减小椎旁肌的损伤,从而增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缩小Cobb 角。 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实施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可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VAS 评分。 本次研究结果与李冠军[10]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 分析其原因: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能够保留脊柱后柱结构,降低对椎旁肌肉组织的剥离与损伤,维持椎旁肌完整性,降低胸腰椎骨折患者腰背痛的发生,从而减轻其疼痛感。
综上所述,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可降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指标,增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缩小Cobb角,缓解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疼痛感。 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