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2023-09-28欧转好

师道·教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雷雨学法深度学习

欧转好

深度学习理论下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预、通、品、研、创”五步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素养,与课文产生深度共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走进深层次的探讨和认知。本文以“雷雨”教学内容为例,分析“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预读,课前积累营造情境,走进文本

预读,是指课前预读积累,以课前五分钟为知识撷取的主要时间,学生自己准备知识或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度身定做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背诵与教学文本主题相关的四字词、诗歌或名段名句为基本形式。“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而语文学科是厚积薄发才能闪耀光辉,课前预读积累既是内容的初步整合,又能促进知识建构,让知识既零散又系统,集短暂和持久性于一体。

如《雷雨》在课前预读积累过程中,先让学生课前3分钟背诵“骄阳似火、夏日炎炎、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大雨哗哗、雨过天晴、彩虹高挂、空气清新、蓝天白云”等词段,再出示夏天天气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营造文本的情景。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不自觉间就用上刚才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夏天天气的图片,还有学生说上了课文的句子,走进文本,初步知道文本写的是什么。

课前预读积累,丰富学生词汇量,看图说话训练是对积累词语的重新建构运用,营造情景优化课堂,既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又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拓展性,是文化基础与自主发展的有效结合。

二、通读,读标圈想问,批注式自学文本

“通读”的“通”就是“通达”“通透”,读得清楚、透彻,能够文本上下贯通,结合文本的整体结构来解读文本,并不是断章取义,寻章摘句,而是着眼于整体,立足于整篇文章,或从整部作品去理解。低段语文教学可采用“读、标、圈、想、问”的批注方法,慢慢形成批判性思维。如每接触一篇新课文都要求按“一读、二标、三圈、四想、五问”的步骤进行预学。“一读”就是大声朗读课文,读准读通读顺;“二标”标出自然段,“三圈”圈划关键词和印象深刻的句子,“四想”想想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五问”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一两个问题。批注两个层面:一个是文本表层的东西,如字词句和文本的关键信息,学生通过“二标、三圈”来提取,达到对文本内容的“通达”清晰。第二个层面涉及深层的东西,通过“四想”“五問”在学生初步理解文意后,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让你的感受最深?您有什么疑问?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质疑,达到对文本内容的“通透”。通过“读、标、圈、想、问”五步批注式自学阅读文本,超越对表层知识的学习,慢慢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入深度学习。

三、品读,精讲段落明学法,文本知识构建

品读是指作者最用心斟酌的,最传神表达感情的字词;或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反复品析、玩味、咀嚼、吟诵,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梳理加工提炼适合同类文本学习的学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创造知识。深度学习理论告知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品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读出文本中力透纸背的意蕴,做到学有个性,学有灵性。

《雷雨》是一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根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品读“雷雨前”的部分,让学生找出描写雷雨前的景物,引导学生去品词“压”“垂”。如品“压”,从上往下同力就是压,在课文中“压”是什么意思呢?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不断揣摩,知道了“压”在文本里是指乌云一点一点增多,再通过老师范读句子,同学间反复诵读比较、感悟,学生又明白“压”字不单指乌云一点一点增多,还知道了乌云又黑又重,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在品字词句过程中还渗透着品语感,在反复的朗读,品语感过程中,学生从更深层次明白了乌云又黑又重压下来,人的感觉是喘不过气来的,蝉、树等很多世界万物都是凝重、了无生气。

四、研读,用学法自主学习,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研读是指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运用提炼的学法,自主学习研读文本,在提高鉴赏理解能力的同时,更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理解,对关键要素的判断和把握,相似情境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断并将原有思路迁移运用。

如在《雷雨》的研读教学环节第一步运用学法“读文、圈景、品词、朗读”。结合共学单的学习提示自主研读“雷雨中”“雷雨后”的文本内容,进行个人独立思考,对“雷雨中”“雷雨后”的文本关键内容进行提取、判断和把握。为照顾低段学生学情,设计半填空式句式“我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到雨本身的变化,在朗读时要             。”让学生更加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钻研。第二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各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敞开心扉,大胆表达,打开壁垒,对“雷雨中”“雷雨后”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第三步:全班交流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研读与他人的汇报进行对比分析、反思,教师合理地调控课堂生成资源,让研读变得更有“磁力”,变得更有思维的广度,获取新知。

五、创读,群文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创读,是指立足课堂针对一个议题,选择读一群文章、一组诗词,以速读、猜读、跳读、寻读等阅读方法,重视多维思考,对群文进行“求同存异”的比较阅读,拓展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理论强调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创读就是通过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让新知识有机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求同存异”的比较阅读,推动课堂向深处延伸,生成新能力。

在《雷雨》的创读文本选择了关于“雨”名家名篇名段中朱自清的《春》的选段《观雨》和季羡林《听雨》的选段。

观雨景

——朱自清《春》选段

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听雨》选段

——季羡林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

学生按《雷雨》的学习方法“读文、圈景、品词谈感、朗读”快速自学这两个文本。他们在“读文、圈景”中必然会速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在“谈感、朗读”中更会对关键信息进行“比较整合”挖掘出三篇文章都是写雨。不同在于《雷雨》是描写夏天的暴风暴雨;《观雨》描写春天连下几天的毛毛细雨;《听雨》描写的是变化多端的雨。就这样,让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中,再对三个文本进行赏析,发现三个文本各有侧重,各有看点。《雷雨》的急、强;《观雨》是细小、静默、温柔;《听雨》是活泼动人,似诗如歌。学生产生了观赏的共鸣点,而生出大自然的雨真奇妙的感叹。

创读,学生在整合阅读中扩展了阅读量,提高了阅读速度的同时,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在对比阅读中,提高阅读理解力的同时,锻炼了思维的深刻性。创读,拓展了阅读的宽度,延伸了阅读的深度。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通过“预读、通读、品读、研读、创读”五步教学模式,学生基于阅读,基于质疑,对文本内容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雷雨学法深度学习
雷雨天
雷雨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雷雨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