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小学阶段篆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3-09-28黎舒婷

师道·教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篆刻技法思政

黎舒婷

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篆刻技艺,思政教育扶持,落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目前小学阶段的篆刻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次教研课从前期备课到最后结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下面将结合本课的教学准备到教学流程以及其中的片段,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一、教学现状:课程融合的困难

近年来,篆刻开始走进小学的课后辅导,但总的来讲,小学篆刻教学现状不太乐观,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团队的缺失。学校的美术教师大多都从艺术院校毕业,但是在高校篆刻并不是一门必修课,大多数的艺术生甚至未曾在校园内接触过篆刻这门技术,包括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未正统、深入地了解篆刻。二是教学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短缺。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的特殊性让篆刻在高校中的教育模式不再起到作用,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现阶段学生的篆刻学习过于着重在技能,而未达到精神上的互通。篆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学生的基础为零的时候,教师应该如何做到在课堂上既教授一定的知识科普,又能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刀法进行实际的操作,并在其中融合思政教育。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如果想要切实地把篆刻知识传授给学生,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迫在眉睫。三是从知网等途径搜索出的篆刻教学的相关资料都非常紧缺,尤其是在课程融合领域。从资料可以搜索到篆刻与语文教育相融合,与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相融合,但是暂未发现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相关案例。

二、教学方式:学问相串联,了解与探究

以“篆刻基础入门”为例,这节课的定位为入门课,旨在引起学生对篆刻的兴趣,并从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品质,提高耐心和毅力。在课堂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篆刻的背景、艺术特色和常用技法等,笔者从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开始,提出问题:这份书法作品还缺什么?结合最直观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从回答中得知学生日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是否有了解,以此引出书法与篆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并进行历史渗透,其中笔者以篆刻历史中的“汉印”为知识点发散讲解。

如何才能做到把这种极具实践性与社会人文性的艺术传授给小学阶段的孩子?这是一大难题。从实践中笔者认为篆刻的历史不是一两节课能讲完的,这再次确定了系列性的篆刻校本课程的设计仍需要再科学、合理化安排。因为篆刻历史反映了当时各朝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民思想意识,所以在讲述历史的课程中,可以把思政教育融合在内,和学生一起了解与探究根据时代的变迁,篆刻延伸出了哪些技术?为何在不同的朝代,会出现不同的名人并产生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在历史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提前布置任务,学生先收集相关资料,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汇报“不同时代的作品有哪些特点”,做到“研学后教”。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更愿意动脑思考问题,这个时候结合的正是思政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通过深入学习篆刻艺术,并了解其背后发展的故事,从而对中华文化更加地喜爱。

三、教学过程:体验与感悟,传承与通融

体验课的过程中最重要就是自己动手尝试,课程中笔者都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微视频进行步骤以及技法的教学:整个篆刻过程要经过多少个步骤?如何握笔?有哪些常用技法?如何冲刀?如何切刀?什么是单刀法?什么是双刀法?

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会步骤,通过微视频初步了解技法上的区别,每看一个视频实践一下,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让其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进一步尝试中。当学生基本把握以上的步骤和技法后,笔者用最简单的回字纹图案进行练习,让学生做到能在课堂上出作品,并从作品中直观学生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亦是在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耐心和毅力。与书法相对比,篆刻的入门及掌握比较难,首先在字体上,篆刻中常用的字体我们日常中不多见,辨認都难,更别提运用它们进行创作;其次,篆刻是一件耗费心力的事情,因此足够的耐心与毅力是必需的;最后,篆刻用的道具锋利,在过程中一个不小心就会割到自己的手,但是学生们也都可以坚持下来,不放弃,表明学生艰苦朴素的品质得到了培养。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篆刻技法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篆刻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