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晰指向,应对有方

2023-09-28王勤龙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9期
关键词:设题选项原文

王勤龙

面对素养旨归与情境化、任务化测评特质的不断深化,新高考试题呈现的诸多面相有所转变。文本中时代元素的融入、核心素养意识的勾连,让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越发以一种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展现在考生面前。现以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以下简称“新课标Ⅰ卷”)试题为中心进行探讨,提出以下认识,以呈现相关多元化的备考策略。

随着新高考测评落地的不断深化以及转向调整,我们对于新高考測查要点、情境载体、典型任务等,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面对2023年的新高考试题,我们也能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核心素养育人旨归下的测评面相。现以“新课标Ⅰ卷”试题为中心,针对新高考的论述类文本进行如下测评审视。

一、明晰指向:新高考论述类文本的测评审视

1.就文设题:命题中呈现出的反套路倾向

当下语文测评中,越发难以找到单纯考查知识、训练技能的测试题。相反,问题的设置与答案的呈现,越发强调“就文设题”的理念,从而将测评中所给予材料的内在特质彰显出来。比如新课标Ⅰ卷论述类文本第4题: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这道立足文本信息查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考查的试题,将材料中的“竞争性真相”概念抛给学生,驱动学生真正去读懂原文、理念概念,形成思路。那么,单纯地迁移套路性知识、应试性技巧,就很难在这种注重文本整体理解的试题中奏效。能够发现,本道题定位的答题范围主要在材料第一段,而且需要关注第一段中论述提及的《独立报》《纽约时报》《卫报》等报刊,这样就能够得到相关认识:《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再比如,2022年的新课标Ⅰ卷论述类文本的第4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显然,这道题也注重考查考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性理解。此道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就更需要立足材料信息进行梳理和阐释。此外,今年新课标Ⅰ卷中的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也一样是在“就文设题”的视角之下考查了论证知识,这就必然要在文本信息梳理与理解基础之上,去回应以往静态的论证知识。“就文设题”随之而来的“就题解文”,那么,这种立足原文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分析、阐释的能力,就越发需要我们在读懂、读通、读顺原材料的层面上再度耕耘,狠下功夫。

2.勾连关系:命题选项前后逻辑推断测评

新课标Ⅰ卷论述类文本试题,呈现的一个尤为值得关注的特点,即是命制的3道客观选择题,真实地强调了逻辑关系的推断。在此基础之上,强加因果、因果颠倒、主观臆断、于文无据、条件不足、以偏概全等常见错因,就被今年的试题融入其间。以2道客观题为例,加以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从以上2道题来看,命题测点将前后逻辑推断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在第1题的C选项中,能够发现:“藜麦的大面积种植,……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这一论断明显缺乏充足证据,也就是由前者“推不出”后者。因为原文的对应信息是:“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因此,C选项论断存在着漏洞。而第2题D选项,也涉及到前后的文本信息理解与逻辑推断,“……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这一论断聚焦了“良心危机”这个概念,但是原文中并未直接将“良心危机”与“真正的伤害”勾连起来,原文的信息是:“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而且,此处的表达也带有保守性的可能猜测意味,并非D选项中肯定确切的态度。

通过上述的测点审视分析,能够预测,此种带有文本信息理解的逻辑推断试题,必然成为往后命制视角的重要选择。关注基于原文内容的比对、理解、推断,也当成为课堂学习的核心点。去挖掘并辨析文本与选项、选项中原因与结果、选项中条件与结果等的内在关联,也将是我们解决论述类文本客观题的一把秘钥。

3.确认解释:命题证据有效性的立体评判

从新高考的测评与任务设计来观察,能感知到“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测评理念的转变。静态的、记忆性的知识点考查,渐渐退出命题人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论证要素、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的考查有弱化的趋势,而判断“证据有效性”的试题,则越发被强调和关注。新课标Ⅰ卷第3题,延续了2022年的同题测点——证据有效性的判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題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针对这道寻找证据的客观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第二段的观点。从第二段结尾的信息来看,“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容易得知,作者想要探究的是“藜麦消费量的下降”与“价格的激增”之间的关系。其次,我们尝试辨析选项与原文之间是否能够正确匹配。A选项“他们厌倦了藜麦,……”较为符合作者想要探究的要点,并且与原文信息“……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的论述紧密关联,A选项的证据有效。B选项加拿大《环球邮报》标题,指向的是材料第一段的观点认识,不符合。C选项涉及的纪录片中的观点“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与原文“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论述相违背,证据无效。D选项“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的证据,应该与最后一段“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等论述相关,此处证据无效。综合评判,A选项是最合适确凿的证据。

整体看来,新课标Ⅰ卷的论述类文本,在“就文设题”的命制视角层面,在命题选项前后逻辑推断层面,以及在证据有效性的立体评判层面,都进行了纵向深化,真实且有挑战地考查了考生信息理解能力、内在思维品质、综合研读素养。这一试题测评指向值得我们细细挖掘,并寻找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应对有方:新高考论述类文本的回应策略

1.精准施策:强化文本信息的比对意识

(1)比对原文与选项之间的限定词

频率、程度、范围等,都当细致比对。比如,上文提及的“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中的“可能”一词,就与选项表述的肯定意味不一致。在具体信息比对中,我们尤为要关注“全部”“都”“或许”“可能”“必然”等多种限定的信息。此外,近几年出现的时间限定、地点限定的词汇,也需要加以关注。比如,“在某个时间内”“在江南地域中”等等,都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周全考虑,避免差错。

(2)比对文本信息前后衔接关联词

文本信息中的关联词,最能引发我们对前后逻辑关系的思考。在此种观念之下,条件与结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诸多前后关系,也尤会成为命题人创设测点关注点。比如,“只要……就”“只有……才”“……就”“因此”“导致”“鉴于”“”“那么”“假设”等,当相关的关联词或者带有连词意味的介词出现时,我们要慎重加以辨析。上文提及的“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语段中,就尤为要考究“不仅……而且……”衔接起来的信息内容。

(3)比对原文与选项之间的观点句

观点句,在论述类文本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典型式和集中化的观点句,能够深刻地折射相应段落,乃至整个文本的作者态度。而原文中的观点句,也往往会成为命题人出题的选择。上文提及的第2题D选项,“……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比对之后,发现明显与原文提及的观点违背。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是去年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文本中的一道题,第一题D选项有一个论断:“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而通过比对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句,发现:作者只是在论述“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而并没有给出谁优谁劣的观点评判,因而能够敲定答案。因此,有意识地去比对原文与选项之间的观点句,以及核心态度句,并且尝试圈划、批注,将是我们解题时的有力凭借与支架。

2. 聚焦推理:关注试题选项的前后逻辑

“就文设题”的理念之下,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文化的比对意识,而后以求能够整体性、精准性地理解文本信息,特别是论说观点;另一方面我们要尝试训练并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真正提升自己“就文解题”的文本解读能力。针对选择题第3题涉及的逻辑推断测点,以及主观题涉及到的测点,现作如下论述。通常而言,试题前后逻辑的推断,往往要做到“三看”。

(1)细读试题文本信息,“看”推断前提是否有依据

首先,要确认推断前提是否混淆范围。比如,原文中表达的是对个别现象的思考,选项则更改成了对全部现象的思考,或者在“整体与部分”这个层面上思考出现了偏差。其次,要把握推断语气的具体限定。往往含有“可能”“或许”“估计”等留有空间的推断词,能够使得推断成立。而多带有“一定”“必定”“必然”等过于绝对的推断限定词,则会使得选项中的推断过于绝对,难以成立。这一点,在日常阅读和写作中,我们需要有效地利用课内教材、课后延展文本,特别地,利用试题材料,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在完成相关推断性试题测评任务时,更要细心把握、小心求证。

(2)把握推断中间过程,“看”推断过程是否有逻辑

当前的新高考测评中,常见的分析推断,重点涉及4种类型,即: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因此,在具体的选项设题时,考生要特别关注选项中的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以及目的复句。比如,“之所以……是因为”的复句出现,就要注重对这种因果推断加以判断,选项中往往出现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的错误,或者是将原文中的“多因一果”偷换成选项中的“一因一果”。再比如,“只有……才”与“只要……就”,分别对应的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作答是要注意区分。

(3)审视推断后的观点,“看”推断结论是否够恰切

作答“聚焦推理”的试题,要由前提而到过程,最后而到结论。比如,当试题选项中出现“说明”“由此可见”“总之”等结论性的词汇时,我们就要聚焦原文去寻找相匹配的信息,检查这种结论性的认识合理与否; 再比如,当选项中出现“将会”“应该”等带有事物发展趋势性判断的词汇时,就一定要确定该道试题的答题区间,弄清文本的显性信息以及隐藏信息,恰切去评判最后的推断结论,避免“已然”和“未然”之间的混乱。

3.辨析论证:迁移知识技法并系统作答

在论述类文本中,通过将论说角度相似、列举材料内涵相仿等差别细微的证据呈现在考生面前,以真实考查考生对核心观点之下的证据的深度理解。并且在客观题第3题与后面2道主观题中都会涉及说理方法的测查,当然,也会涉及说理层次、说理结构、说理顺序等的测查。我们可从3个维度加以应对并训练。

(1)眼中有“度”:准确审题且把握题干任务

题干中的要求审视与任务把握,是我们能够有效作答的重要步骤。阅读原文的基础之上,要尝试作答前圈划题干核心词。比如,“新课标Ⅰ卷”的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哪些方法”“报道结论有误”“概括”这3个核心信息,随后论证方法、证据有效性、概括作答3个点出发解题。再比如,常见的一种题型:“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那么,“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这2个审题核心要点,以及“分析”作答这1个任务,就当成为审题时的“限度”,不可忽视。

(2)心中有“术”:梳理论证相关的知识信息

在论述类文本的测查中,我们必须要明确关系相近又有差别的多种概念及关涉知识。所列如下:

论证方法:指论证技法层面,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

论证方式:说理的式样层面,如,立论、驳论、立论与驳论结合……

论证结构:说理的推演层次,如,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

论证严密性:①论证结构严密,条例清晰;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推论严密;③论证用词严谨准确,语言凝练……

系统地梳理论述类文本的作答知识圈层,便于我们能够精准地审题、有方向地作答、多角度地呈现。也便于我们在针对相关“就文设题”的创新命题中,能够有效迁移,巧妙应对。

(3)笔下有“法”:围绕文本证据的系统作答

在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第3题作答中,以及主观题证据的梳理、比对等题目作答中,我们当有清晰的意识,在简要分析题、概括题、分析题中,都当具有此种思维。比如,新课

(下转第12页)(上接第11页)

标Ⅰ卷第4题“哪些‘竞争性真相’”的证据梳理。针对相关试题,我们可依照3个步骤作答:

①“寻”。在文本中寻找相关证据,事件性证据、人物性证据、名言性证据……并且简单圈划标注,或者简单批注,或者将具体题号与选项标注在试卷原文中,便于作答时运用。

②“辨”。当我们在具体的答题区间中获得大量相关证据信息,随后就要在众多证据信息中具体辨别,围绕证据有效性、证据多样性、论说严密性、语言幽默活泼性等题干要求,辨析筛选信息,并做简要分类。

③“全”。当下考生作答过程中,往往会遗漏重要信息点,因此,在形成具体答案时,需要依据题目、援引文本证据、扣住题干任务,有逻辑、多角度、有血肉地作答。如果答题空间允许,完成能够多写一个角度的答案,体现一种“1+N”的多维度作答思维。

三、总结

随着论述类文本逐渐聚焦复合能力的考查,信息的筛选、文本的比对、内容的辨析、逻辑的推断、证据的评判等等侧面,都考验着学生的思维层级与语言素养。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试题中论述类文本为分析样本,我们认为:

首先,论述类文本中“就文设题”的倾向越发明显,试题评价形式与内容的反套路倾向凸显,这就需要我们强化文本信息的比对意识,注重信息之间的关联。

其次,命题中选项前后的逻辑推断关系也得到强化,随之我们可借助日常读写互动、细读文本信息等策略,强化逻辑证据意识、深化“推得出”的觀念,并且关注推断前提、推断过程、推断结论前后逻辑,精准辨析并推断。

最后,要迁移知识技法并且尝试系统化作答。做到:眼中有“度”:准确审题且把握题干任务;心中有“术”:梳理论证相关的知识信息;笔下有“法”:围绕文本证据的系统作答。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有序、有法、有效地完成论述类文本的测评任务。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设题选项原文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揭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哪儿设题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