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急不得
2023-09-28彭浪
彭浪
“恭喜各位同学的作品获评学院优秀学位论文。”收到这条消息时,我正在图书馆准备本科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考试。眼前的资料还有一大半没看,我却已无心复习,泪水不自觉地从眼角滑落,脑海里尽是这一年的经历与收获。
“这一年得好好利用,做点儿有价值的东西出来!”一年前刚开始写论文时,我使劲儿给自己打气,可话音未落,心里却又打起了鼓:“就凭我现在的能力,哪有那么容易,万一完不成论文,毕不了业可怎么办?”去年的9月,我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在9月最后一天的下午,我心里装着个巨大的“急”字,第一次走进了指导老师的办公室。导师并没我想象中的压迫感十足,我们自然而然地聊起天来。导师向我介绍了他的情况和经历,认真询问我未来的去向和打算。那一天,我其实没有关于论文选题的思路,导师也没有急着让我确定下来:“别着急,种子破土萌芽总需要时间,做科研,急不得。”现在想来,正是导师的鼓励,让我一路坚持了下来。
观察“观察”里的学问
我努力拆解掉心头的“急”字,思绪逐渐回归,开始聚焦我每天的学习内容。我的导师所在的科室是麻醉恢复室,每一个做全身麻醉手术的病人在手术完成后都会被送到这里来观察。我也常在这里观察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关于麻醉,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麻醉的过程就像是开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最危险。到达恢复室的病人,基本都即将苏醒,也就是处在“降落”阶段,学术上称之为“麻醉恢复期”。在这个时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等都不太稳定,相对处在一个高风险的状态。比如,有的病人可能会出现伤口感染、呼吸抑制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观察室里的医务人员平时基本都处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状态中,万一出现遗漏和疏忽,那后果不堪设想。
“等一下!患者处于高风险状态,监护极其重要,且应避免一切人为疏漏。”我脑海中细细回想着这些天来在这里观察的详细画面,我发现当患者术后被送来恢复室时,恢复室护士和手术室医生在交接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每一个护士在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时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可以针对这类病人构建一个供医护人员使用的评估体系,护士就可以根据这个体系对患者进行评估,这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识别患者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配合医生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这不就能更大程度地保障病人的安全了吗!
有了初步的想法和方向,我开始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对全麻术后患者评估的综合性研究确实相对较少。我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导师,并提出了构建评估体系的想法,幸运的是,我的想法得到了他的认可。
德尔菲法习得
选题思路有了,但这个体系要如何构建呢?导师口中冒出了一个对我来说很陌生的名词:德尔菲法。我眉头紧锁,仔细搜寻着记忆中是否出现过这个概念。导师看着我的样子哈哈大笑,拿出一本书让我回去阅读。我总算明白了,我的这位导师看起来和蔼可亲,但要求可一点也不低。那本书并不好读,本身就是英文专著,其中还有大量我未见过的专业词汇。终于,又过了一个星期,我能够在导师面前说清楚德尔菲法到底是什么了。
所谓德尔菲法,其实就是一种匿名专家咨询方法。我利用目前已有的文献数据、规章指南、评价方案等初步构建出一个体系,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我构建的体系初稿中每一个条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打分并提出相应的意见,我根据专家的意见对体系进行调整之后,再发放第二轮问卷请专家进行打分,直到最终各位专家的结果趋于一致。传统的德尔菲法一般需要进行标准的4轮,耗费较多的人力及时间。考虑到毕业论文的时间要求,我采用了改良德尔菲法。改良德尔菲法摒弃了复杂的流程,仅需两轮以上的评分,当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时就可以得出结论。就这样,方法问题解决了,我的论文也完成了开题。
“还有时间”
可惜好景不长,12月我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同时,又不幸生了一场大病,毕业论文一度停滞不前。新学期伊始,我被学院派去日本交流访问,当我回到北京落地首都机场打开手机时,发现三天后就要中期答辩了。第二天,我急急忙忙去找导师,但是导师依然气定神闲:“别着急,我们还有时间。”后来,我根据实习计划来到了导师所在的科室实习,相当于每天都能和导师见面。我终于停止了焦虑,重新拾起工作,顺利完成了中期答辩。
接下来的几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时期。编制问卷、撰写前言、准备专业资格考试……由于前期我的进度落下了,这时候就必须加倍赶上。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查找各种文献资料,将一个个段落删删写写。导师严厉的一面开始体现,当我第一次把自己寫的内容发给他时,他说:“你写成这样,是想自己改呢,还是我帮你写呢。”我打开文档一看,满目都是批注和修改的红色,只好全部推倒重来。
在论文的背景部分,老师提醒我:“你写的东西都必须有文献或者论据支撑,否则怎么让别人信服?”在写到我使用的方法时,他告诫我,必须要严谨细致,不能模棱两可。我还认识到了论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准确。但眼前的稿子却前后矛盾、逻辑不通。前面写的是“恢复期”,后面却变成了“早期”;作为专业术语的“监测”,我却写成了“测量”……后来,我绷紧了严谨这根弦,对学术语言的运用也更娴熟了。4月中旬,我的论文主体部分即将完成,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又发生了。
在第一轮专家函询中,各项条目的得分都比较好。我和导师原本估计只需要两轮函询就能得到最终结果。始料未及的是,第二轮函询的结果反而比第一轮差。我一头雾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按照我们的研究计划,第二轮的结果其实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且此时距离提交论文初稿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但是导师还是决定,进行第三轮函询,看看是哪儿出现了问题。我们分析了第一轮和第二轮的结果,对一部分可能导致异常的条目进行了调整,发放了第三轮问卷。果然,经过调整后,第三轮问卷的结果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水平。
我的评估体系内容被最终确定下来,我也乘胜追击完成了全部论文的撰写。
论文分为4个部分。引言分析了临床的现状并说明了我的研究目的。全身麻醉术后的患者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评估体系,因此我希望能够构建一个体系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使全身麻醉术后评估流程更为规范和系统。
方法部分着重介绍了我的德尔菲法实施流程以及采用的统计与分析方法。
结果的亮点当然是包括了5个一级条目和24个二级条目的评估体系。在经过了3轮咨询后,所有条目均达成共识,且专家未再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在编制条目的过程中,我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依照临床观察对体系进行部分修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体系的全面性得到了提升。同时,我选择的咨询专家来自8个省区市且彼此互盲,可以排除地域差异和专家交流对结果的干扰。
最后,我在讨论中分析了我构建条目的科学性、可靠性及其未来的应用前景。我的研究可用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将其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为麻醉恢复期护理评估提供参考。二是以此评价护士评估工作是否全面完整,促进评估流程规范化。三是将这个体系运用于临床护理教学,指导教学计划制定。
直到最后,我的导师依然很严格,大到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时间再紧,他也会把我的错误一一指出来,再督促我不断改正。
经历了一路心性的磨炼,不急不躁之后,我意外地发现,后面的一切都顺利起来,我的论文先后高分通过了盲审和答辩,并在一众优秀作品中杀出重围,赢得了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这也是我大学4年来,获得的第一个正式荣誉。
(作者系北京大学第五期青年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学员)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