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玉米生产发展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探讨
2023-09-28孙桃元
孙桃元 杨 凡
(高密市农业农村局 山东高密 261500)
玉米是高密市主要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 万亩左右。 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 本市玉米单产水平有所提高,玉米平均单产为500 kg/亩左右,但与玉米高产地区和国家相比, 本市玉米单产水平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为促进本市玉米丰产丰收,笔者对制约本市玉米生产发展的气候、种子、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田间管理措施、种植模式等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主要应对措施,以期为本市玉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导。
1 高密市玉米生产现状
粮食生产关系国计民生,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受玉米价格下滑、 规模化种植效益较低、农民种植水平不高等原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特别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粮食生产安全性问题愈显其重要性。 玉米是本市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在本市粮食生产中地位重要。 本市是粮食生产大市,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 万亩左右。 2014-2017 年,受连续干旱气候及低迷价格影响,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降。2019 年以来,随着降雨增加、玉米价格上涨及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增加。
玉米属于C4 植物,光合效率高,是高产作物,增产潜力很大。2020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的玉米密植高产示范田实收测产最高亩产达到1 663.25 kg, 创我国玉米高产纪录。本市玉米平均亩产500 kg 左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玉米受气候、 土壤条件、 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产量水平参差不齐。 进一步分析制约本市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规律,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厘清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克服限制因素, 将种子、 农技、 农机、 集约化相结合, 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提高本市玉米产量, 以保障粮食安全, 这是当前本地农业科研人员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 玉米生产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1 气候灾害频发
粮食生产制约因素很多,气候因素影响最大。 近年来,本市气候灾害频发,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了玉米生产的发展。 2014-2017 年遭遇连年干旱,年降雨量平均为300 mm 左右,与常年相比降雨量减少了约50%;2019-2020 年遭遇高温热害,7 月、8 月日最高气温32℃以上的天数有20 多天;2021 年、2022 年遭遇秋涝灾害,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平均降雨量600 mm 左右,远超常年同期,还伴有风灾、阴雨寡照等危害,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对本市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2.2 品种布局狭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做好玉米品种对比试验,选出适合本市种植的优良品种,可以改良品质、提升产量,降低病虫害,提高抗灾能力。 本市当前玉米品种主要有两系, 即以郑单958 为代表的黄改系和以先玉335 为代表的美系。 黄改系适应性强,脱水慢,抗倒伏性差,机械化收获性差。 美系稳定性差,脱水快,抗倒伏性强,机械化收获性强。 本市市场销售的玉米品种有20 多个,品种虽多,但在品种方面存在着布局狭窄的问题,种植户玉米选用同质化较重,抗风险意识不强, 这样不利于玉米增产水平朝着最大化的方向发展,还需要改进[1]。
2.3 土壤肥料利用率不高,氮磷钾比例失衡
本市玉米种植在土壤肥料的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2 个,一是肥料利用率不高,无效投入增加。受粗放的管理方式影响, 本市玉米肥料氮肥利用率为42.58%,磷肥利用率为25.25%左右,钾肥利用率为33.48%左右,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本市肥料利用率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二是氮磷钾施肥比例需要调整。 经过多年施用氮磷钾比例为15∶15∶15 的化肥后,本市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发生了改变,导致玉米能够吸收的养分不够均衡, 氮磷钾施用比例需要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本市玉米生产中的氮肥利用率较低,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2.4 植保措施有待改进
近年来,受气候因素影响,玉米病虫害有严重发生的倾向,其中锈病、茎基腐病发生较重。 受农村务农劳动力能力较差、种植效益低、后期田间管理困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型机械与绿色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不到位, 造成了玉米生产后期对锈病、 大小斑病、茎基腐病及玉米螟等病虫害的防治不合理,致使玉米后期早衰,从而影响到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相对于不可控的气候因素,采取有效的植保措施,适时对玉米进行病虫害防治,可有效防治玉米病虫为害,确保玉米产量。
2.5 田间管理粗放
玉米种植管理是关键。 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从事生产的多为老、弱人群,因其体力不足、劳动能力较差,玉米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已不复存在,生产管理越来越粗放,部分玉米田出现了播种深浅不一致、缺苗断垄、整齐度下降等情况。
当前本市玉米平均收获密度为4 000 株/亩左右, 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使用比例在30%左右,“一防双减”飞防比例为60%左右,玉米收获偏早现象普遍存在,适时收获率仅70%左右,在播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晚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6 种植模式落后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逐渐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集中,虽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加, 但大部分种植户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经营成本高、生产效益差。 另外,种粮大户存在的问题是管理跟不上、产量上不来,管理水平跟产量水平都需提高。
2.7 农技服务力量薄弱
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 从事生产的老、 弱群体其文化程度一般较低, 不能及时接受、应用先进实用技术[2]。 而农技部门力量有限,技术指导、宣传、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 对玉米生产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应对措施
在找准制约本市玉米生产发展的气候、种子、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田间管理、种植模式等主要因素基础上,依据玉米生长规律,提出了主要应对措施。
3.1 气候灾害防治
气候灾害主要有旱灾、涝害、风灾、高温热害等,在玉米生产中,对各类危害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气候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旱灾:近年来,从生产实际来看,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是针对旱灾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提前做好水资源的调度, 在玉米生长初期田间铺设使用滴灌带,不仅可以按照玉米生长规律及时进行肥水灌溉防治旱情,而且可以节水节肥、省工省时。
涝灾: 涝灾的防治主要是加强日常的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排水沟,调整田块高低。
风灾:风灾造成玉米倒伏,倒伏影响玉米生长。一是在玉米7~11 片叶片展开期喷施化控剂, 适度控制株高,增强抗逆抗倒伏能力,这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二是对生长前期的倒伏要及时进行扶正, 而对生长后期的倒伏不宜扶正。
高温热害:应对高温热害,一是选用耐热、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二是通过调整播期,使开花授粉期避过高温; 三是遭遇高温热害时,要及时采取喷水降温、喷施生长激素等方式来防治,以减少损失。
阴雨寡照:开花授粉期遇到阴雨寡照,会严重影响授粉质量, 可采取小型无人机低飞辅助散粉等措施,提高结实率,防止花粒,增加穗粒数。
3.2 合理布局品种
针对本市目前存在的黄改系、美系这两大系列,以及这两大系列在适应性、脱水性、抗倒伏性、抗病虫性、机械化收获性等方面存在的特点,提倡农户选购玉米种子时,合理搭配玉米品种;同时合理调整粒用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结构,最大限度地规避气候灾害造成的危害。 特别是种粮大户,要防止某一个品种种植面积过大,从品种布局上规避潜在的风险。
3.3 平衡合理施肥
针对本市玉米在土壤肥料的使用上存在的肥料使用效果差、 氮磷钾施肥比例需要调整的问题: 一是根据测土结果, 采用减氮稳磷增钾的原则, 柴沟镇、 注沟现代农业发展区推荐配方肥氮磷钾比例为20∶8∶12;夏庄镇、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开发区、柏城镇推荐配方肥氮磷钾比例为26∶10∶12;其余镇街区推荐配方肥氮磷钾比例为20∶15∶10。二是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田间铺设使用滴灌带,按照玉米生长规律及时进行肥水灌溉,节水节肥、省工省时。 三是平衡基肥追肥的施用数量和施用时间, 基肥亩施用配方肥45~50 kg、硫酸锌1 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20 kg/亩。
3.4 加强关键期植物保护
针对病虫草害可以采取有效的植保措施进行防治,确保玉米产量。 一是选择含有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杀虫剂和咯菌腈·精甲霜、苯醚甲环唑等成分的杀菌剂有针对性地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二是在玉米5~8 叶期喷施丙环·嘧菌酯、噻虫嗪、氯虫·高氯氟等杀虫杀菌剂,防治苗期病虫害效果明显;三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科学组配杀虫、杀菌剂,一次性喷药防治中后期大小斑病、锈病、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多种病虫害。
3.5 田间管理重点措施
针对农户田间管理粗放的问题, 一是提高玉米种植密度。耐密型玉米一般大田每亩可播种5 000 粒左右,中肥水田每亩可播种5 500 粒左右,高产田每亩可播种5 800 粒左右;大穗型品种可亩播4 500 粒左右,高产田可亩播5 000 粒左右。 二是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 在玉米生长初期田间铺设使用滴灌带,玉米行距为60 cm,每行设置1 行滴灌带,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和土壤墒情情况, 在大喇叭口期随喷灌追施尿素15~20 kg/亩。三是适期晚收。适期晚收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挥品种高产潜力,降低机收损失率,确保玉米高产高质。 可在玉米籽粒乳线消失时适时收获。
3.6 科学种植模式
针对种植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继续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逐渐减少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经营;二是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印发技术资料明白纸等方式,真正提高种植户的玉米种植水平。
3.7 吸引新生力量,加强技术普及
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是吸引新生力量加入农业生产的关键,国家可在粮食价格、政策补贴等方面向农业生产者倾斜, 以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3];农技部门通过建立示范田、技术指导培训、微信群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高技术普及效果。